舞蹈形体 百文网手机站

印度舞蹈知识简介

时间:2023-02-16 13:30:18 少烁 舞蹈形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印度舞蹈知识简介

  印度舞种类繁多,大致分为古典舞、民间舞和宝莱坞舞蹈(电影舞蹈)。按照受众分,古典舞在当代属于精英艺术,民间舞和宝莱坞舞蹈则偏向于大众娱乐。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印度舞蹈知识简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印度舞蹈知识简介

  印度舞蹈知识简介 1

  舞蹈在印度被认为是神的创造物,既是娱乐又是劝善的艺术形式,因此,几乎每个印度人都能跳几下舞。几个印度人在一起谈话时,常常就会有人情不自禁地扭起身体,手舞足蹈,用舞姿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意思。每逢庙会或节日,人们更是通宵达旦地跳舞,乐此不疲。

  演出舞蹈时,舞台前往往都要放一尊“舞蹈之王”湿婆的神像。神像右上乎拿着一面莫和鼓,象征创造或各种声音;右下手象征保护和祝福;左上手托起燃烧的火焰,象征着他可以毁灭他所创造的一切:左下乎斜向下垂,与抬起的左脚相对。象征着不受一切羁绊的自由;右脚踩着一个魔鬼,象征着善征服恶;左脚上抬,象征超脱尘世,向上升腾。

  印度舞蹈特点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尤其是手语更是变幻莫测,更讲究的是舞蹈者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都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舞蹈家总结出这样的理论来:手之所至、目光随之;目光所至,心灵随之;心灵所在、表情伴之;表情所在,拉斯伴之。“拉斯”印度语的意思是“味道”,“拉斯伴之”之意就是跳舞要跳出“味”来。一个好的舞蹈演员要能跳出9种“拉斯”来,这9种“拉斯”是:爱情、英雄、诙谐、怜悯、怒、恐怖、轻蔑,惊,愕和安详,演员如果表演的是“爱情拉斯”的动作,必须让观众一看就明白这是情人之爱,还是兄妹之爱,或者是母子之爱;如果表演的是“恐怖拉斯”,就要区分是遇到魔鬼时的惊吓,还是自然灾害所引起之吓。—个好的舞蹈演员要想完美体现各种拉斯,,心须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

  在印度,所有艺术的起源都与宗教有关,不计其数的雕像和姿态各异的舞蹈人物彩绘装饰了庙宇,而这些艺术品也使人们意识到在远古的年代里,舞蹈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通过它走向灵魂的救赎。提起印度舞蹈,喜爱舞蹈艺术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为探求印度舞蹈的真谛,不远万里从世界各地前去"取经"的舞蹈迷们真是难以计数。一个国家土生土长的传统艺术能够让如此众多的求学者倾倒,也算得上是世界之最了。

  印度是个传统舞蹈十分富有的国家,目前被公认的古典舞蹈就有六派,他们是南部的婆罗多舞(BHARAT NATYAM),西海岸的卡塔卡利舞(KATHAKALI),东部的奥迪西舞(ODISSI),北部的卡塔克舞(KATHAK),东北部的曼尼普利舞(MANIPURI)和安德拉邦的库契普迪舞(KUCHIPUDI)。至于各地区保存的民间舞,土族舞更是不计其数。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印度民间舞大都是自娱的,小娃娃从小在村子里跟着大人跳,自然而然就可掌握,他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而早期的印度古典舞都和宗教活动有关,是娱神的,供神欣赏的。进入现代社会后才成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因此古典舞蹈演员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要掌握各种复杂的舞蹈技巧。通常,古典舞蹈演员都要经过六至七年的训练,而卡塔卡利则需要十二年的.严格训练。

  无论哪一派古典舞蹈至今都遵循着一套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这是因为两千多年前有位名叫婆罗多(BHARATA)的学者,写了一本名为《戏剧学》(NATYA SHASTRA)的著作,书中描述了舞蹈动作的规格,服装的式样以及面部表情等许多方面的要求,并且至今仍对印度古典舞蹈起着指导作用,使之保持着浓郁纯真的民族特色。

  印度古典舞蹈可分为三种形式:

  1. 纯舞蹈(NRITTA)没有故事情节,只是用肢体表现不同的韵律,节奏和动作;

  2. 有表演的舞蹈(NRITYA)有一些情节和内容,也可赞颂,祈祷某位神灵或英雄,故事不要求完整,通常是独舞,在叙述故事情节时一人可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并由伴唱将歌词内容传达给观众;

  3. 舞剧(NATYA)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众多的演员合演,每人扮演各自的角色,演员在台上,可以说也可以唱。

  "手势"和"手语"是印度古典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势是手的姿态,每个手势都有名称,但不包含任何意思,有单手势和双手势之分,每派舞蹈都各有几十种手势。而"手语"则是用各种"手势"配合面部和身体的表情表达某种特定的意思。一种"手势"可以表达许多不同意思,因此"手势"是可数的,而手语是不可数的,是难以计数的。

  国内外观众喜欢印度舞蹈,常常因为人们通过她,能够感受到印度五千年的古老文化,了解到印度人民的哲学思想,美学观点和风俗人情,以及印度古典舞蹈那高超的技艺和经过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独特表演方式,演员那千变万化的手语,一会儿喜,一会儿怒,既传神又会"说话"的面部表情,复杂的脚点技巧,浓郁东方色彩的舞蹈造型;以及那艳丽的服饰,丰富多变的节奏,如痴如醉的歌声,使人真是目不暇接,屏息凝神。正因为这些传统舞蹈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遭受到英国殖民主义统治近200年几乎濒临衰亡的传统舞蹈,只经过独立后很短的文艺复兴时期,不仅很快的恢复了生机,而且丝毫没有染上殖民主义文化的污迹。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民族文化都受到西方流行文化的冲击,而印度古典舞蹈仍然保持着她特有的民族风采。印度舞蹈既是人类的宝贵遗产,更是世界文化的精品。

  印度舞蹈知识简介 2

  起源

  印度的舞蹈历史悠久,正像宗教一样,舞蹈的产生也是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而且越传越玄。不过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印度的舞蹈源于古时候人们对神的崇拜。由于人们为了取悦于神,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祭祀礼仪,天长日久,祭礼活动逐渐定型,在日常生活中也就衍生出舞蹈。

  在印度,不管在寺庙中,还是在工艺品店,一个十分常见的神像就是舞神。他是印度教中的大神湿婆,在印度舞蹈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直到今天,每当有舞蹈演出时,湿婆的舞蹈神像往往要被供放在台前。这尊舞蹈中的湿婆神像不仅做工精妙,而且寓意深刻。神像采用的是站姿,正在翩翩起舞。右上手拿一鼓,象征创造各种声音;右下手象征保护和祝福;左上手托起燃烧之火,象征可以毁灭一切;左下手斜向下垂,与抬起的左脚相对,象征自由;右脚下踏一魔鬼,象征善战胜恶;左脚上抬,象征超凡脱俗,升腾不息;周围装饰,则是象征养育人类的自然世界。如此一幅舞神形象,不仅其舞姿优美动人、引人入胜,其举手投足间的深刻寓意,更是充分体现了印度舞蹈的丰富内涵。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版本的传说。

  在印度教的传说中,世间本无舞蹈。一天,上天的雷雨神因陀罗叫仙女乌尔沃西跳舞。她虽然身体在跳,心中却抵制不住对贾因特(同样是神)的爱,于是对他暗送秋波,这下可触犯了天条,被罚到尘世托生。贾因特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到尘世变成了一根竹子。但天神给了他们最后一次机会,假如他们能在尘世相遇,便可以重返天庭。乌尔沃西到了人间,同时也把舞蹈带到了人世间,乌尔沃西仙舞翩翩,在人间名声大噪。在一次节日舞会上,人们为了表达对她的感谢之情,送给她一根竹竿。而这根竹竿正是贾因特,因此他们的惩罚宣告结束,二人重返天宫。但是舞蹈就此在人间传开了。

  背景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

  到了吠陀时代,印度舞蹈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有了文字记载。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记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着闪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样,“男子戴金首饰,通过舞蹈表演有关战争的场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专门以跳舞、唱歌谋生的种姓”。可见当时舞蹈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过“舞蹈”一词。至于在印度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有关舞蹈的记载就更多了。《罗摩衍那》中写道:“在阿逾陀日夜举行舞会和音乐会,供国王享乐”,“一位舞者的优美的舞姿使罗婆那为之陶醉”。

  发展

  到了迦梨陀姿时期(公元5世纪),印度古典舞蹈又得到重大发展。迦梨陀娑的著作很多,他的剧作使古代印度戏剧创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他不仅以诗驰名于世,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剧作家,他流传至今的剧本《沙恭达罗》、《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等,都是很著名的。剧词中散文与诗歌并茂,穿插自如,而且剧中有舞蹈,也有歌曲。他的《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的第一、二幕中对音乐和舞蹈的理论还进行了充分研究。迦梨陀娑的著作中也提到了舞蹈和表演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对后来舞蹈的发展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分类

  从地区角度看,印度古典舞蹈可分为北印度舞蹈、南印度舞蹈、东印度舞蹈和东北印度舞蹈。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卡塔克舞[6],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罗多舞、库契普迪舞和格塔克里舞,东印度舞蹈为奥迪西舞,东北印度舞主要有萨提利亚舞和曼尼普利舞。[5]北印度舞的音乐为Hindustani,南印度舞蹈则采用了Carnatic音乐,两种音乐节奏和旋律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跳卡塔克舞(Kathak)时,腿须笔直,身体曲线始终保持流线型,这种舞蹈讲究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手部动作,结合华丽的服饰和化妆,通过肢体语言而非音乐来演唱来传情达意。而跳婆罗多舞(BharataNatyam)时,腿可弯曲,身体幅度变化很大,更具欣赏性。印度古典舞是表演给神看的舞蹈,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古典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一些古典舞在庙里表演给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地位

  印度自古以来时兴在寺庙跳舞,迦梨陀婆曾经描写到当时一些寺庙中的情况。同音乐一样,舞蹈艺术也是一种谋生手段,在拜纳的《戒日王本行》中提到了戒日王给儿子过生日跳舞的舞妓们。但是据史料记载,当时舞妓演员的社会地位不高。甚至在娑罗多时候,音乐舞蹈方面的专业艺人已受到社会歧视,当时婆罗多仙人曾与了一长篇故事,描述演员所受到的屈辱,表明了演员在社会上卑贱的地位。不过音乐和舞蹈艺术本身是很受重视的,各阶级的男子和妇女都学习这两种艺术。

  专著

  有关舞蹈艺术的专著应该以婆罗多的《舞论》为代表,它是印度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一般认为它是公元2世纪的产物,但其内容应更早于成书年代,可能在公元以前。《舞论》是一部诗体著作,它全面论述了戏剧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无不具备,而主要是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起一个戏剧工作手册的作用。它论到了剧场、演出、舞蹈、内容情调分析、形体表演程式、诗律、语言、戏剧的分类和结构、体裁、风格、化妆、表演、角色,最后更广泛地论及音乐。这个全面总结一经出现,便对后来的文艺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它基本上是注重实际演出工作的书,但是它在理论方面仍接触到一些重要问题,对音乐、舞剧等方面优美艺术的各个部分进行了很好的`阐述。到后来,香格尔戴沃在自己的《格冷特·勒德纳格》一书中,对舞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到舞蹈种类等内容。书中讲到了“当得沃舞”(一种湿婆舞),湿婆神是这种舞的始祖,湿婆把这种舞蹈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和婆罗多牟尼。当得沃舞是表示有关世界末日的舞蹈,当世界开始毁灭时,在布德杰里和沃亚克拉巴德仙人的请求下,湿婆表演了“阿安德·当得沃”舞,当时四副面孔的梵天为他击掌伴奏,毗湿奴为他敲鼓,又有登巴鲁和纳罗陀为他伴唱。

  基本动作

  印度舞节奏明快,一段4分钟舞蹈有大约50多个动作。包括了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昼夜等自然现象。

  ● 起舞前,腿保持弯曲,手合起来,行开启礼。

  ●手伸展开,脚向前跨一步。随着音乐开始变换手姿。

  ●音乐中开始出现“咚咚”的节奏,开始变换脚步动作。

  ●保持微笑。

  ●舞蹈动作越来越快,手姿变化丰富。

  服装

  在印度,一般只有已婚妇女才穿长达6米的纱丽,但舞者例外,哪怕很年轻的女孩也可以这样打扮。有时候,舞者也穿PUNJABI:裤子+过膝长衣+长围巾。裤子的款式有很多,有些宽大,有些紧身。围巾的系法也不相同,平时可以戴在脖子上,跳舞时系在腰间,增加线条感。PUNJABI已成为时尚。

  配饰

  饰品:额头上贴的长尖形饰物叫BINDI,传统BINDI很大,上面镶满了钻和宝石。但流行的是简练的款式。女孩一般在结婚或跳舞时佩戴它。眉毛上方的一圈散钻也可以叫BINDI,表示好运。

  红点:眉心点红点。跳舞时,为了增加亮度,也可用小钻代替传统的红点。不跳舞的时候,通常只有已婚妇女才能点红点。

  手镯:印度舞中,手势是非常重要的舞蹈语言,所以舞者很在意手镯。佩戴数量很多,最多可达20个。

  脚镯:印度舞中有许多跺脚的动作,要有脆响的声音,又有急促的节奏,所以脚躅很重要。据说有舞蹈家经过训练可以只动脚上的一块小肌肉,使得只有一个脚铃响。

  动作

  手姿:印度舞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手姿。手部姿态约有100多种,每一种手姿都有特定的意义,有的代表美丽,有的代表和平,有的代表生气,有的甚至表示丑陋。印度人相信手姿是人和神交流的符号,而不同的神喜欢不同的手姿。

  印度舞手语变幻莫测。比如用手指脸的姿势表示美丽,荷花手姿是表演给神看时常用的手姿。手姿不仅表演起来令观者眼花缭乱,花样繁多的手姿还反映了表演者活跃的思维,是一种真正的脑部锻炼,可谓“心灵手巧”。

  微笑:舞蹈过程中,舞者发自内心的微笑终始如一,表达了喜悦平和的心境。

  头动:头部有节奏地向左、右动。

  腰动:腰部的摆动让身体婀娜多姿。

  脚动:脚尖、脚跟、跺脚。印度舞脚的动作也极具表情。

  眼睛: 舞蹈时眼睛随之转动是印度舞精髓所在。

  舞蹈姿势要点

  ●跳跃的姿势代表了印度神鸟“PIKAKE”。跳跃时,注意要眼睛盯着手。这种跳跃姿势能练习身体平衡能力,提高臀部和骨盆的力量。

  ●与其他舞蹈不同,印度舞要求跳舞者常常处于半蹲的姿势。

  ●提踵立脚趾。

  ●舞蹈过程中,肩膀经常要保持端平的姿势。

  ●跳印度舞时,背部一定要保持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