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 百文网手机站

消费者心理分析

时间:2022-10-08 19:35:39 网络营销 我要投稿

消费者心理分析

  消费者心理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商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一般是:先接触商品,引起注意;然后经过了解和比较,产生兴趣,出现购买欲望;条件成熟,作出购买决定;买回商品,通过使用,形成实际感受,考虑今后是否再次购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消费者心理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消费者心理分析

  一、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

  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可以分为几大类:

  (1)环境因素,如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

  (2)刺激因素,如商品的价格、质量、性能、款式、服务、广告、购买方便与否等;

  (3)消费者个人及心理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经济状况和个性等因素。其中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因为不能直接看到,又被称作黑箱。而刺激因素则由企业出发,然后被输入消费者黑箱,经过

  班杜拉的人类行为交互作用模型

  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变为有关购买的决策输出。

  心理因素包括:

  ①动机。任何购买活动总是受着一定的动机所支配,这种来自于消费者内部的动力反应了消费者在生理上、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要。

  ②感觉与知觉。两个具有同样动机的消费者,会因为各自的感觉和知觉不同而作出不同的购买决策。

  ③学习。学习是一种由经验引起的个人行为相对持久变化的心理过程,是消费者通过使用、练习或观察等实践,逐步获得和积累经验,并根据经验调整购买行为的过程。企业应创造条件,帮助消费者完成学习过程。

  ④信念与态度。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的过程中形成了信念和态度,这些又反过来影响其未来的购买行为,企业最好改变自己的产品以迎合消费者已有的态度,而不是去试图改变消费者的态度。

  二、消费者主要心理

  价值心理

  艾尔·强森认为,消费者之所以喜欢某种产品,是因为他相信这种产品会给他带来比同类产品更大的价值,也就是说具有更大的潜在价值。潜在价值取决于产品的潜在质量。所谓潜在质量,它不是指质量监管部门检测出的质量,而是指消费者心中感受到的质量,是消费者主观上对一种品牌的评价。可口可乐之所以领先百事可乐一个多世纪,就是因为它以标榜“正宗”、“原创”、“独一无二”而使消费者相信它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是它的潜在价值。事实上,一种品牌之所以能够打开销路,常常不是因为它的真实价值,而是由于它的潜在价值。潜在价值具有独特性、独立性、可信性和重要性。潜在价值就是名牌效应,正如名人效应一样,就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已深深根植于消费者的心目中。

  规范心理

  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全部道德行为规则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规范有着巨大的作用,它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制约着我们的言行,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规范的面孔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原则、理智、义务、礼貌、友谊、忠诚、谅解等多种因素。在许多情况下,规范可以成为诱

  发消费行为的动机。据营销专家的长期调查与研究,消费者之所以喜爱某种品牌常常是为了避免或消除一种与其规范和价值相矛盾的内心冲突。消费者在做出购买或不购买某一品牌的产品时,规范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掀起一股环保热。“青蛙”作为德国第一个重视环保的大众品牌,它不仅把属于规范范畴的环保观点当作价值广告战略的补充,而且还非常自豪地将它放在广告宣传的中心位置。短短3年,其产品的销售额便提高了3倍。它的成功,正是因为它与全球性的环保意识相吻合,从而让消费者拥有一个与之所信奉的规范相适应、相协调的良好感觉。

  习惯心理

  习惯是长期养成而一时间难以改变的行为。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有各不相同的习惯。例如,我国北方人以面食为主食,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北欧人喜欢喝啤酒,南欧人喜欢喝红葡萄酒;有人爱抽烟,有人爱打扮;等等。习惯常常是无法抗拒的,它甚至比价值心理对人的决定作用还要大。消费者一般都有特定的消费习惯,这是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的消费行为中形成的。例如,当消费者最初使用某种名牌商品后感觉很好,形成了对该种商品质量、功效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对这个品牌的喜好,就建立了对该品牌的信任,增强了使用该品牌的信心,一般情况下不会改用其他品牌的商品,而成为该品牌的忠诚顾客。又比如,有的消费者喜欢去大商场买服装、家电,去超级市场购买日常用品、食品。消费习惯一旦形成,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品牌定位表达了一种哲理化的情感诉求,会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由于习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渐渐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历史中沉淀,使成为一种文化习俗,沉淀到一定的厚度,便是一种文化底蕴。营销专家们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探讨,早已形成了一套充分利用这种潜在的文化底蕴的经营理论——利用消费者的习惯心理来实现销售目标。20世纪90年代初,箭牌香口胶在德国面市。在消费者心目中,它是香口胶,防龋是它的一个独特的附属功能。同时上市的还有混合洁口胶。在消费者心目中,混合洁口胶的主要功能是洁齿护齿,香口则是其附属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竞争较量,混合洁口胶终于败下阵来,箭牌香口胶则以90%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原因其实很简单:是消费者的习惯在作怪,大多数消费者已习惯于首先是香口胶然后才是防龋功能。

  身份心理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身份,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显露着自己的身份。尤其是那些有了一定名誉、权力和地位的人,更是无时无刻不在注重自己的身份,显示自己的身份,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言谈举止与社交活动同自己的身份相符。而最能表现人的身份的是衣食住行用,譬如某人穿的是名牌高档服装,乘的是劳斯莱斯轿车,住的是五星级豪华酒店。当这一信息传递给外界后,那么这个人的身份就会很自然地显露出来。于是营销专家根据人性本身的这种心理,总结了一套相应的营销理论——身份原理,让品牌成为消费者表达自我身份的有效武器。对企业来说,开发比竞争对手更胜一筹的、能够显露消费者身份的产品,也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进而影响到产品销售。

  情感心理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如喜欢、爱慕、悲伤、恐惧、愤怒、厌恶等。消费者喜欢或者厌恶某种产品,都是消费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有经验的品牌经营者早已看重这些,他们往往不遗余力地通过广告、公关等手段,挖掘品牌成长的潜力,触动消费者的情感,充分利用消费者的情感心理来提升品牌。

  三:消费者心理表现特征

  面子心理

  在面子心理的驱动下,消费会超过甚至大大超过自己的购买或者支付能力。营销人员可以利用消费者的这种面子心理,找到市场、获取溢价、达成销售。

  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消费者在很多购买决策上,会表现出从众倾向。比如,购物时喜欢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选择时,偏向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在选择旅游点时,偏向热点城市和热点线路。

  推崇权威

  消费者推崇权威的心理,在消费形态上,多表现为决策的情感成分远远超过理智的成分。这种对权威的推崇往往导致消费者对权威所消费产品无理由的选用,并且进而把消费对象人格化,从而达成产品的畅销。

  爱占便宜

  刘春雄先生说过:“便宜”与“占便宜”不一样。价值5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便宜;价值10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占便宜。中国人经常讲“物美价廉”,其实,真正的物美价廉几乎是不存在的,都是心理感觉的物美价廉。

  害怕后悔

  每一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会有恐惧感,他生怕做错决定,生怕他花的钱是错误的。按照卢泰宏先生提到的就是购后冲突,所谓购后冲突是指:消费者购买之后出现的怀疑、不安、后悔等不和谐的负面心理情绪,并引发不满的行为。

  心理价位

  任何一类产品都有一个“心理价格”,高于“心理价格”也就超出了大多数用户的预算范围,低于“心理价格”会让用户对产品的品质产生疑问。因此,了解消费者的心理价位,有助于市场人员为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有助于销售人员达成产品的销售。

  炫耀心理

  消费者炫耀心理,在消费商品上,多表现为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心理成分远远超过实用的成分。正是这种炫耀心理,高端市场,同时利用炫耀心理,在国内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有助于获取市场,这一点在时尚商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攀比心理

  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是基于消费者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相比炫耀心理,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更在乎“有”——你有我也有。

  四:消费者需求层次分析

  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呼吸

  ◆ 水

  ◆食物

  ◆睡眠

  ◆ 生理平衡

  ◆ 分泌

  ◆ 性

  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 人身安全

  ◆ 健康保障

  ◆ 资源所有性

  ◆ 财产所有性

  ◆ 道德保障

  ◆ 工作职位保障

  ◆ 家庭安全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这一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 友情

  ◆ 爱情

  ◆ 性亲密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尊重的需要

  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 自我尊重

  ◆ 信心

  ◆ 成就

  ◆ 对他人尊重

  ◆ 被他人尊重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要

  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 道德

  ◆ 创造力

  ◆ 自觉性

  ◆ 问题解决能力

  ◆ 公正度

  ◆ 接受现实能力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自我超越的需求

  自我超越的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一个模棱两可的论点。通常被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中。

  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敬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

  应对一些常见的不良消费心理的方法:

  1、贪便宜心理

  双十一之所以这么火爆,就是因为在双十一的时候,商家会打折,而且据说折扣还很低。这就激起了大家的购买欲望。买了很多本来没准备要买的东西。买了之后,很多会发现,根本就用不了或者说现在用不着,之后永远也用不着。

  应对之策:

  25岁以后,一定要买有质感的东西。尤其是大衣、包包和鞋。你年轻,穿得寒酸点,没事,青春是最好的化妆品。但是,25岁一过,你该有点儿像样的衣服了。如果你一个季节的衣服预算只有2000块。那么,买两件1000块的,而不是买10件200块的。大衣,包包和鞋更需要质感,因为这些东西买经典的,你可以用很久。那种看起来皱巴巴的,或者起毛球的大衣……你买它就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很便宜很寒酸吗。

  2、好奇心理

  很多时候,在冲动下购买的东西往往都是因为好奇。这个东西从来没见过,要不要试用一下?某某家又出新款了,得在大家还没买的时候我拥有它。抱有这种好奇心理的人,一般对要买的东西报了很大的希望,如果过后发现买的东西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又很失望的话,会更加失落。

  应对之策:

  买衣服的时候想想,如果你要搬家去很远的地方,你会带走它吗。搬家真是头大,好多衣服装不下,想扔了。但是有的标签都没撕,有的只穿过一两次。因为买的时候头脑发热,买回来就不喜欢了。如果你确定你无论要去哪里,都会随身携带,那你就买吧。如果不会的话,那还是等等。

  3、从众心理

  关于买买买,女人最有共鸣的就是这类:一看到全场五折的标志瞬间直达高潮。特别是抢到好几件钟意的款,简直要当场发出呻吟。一打折同一个款式恨不得每个颜色来一件。买买买的感觉比谈恋爱爽。这在贪便宜心理的背后,还有一种心理,就是从众心理。大家都买了,自己为何不买,如果不买就是亏了。于是就出现了爆抢的局面。

  应对之策:

  逛街的时候,你要买的,必须比你身上这件好看。买的时候内心独白往往是:它只能算凑活,但它是新衣服啊。它确实一般,但如果不买的话,今天就买不到衣服了,好沮丧啊。这些都不能是买它的理由。你只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它是不是比你身上这件好看?如果不是,别!买!

  4、炫耀心理

  有一个很奇怪的经济现象:越贵的东西就越有人买。比如同一个东西,生产厂家一样,包装、质感等什么都一样,只是放的位置不同。放在大商场好几千,放在小的服装店铺几百元,但大家还是倾向于去大商场购买。在他们看来,购物不光是适用、适中,还要 表现个人的财力和欣赏水平。人家有了大屏幕彩色电视机、摄像机、金首饰,自家没有,就浑身上下不舒服,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划算,也要购买。

  应对之策:

  实用就好,不必太过追求物质上的东西。不必太看重别人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