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舞蹈 百分网手机站

少儿舞蹈的教育与创作

时间:2017-05-23 16:09:57 少儿舞蹈 我要投稿

少儿舞蹈的教育与创作

  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少儿舞蹈的教育与创作,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少儿舞蹈的教育与创作

  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

  1.童心纯真,富于幻想。

  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小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悉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才能得到无竭的启示,才能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

  2.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

  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 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也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

  3.拟人化的手法。

  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孩子们提供和构筑了富于童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空间。少儿舞蹈以它独到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使孩子们习惯于热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憎厌一切假、恶、丑的行径;可以通过舞蹈的具体形象来认识缤纷的世界,认识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因此,在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发挥少儿舞蹈教育在培养健全的新一代外形与内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4.自然天成的童趣。

  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用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无穷的乐趣和浓郁的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

  5.为了明天。

  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少儿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少儿,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亲人的宠爱,在公众场合可能会有内向害羞、娇气任性的毛病。而舞蹈是当众表演的,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学生进行富有表情的表演。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孩子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

  在少儿舞蹈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做到以舞蹈的情感激发儿童的感情。

  正如《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那样:“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舞蹈亦然。舞者只有完全投入舞蹈当中,理解动作要领,对舞蹈的整体风格进行合理拿捏,把握分寸,揣摩角色特点,才能感染他人,这也是舞者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礼记・乐记》中载道:“是乐出于人而感人,犹如雨出于山,而还于山;火出于木,而还燔木。”古人认为,音乐和舞蹈都产于人的自身,却又反过来感染着人类,像雨水出自山林,却淋漓于山林;火烧自木头却反过来燃烧着木头一样。大千世界,风云变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切运动都在诱发着人的感知与美的追求。

  其次,在少儿舞蹈教育中要注意眼睛的训练。

  眼睛作为身体器官的'部分,其作用不只是作为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媒介,仅仅把外部的所有信息反射入大脑,更重要的是反映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因此,有“心灵窗户”之称。中国古典舞蹈中,有“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在眼上”一说,舞蹈演员们十分讲究眼部的传神与内涵。他们把常人的“看”艺术化,通过眼睛表达七情六欲,向观众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若眼睛没任何内容,想必一个再优美的舞蹈动作,亦苍白如纸,难以吸引观众。《明心鉴》中说“凡作各种状态,必须用眼先行。昔人曰‘眼灵睛用力,面状心中生’”。京剧大师梅兰芳也说过:“……谁的脸上有表情,谁的脸上不会做戏。这中间的区别,就在眼睛的好坏……”

  最后,少儿舞蹈教育中要注意表情的训练。

  作为一名观众,纵使无任何音乐,都可从舞者身上感受到舞者所表达的情感。而达到这种效果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舞者的面部表情,直接感受其中感情。所谓“观其舞,看其功,查其色,鉴其貌。”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面部表情始终贯穿其中,是整个舞蹈艺术形象动作美感凝聚的焦点,舞者因此而根据舞蹈所表现的内容,进行春夏秋冬四季的面部表情更替。

  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

【少儿舞蹈的教育与创作】相关文章:

1.浅析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

2.如何加强少儿舞蹈的训练与教育

3.少儿舞蹈教育影响

4.少儿舞蹈考级教育

5.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

6.少儿舞蹈教育的意义

7.少儿舞蹈教育的德育功能

8.少儿舞蹈的编导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