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培训 百文网手机站

色彩有哪些分类

时间:2022-03-18 14:24:51 色彩培训 我要投稿

色彩有哪些分类

  在千变万化的色彩世界中,人们视觉感受到的色彩非常丰富,按种类分为原色,间色和复色,但就色彩的系别而言,则可分为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两大类。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地讲讲色彩分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色彩的种类:

  原色

  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为原色。原色能合成出其它色,而其他色不能还原出本来的颜色。原色只有三种,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颜料三原色为品红(明亮的玫红)、黄、青(湖蓝)。色光三原色可以合成出所有色彩,同时相加得白色光。

  颜料三原色从理论上来讲可以调配出其他任何色彩,同色相加得黑色,因为常用的颜料中除了色素外还含有其它化学成分,所以两种以上的颜料相调和,纯度就受影响,调和的色种越多就越不纯,也越不鲜明,颜料三原色相加只能得到一种黑浊色,而不是纯黑色。

  间色

  由两个原色混合得间色。间色也只有三种:色光三间为品红、黄、青(湖蓝),有些彩色摄影书上称为“补色”,是指色环上的互补关系。

  颜料三间色即橙、绿、紫,也称第二次色。必须指出的是色光三间色恰好是颜料的三原色。这种交错关系构成了色光、颜料与色彩视觉的复杂联系,也构成了色彩原理与规律的丰富内容。

  复色

  颜料的两个间色或一种原色和其对应的间色(红与青、黄与蓝、绿与洋红)相混合得复色,亦称第三次色。复色中包含了所有的原色成分,只是各原色间的比例不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红灰、黄灰、绿灰等(此处表示列举省略)灰调色。

  由于色光三原色相加得白色光,这样便产生两个后果:一是色光中没有复色,二是色光中没有灰调色,如两色光间色相加,只会产生一种淡的原色光,以黄色光加青色光为例:

  黄色光+青色光=红色光+绿色光+绿色光+蓝色光=绿色光+白色光=亮绿色光

  色彩的色系:

  有彩色系

  指包括在可见光谱中的全部色彩,它以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为基本色。基本色之间不同量的混合、基本色与无彩色之间不同量的混合说产生的千千万万种色彩都属于有彩色系。有彩色系是由光的波长和振幅决定的,波长决定色相,振幅决定色调。

  有彩色系中的任何一种颜色都具有三大属性,即色相、明度和纯度。也就是说一种颜色只要具有以上三种属性都属于有彩色系。

  无彩色系

  指由黑色、白色及黑白两色相融而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系列。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它们不包括在可见光谱之中,故不能称之为色彩。但是从视觉生理学和心理学上来说,它们具有完整的色彩性,应该包括在色彩体系之中。

  无彩色系按照一定的变化规律,由白色渐变到浅灰、中灰、深灰直至黑色,色彩学上称为黑白系列。黑白系列中由白到黑的变化,可以用一条垂直轴表示,一端为白,一端为黑,中间有各种过渡的灰色。纯白是理想的完全反射物体,纯黑是理想的完全吸收物体。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白和纯黑的物体,颜料中采用的锌白和铅白只能接近纯白,煤黑只能接近纯黑。

  无彩色系的颜色只有明度上的变化,而不具备色相与纯度的性质,也就是说它们的色相和纯度在理论时等于零。二色彩的明度可以用黑白度来表示,愈接近白色,明度越高;越接近黑色,明度愈低。

  中国画色彩分类:

  国画中所使用的色彩是以中国特有的颜料为物质基础的,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类:矿物色和植物色。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论:“作画所用之色,皆取经久不退者。而不退之色,惟金石为尤,故古人不单用草木之色也。但金石是板色,草木是活色,用金石者,必以草木点活之。则草木得以附金石而久,金石得以藉草木而活。而制合之道,又在细心体会,须物物识其性情而调用之。”

  石色

  石色即矿物色,是由天然矿石采集之后,经粉碎、研磨、漂洗、胶液悬浮、水飞等等一系列的加工之后制成的颜料。其色质较为稳定,历久不变色,而且色相纯美,色彩发光效果好,覆盖力极强。矿物色设色方法一般是采用粘合剂将已研磨成粉末状的矿物颜料涂绘于画面之上。

  草色

  草色即植物色,主要原料是从植物的根、茎、叶中提取的汁液,主要调合媒介是水。由于其制取技术比矿物色的技术复杂,又常会受到时代、地域、民族和制取技术的局限,因而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这也决定了它的广泛应用要晚于矿物色。

  中国古代色彩观演变:

  潘天寿先生曾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于哲学。”从色彩观的形成来看,中国画色彩表现为哲学化的意象性。

  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建立的“五色观”,并非只单指这五种颜色,而是一个可以无限推进的色彩体系。间色可以按五行相生相胜的理论旋转又能得到再间色,色彩的明度和浓度也能无穷变化,《淮南子》云:“色之数不过五,而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由此而来的丰富色彩和西方色彩学的配色原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显示出色彩一般的规律。古之贤者将时间万物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阴阳八卦五行理论,用简明却不简单的符号或语言,明确而又具有深意的表达了先人们对于世间万物的理解。“五行”最早被记载在《尚书·洪范》中:“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万物有“五行”,五色在五行中,木为青,火为赤,土为黄,金为白,水为黑。以此关联,在五行中蕴含着五色,世间万物也都彼此联系。《左传》云:“天有六气,发为五声,征为五色。”这种搭配的'观念被当时的阴阳学家们无限推广夸大,几乎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影响着当时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

  儒家的影响

  受到“礼”教思想的影响,“五色观”又被赋予了等级和尊卑的观念。孔子讲正色,是从五色,亦即青赤黄白黑。正色为尊,间色为卑,上下尊卑、官位等级、宗教祭祀等都要选配相应的色彩,也就是说色彩被纳入“礼”的范畴而具有了象征意义。长久以来,这种用色分等级的制度就自上而下的存在着。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并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就成为皇帝专用的服色。在官员的官服中,也用颜色来区分等级。

  另一方面,“比德”亦是儒家色彩美学思想的主要特色之一,受其影响,在我国戏剧脸谱色彩中,不同色彩的妆容有其特定的寓意,表示着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品德,如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奸诈阴险。

  中国画的色彩在汉及其汉以前即以五行色为主,并以黑红色为主色调。

  佛教的影响

  佛教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勃兴,改变了这种黑红色的基调,青绿兴起。佛教的色彩深受佛教思想所影响,并被作为强化教义教理的手段。在佛典中色彩亦被分为五类,并带有一定的表征含义,例如以“五色”喻示“五智”、“五法”等。从“救世”的教义来看,佛教以白色和金色为主色的色彩象征。此外,佛教还崇尚黄色、青色、绿色,并视红色为贵。印度佛教绘画中的色彩观随着印度佛教的东传,与西域各国艺术结合后产生新的火花,继而被中原艺术吸收、转纳,最终对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的色彩观形成了重要影响,使青绿山水在中国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大放异彩。

  道家的影响

  道家对于色彩的追求极为简单化,主张“无色而五色成焉”,体现在艺术上,就是追求无色之美。面对儒家的五色绮丽,老子努力删繁就简,归根曰静,认为“五色令人目盲”,因而清淡素雅的黑白二色自然就成为他对色彩的必然选择。同时,黑白二色也是最能代表东方玄妙精神的色彩。另外,道家主张“玄学”,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凌驾于其它任何色彩之上的颜色。所谓“天玄地黄”,玄即黑,是幽冥之色,是超然生死的天界之色。道家的“道法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的色彩观,特别是对后来文人画家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唐代王维提出“山水之中,水墨为上”的观点,就给文人画定下了基调。张彦远云“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甩不带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轻视,之后的文人绘画皆以“水墨为上”,“运墨而五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