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 百分网手机站

浅谈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专业教学的关系

时间:2018-01-16 14:46:05 民间舞 我要投稿

浅谈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专业教学的关系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民族民间舞蹈是由原生态民间舞蹈动作中提炼出来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更加应该注重向学生全面并完整的分析它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如何保留地域风格性,把握动作规范性。

浅谈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专业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民间舞蹈;教学;课堂;风格

  中国的民间舞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体系,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升华的结晶。它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而来,以混沌状态的原始艺术萌芽发展而来,每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人文风格所促成的民间舞蹈都各有不同。而民族舞蹈作为一种反映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综合体现。

  一、民间舞蹈的生成、发展与基本性质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前言中论述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年代里,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人民渡过他整个人生。在人生旅程的各个关键时刻,从出生、成丁、劳动、宗教信仰、恋爱、结婚,直到老病、死亡、丧葬,在各式各样的习俗活动中,舞蹈几乎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这种现象至今还遗留在民族生活中。”

  在民间舞蹈起源研究中普遍地认为:原始舞蹈本身萌芽于生产劳动,用以调节劳动的动作与节奏以达到协调一致,并以舞蹈的形式传授狩猎和种植的技艺或庆祝狩猎的成功。同时它还赋予人类自身生产、自娱身心、传达感情乃至强健体魄的活动方式。还有一种观念则认为:绝大多数民间舞蹈直接起源或旁及祖先崇拜,对祖先信仰的需求决定了舞蹈存在的理由。因此早期的舞蹈作为族群文化的形式之一,从来就有着自己的文化圈属,也正是在这种族群整体的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之中,原始舞蹈与原始的语言、音乐一起,成为人类艺术审美的最初形式。从而使得民间舞蹈在人类整个舞蹈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舞蹈从最初的宗教性质深化为娱乐性质。如汉族北方“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花灯”,满族的“莽式”,维吾尔族的“麦西来普”等均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中国民间舞多以故事传说为依据创作舞蹈,表现出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如广东民间舞“英歌”描写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舞蹈形象骁勇英武;福建的“大鼓凉伞”表现明代英雄郑成功练兵御寇的战斗精神;河北“拉花”刻画了贫苦人民遭受天灾人祸后,背井离乡到处流浪的悲惨生活;“跑驴”具体生动地表现了农村青年夫妇在回娘家探亲途中发生的有趣故事。在民间舞的表现中,群众既是观众又是表演者,民间舞蹈活动对舞者来说是自娱的,是随心所欲抒发个人的情绪与情感,有时表演给别人欣赏,有时情不自禁地即兴起舞,有时观赏别人,愿舞则舞,愿观则观,自由转换,自由抒发。民间舞蹈来自民间,是民族心理及文化特征的直接表露。民族民间舞蹈从根本上讲,不是跳给别人看的,而是发泄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所以,民间舞的舞动、跳跃不是追求“好看”,而是追求“自然”,是自我身心的愉悦。

  二、原生态民间舞蹈如何提炼到课堂教学中艺术需要不断地进化和发展

  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对民间舞蹈其原始素材进行因人而异,角度各异的采风、搜集、整理、加工与提炼,由艺术再创造规范到课堂与教学中,带有感召力、生命力并包含浓郁而炽烈的民族意识与地域风格。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观众,使之与观众产生共鸣。

  (1)规范性与专业性:首先体现了传授的集中、系统性,这种集中与系统使原本未成系统的素材得以规范,使之更系统更科学,充分体现了它的规范性。所以说把民间舞原生态素材进行加工,提炼,最终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素材。通过传授者主动科学的加以规范,使之风格和舞韵得以继承和发展。

  (2)自娱性与娱人性:这种从生活动态中诞生出来的娱人性舞蹈,素材主要取自民间。在人的喜悦心情需表达、紧张劳动后需调节,在交际场合需有所表现时,起舞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起舞时,把握住自娱的同时去达到娱人。这种形式美产生的精神快感和生理快感相结合的美感带有间接指向功利性,不仅能使人情感得到陶冶,还能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从其他舞者身上得到美感。

  (3)在课堂中对民间舞风格的把握民间舞蹈是一个庞大的舞蹈文化系统,它含有各种民间舞蹈,同时民间舞蹈又是民族舞蹈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更尤为突出。课堂民间舞是经过加工,提炼过滤了之后的民族民间舞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提取各个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提炼其精炼的`典型元素动作进行深加工后呈现的舞蹈元素、短句、组合再到民族民间成品舞蹈的展示。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既要规范学生的动作,又要让学生了解民间舞蹈原生态的本质文化,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形成先自娱后娱人的一种形式。从步伐动律到组合,形变根不变。舞蹈艺术在不断的进化和发展。无论是把原始教材整理成规范化,自成化的教材,还是把民间广场性的表演发展为舞蹈艺术化的展示,都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艺术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升华”与“再创造”的过程保留了民间舞原生态的文化与地域风格韵律。

  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在教授课程当中不丢失民间舞本质动律特性地域风格,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敏锐的鉴别能力和善于捕捉民间舞蹈动律特性的方法。要全面地掌握这些方面的确存在着很大困难,要求老师对民间原本的动作进行重新认定后,并能把握住动作独特的“广性”及“风格”,只有这样的加工、修饰、处理,才不怕在教室找不到土色土香的场景。不管在教师教授课堂中还是在编排组合中都不能忽略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我们应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发掘民间舞蹈中更深层的文化,使民间舞蹈在中国舞蹈文化的山石与沙河中成为闪光的艺术精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李雪梅.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浅谈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专业教学的关系】相关文章:

1.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2.民间舞蹈介绍

3.彝族民间舞蹈《阿细跳舞》

4.民间舞蹈的特征

5.印度民间舞蹈基本介绍

6.英国民间舞蹈介绍

7.民间舞蹈的基本知识

8.民间舞蹈的学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