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培训 百分网手机站

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内涵与结构

时间:2017-06-19 08:15:11 领导力培训 我要投稿

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内涵与结构

  引导语:校长对学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学领导力被认为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下面是yjbys小编为你带来的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内涵与结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内涵与结构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主要由校长领导推动。随着教育信息化在横向和纵向的推进,学者们开始考察信息化环境下领导力所具有的内涵与意义,其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逐步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在传统教学环境下,由于教学是学校的核心业务,长期以来“教学领导力”都被认为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张新平,2014)。但是,现有文献中关于“教学领导力”的研究及测评指标却几乎很少考虑信息化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学者们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理论构建,虽然大多考虑到了信息化对“课程与教学”的重要影响,但对其内涵的理解还有待深化。进一步探讨领导力对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深层次影响,构建“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概念结构模型,将对校长有效引领信息时代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促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落实到学校的核心业务建设上。

  一、校长教学领导力研究

  学界通常对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内涵理解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从狭义角度看,校长教学领导力是指校长直接对课程与教学各要素(师生、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等)产生作用的领导能力。如Blase等认为校长的教学领导力与学校的一线教师密切相关,领导力表现在与教师们接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反思(Blaseetal.,1998)。因此,校长的教学领导力结构应包括制定学校目标,沟通学校目标;课程编制与协调,教学督导与评价;激励教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励学生学习,监控学生成绩与发展;保障教学时间,保持高出现率(马健生等,2013)。

  从广义角度看,校长教学领导力则涵盖了影响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所有方面(张立栋,2011;郑金洲,2012)。既包括那些直接影响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活动,也包括支持与保障课程与教学顺利进行的其他外围要素,如学校共同教学愿景(郑金洲,2012)、组织文化与干群关系、教师激励等相关情景性因素(赵德成,2013),与社会、家庭、社区的联系(褚宏启等,2010)等以及与教师教学发展相关的组织文化等(赵德成,2010)。在这方面,国外比较系统的定义有Hallinger和Murphy(1985)提出的校长教学领导力模型。该模型包括3个核心维度(定义学校使命、管理课程与教学、创设积极学校风气)及10个职能(明确目标、交流目标、督导与评价教学、协调课程与教学、监控学生学习进展、保证教学时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常与师生接触、激励教师、激励学生学习等)。Hallinger(2011)认为校长领导力要得到很好的发挥,不仅需要具备课程及教学知识,还要密切关注课堂内的教学情况,关心学生进步。另外,也有研究构建了校长领导力的两因子模型,即关键环节和核心能力(J.墨菲等,2011)。

  此外,个人品质也是考察校长领导力的一个方面。J.墨菲等(2011)认为领导行为主要由领导者经历、知识基础、个性特征(成就需要和能量水平)以及领导的价值观和信念组成。在管理领域,Bass(1995)发展了变革性领导力理论,认为变革性领导应从三个维度进行衡量,包括魅力-感召领导、智力激发、个性化关怀。魅力-感召领导和智力激发能对“领导有效性”和“对领导满意度”有积极影响(李超平等,2003)。基于此,李超平等(2005)提出德行垂范、愿景激励、领导魅力和个体化关怀四个维度来考察我国文化背景下的校长领导力。

  概括来看,校长教学领导力主要强调以下四方面:(1)明确教学目标;(2)关注教学环节;(3)突出环境建设;(4)强调个人品质。其中校长对教学环节的关注应当引导教师建立有效教学的应用和衡量标准,保证教学事件;督导与评价教学,协调课程与教学进度;经常听听课,给教师评评课等,具备对课程的通识性引导能力。

  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受到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制约。对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推演。2004年我国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曾提到对中小学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但从内涵看,偏重于对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态度的规范,缺少对不同岗位职责的区分,也缺少从学校层面对校长信息化领导体系建设的指导。2006年,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等机构的统计,虽然很多中小学信息化环境的基础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效益却遭到质疑,教育信息化的继续发展遭遇了瓶颈。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成为突破这一瓶颈的抓手之一。同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将“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调查研究”作为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个重点。之后四年,关于“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逐年增多,于2010年达到高峰(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我国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首次提出了“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

  关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定义,文献中有如下几种表述:刘美凤(2009)认为校长认可信息技术在学校中有效应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政策、策略以及日常的相关行为,让全校师生员工认同这个目标,共同努力,并最终实现学校信息化的过程就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体现。王陆(2010)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现代化学校的校长借助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化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与处理,支持其决策,并激励和影响全体师生员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超越的能力。黄荣怀和胡永斌(2012)认为,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可以定义为学校领导群体吸引和影响全体师生和广大教职员工开展信息化建设并持续实现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的能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不仅表现为校长的一种能力,也表现为他们引领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过程。

  早在2006年,祝智庭和顾小清就提出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包括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等),为破解区域信息化应用瓶颈提供了参考。同年,几所著名高校也开展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训。孙祯祥(2010)在借鉴美国ISTE2001年制定的教育技术标准和台湾学者张奕华等(2009)的研究基础上,将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分为权力工作构成和个人影响力两部分。其后,于2013年又融入我国2010年修订后发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学校管理者标准)》,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归纳为5个维度:校长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意识、学校信息化愿景的规划与资金和技术支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与管理、信息化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学校信息化评估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者后续还对我国五个地区450名教师做了调查研究,以了解我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现状(孙祯祥等,2013)。

  总的来说,当前所认同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突出表现在:(1)认同信息技术的价值。校长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帮助解决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能将其只当一个“新玩意”,或者是政策要求不得不配置的“额外之物”。(2)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校长要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指导学校信息化的应用,这些应用不仅要落实到课程与教学上,还要促进其对师生的发展。(3)重视信息化系统的规划与评价。学校信息化建设如果想取得效果,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还要进行恰当的评价。(4)区分校长的个人能力与其角色所对应的工作权力,校长应具备个人和岗位双重属性。

  三、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学校发展的作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将学科知识通过有效的教学法和技术应用,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习得呢?这要求信息时代的教师能够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比如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掌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知识,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等。

  200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Mishra和Koehler在舒尔曼提出的PCK(学科教学法知识)基础上提出了TPACK(技术-教学法-学科内容知识)框架,对于考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评价角度。TPACK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它高于技术、教学法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之上,是三种知识的动态平衡。学科教师拥有TPACK知识,就能较好胜任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而校长想要引领教师做好信息化与教学的整合,其自身也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的观念、素养和能力。教学领导力和信息化领导力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阶段,分别具有新的内涵。本研究提出“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尝试构建新的分析体系。

  在给出“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具体定义前,本研究在表1中梳理了“教学领导力”和“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要点,并根据类似范畴做了对比。各概念下方的表格左列是提炼出来的关键要点,右列是该要点包含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说,“信息化领导力”的覆盖范围很广,包括企业、个人组织领导者所具有的“信息化领导力”。但此处的“信息化领导力”主要是指学校校长所具有的信息化领导力,与一般意义有所区别。它是以教育为核心,在实际意义上更接近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

  表1的梳理可以看出,不论是“教学领导力”还是“信息化领导力”,都可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对个人本身的信念、知识、技能的要求,即个人品质的要求。其二是作为校长这一角色所包含的岗位权力要求。

  从“个人”来看,“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应包含“价值理念”与“核心能力”;从“权力”角度看,“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应包含“关键环节”与“综合保障”要素,如图1所示。

  本文要探讨的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希望综合以往对教学领导力和信息化领导力两个概念。“信息化”与“教学”都是“领导力”的修饰词,体现的是校长领导力在某一工作领域的表现。而“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概念想探讨的核心概念仍是教学,但强调信息化对于教学的革命性影响。只有在教学中重视这种技术因素,才能不断优化教学,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本研究所提出的“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是指学校校长影响和引导其领域范围内的教师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持续实现信息时代学校教学发展目标的特定能力。也是指校长在其工作权力范围内,理解信息化教学的真正内涵,明确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目标,建设有利于信息化教学的学校氛围,引导全校教师积极实践信息化教学活动,并最终促进“数字一代”学习者创新学习的过程。它应当具有如下内涵:

  第一,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下位概念,也是教学领导力和信息化领导力的下位概念。但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应该成为校长发挥其领导力的关键,不仅能促进学校教学业务积极变革,也能促进师生发展。校长应当具有规划和构建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共同目标的能力,并组织和引领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到信息化教学实践中。

  第二,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过程。但是在具体实施时,需要一些较为核心的能力,以及一些关键的过程去落实。从这个意义上,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是指校长能够理解信息化教学内涵,规划信息化教学目标,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自主学习并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解决教学问题,指导信息化教学组织工作,评估信息化教学效果等综合能力。同时,它又是校长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计划、实施、倡导、支持、沟通、分享、监督、评估等关键环节,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充分认识信息化教学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最终促进学校与师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第三,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也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呈现个人品质和工作权力的双重性质。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会通过工作权力对学校及教师产生影响,其权力和职责范围包括创设和维护适宜于信息化教学发展的环境、文化和制度,调动资源支持信息化教学。另一方面,校长通过其个人品质、魅力来辐射周围环境。校长个人信息化意识、对学校信息化教学的价值观、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未来学生成长的关注等共同影响信息化教学的实施。

  四、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结构分析

  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应该包括核心能力、关键过程;但同时还受到个人品质(如价值理念、信息素养等)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条件。笔者根据先前研究构建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结构模型(如图2)。该模型是一个由核心能力、关键环节、价值理念、综合保障等四个要素构成的体系。其中,核心能力和关键环节是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主要内容,而与个人相关的价值理念和与组织相关的综合保障,共同构成了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实现的基础。但是这个体系受到学校所处社会环境(包括区域环境)的支持和制约。

  图2主要由三个大圈围绕“信息化教学领导力”这一中心概念构成,最内圈是信息化教学领导的6个核心能力,由6个关键环节来实施和推动,构成了一个循环。这一循环从“信息化教学内涵的领悟力”起始,到“信息化教学效果的评估力”结束。

  1.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重要体现,体现出校长对信息化教学关注的角度或切入点。大体包括:内涵、目标、活动、资源、组织和评价等6个方面。

  第一,信息化教学内涵的领悟力。校长应当充分领悟信息化教学的真正内涵,否则无法正确引导相关工作的开展。借鉴TPACK理论的核心思想,即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将学科内容与学科教学法知识整合起来,还需要整合技术知识。校长需要领悟信息技术不只是提供一种简单的教学手段或者媒体形式,而是提供了一种允许拓展师生认知和思维的信息化方式。

  第二,信息化教学目标的规划力。校长需要能带领教师共同确立本校可达到的信息化教学目标,并将这个目标转化成不同层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均可执行的操作序列,比如发展计划或信息化教学愿景。信息化时代的学校信息化教学目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或者通过考试,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

  第三,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理解力。校长在学校对于教学业务的关注或引导,体现在校长要能“常听课、会评课”等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校长要能够对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的信息化教学活动有一定的理解力,知道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因材施教,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整合。校长在引导的过程中,需要能判断教师信息化教学活动的效率如何,效益如何。

  第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鉴别力。教学离不开资源,信息化教学离不开信息化资源。当前,微课、翻转课堂、在线教育等新的理念和资源分别进入到教学一线,如何鉴别哪些资源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有很好的支撑,这也是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体现。

  第五,信息化教学组织的指导力。一所学校,信息化教学开展的氛围会影响到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而校长是否具有信息化教学领导力,体现在校长组建相应的信息化教学团队时,是否能够有效引导组织的活动与发展;能否引导教学组织建立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整合起来的教研制度和培训计划;能否时常观测信息化教学过程,以调整近期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第六,信息化教学效果的评估力。校长需要拥有信息化教学效果的评估能力,促进教师有效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与效果。课堂信息化教学将成为学校发展的一种常态,学校可能会定期组织这样的交流活动来推进相应的教学活动。校长如何评估这些教学效果,在评估中是否有理论有根据,在评估的过程中能否引导教师未来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非常重要。

  2.关键环节

  关键环节是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有效实施面向过程的体现。它包含:明确目标、计划实施、倡导支持、沟通分享、监控评价、反思调整。在整个过程中,校长通过领悟信息化教学的内涵来组织师生形成信息化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将目标规划为可执行的行动序列(发展计划)。而计划付诸实践,校长需要具有信息化教学设计执行力。校长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积极倡导信息化教学计划的实施,比如:创建支持信息化教学的学校氛围;对信息化教学取得成效的教师进行鼓励。校长只有拥有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学习力,才能就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经验与教师、学生沟通与分享。学校也可定期举办信息化教学的交流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经验分享,促进学校整体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在组织内指导建立恰当的制度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观测与控制,并获得对结果的评价。校长也需拥有对信息化教学效果的评估能力,自我反思,组织师生对信息化教学效果反思,并对结果和下一步计划进行调整。

  3.价值理念

  价值理念对领导力的落实给予重要的支持。价值理念包括:(1)信息化意识。信息化意识指的是校长需要理解学校的发展目标应当体现信息时代的要求。师生拥有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意识,即能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2)学校信息化教学价值观。学校应当能将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整合起来促进教学。更重要的是适应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促进沟通与协作,有效利用资源解决问题。(3)教师专业发展。在促进信息化与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能得到锻炼与提高。教师进步才能更好促进学生进步。师生在共同探索课程的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与学习方法。(4)对未来学生成长的关注。一方面信息时代对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伙伴委员会提出21世纪学习框架(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2007),21世纪学习者应当具有保障工作和生活的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媒体素养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等。另一方面,新型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等都表现出不同的信息时代行为倾向和特点。校长需要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习得信息技术只是最低要求。中小学教育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信息时代的思维,拥有主体性和创新性,能有效利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

  4.综合保障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和维持整个系统的顺利运转,校长需要在几个方面调动相关社会因素和发展学校条件。这些因素包括:健全的家校、社区互动;充足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与条件;人格魅力;学校信息化文化建设;与信息化教学发展相关的管理与决策。

  笔者基于上述对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内涵以及以往研究的综合分析,将四个要素(价值理念、核心能力、关键环节、综合保障)整理如下表2所示。

  在完成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循环过程中,与校长个人相关的“价值理念”,以及与体现校长工作权力的组织相关的“综合保障”因素共同对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形成和实施提供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动力。而校长以及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区域环境),不仅对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提供需求和支持,也始终提示校长作为学校的领袖人员,应充分保持与社会发展契合的领先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区域环境。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大多同时受到区域范围信息化领导力的影响。许多区域统一协调,部署各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信息化对教学的应用,并经常组织校长到各地集中参观学习,以促进学校校长的信息化工作。可见,这些环境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

  5.典型学校

  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实施对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介绍两所典型的学校:北京丰台师范附小和北京朝阳实验小学。前者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和北京市首批数字化校园之一,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这主要得益于该校校长田昆升老师对信息化教学促进学校发展的高度认识和积极实践。该校提出“数字校园智慧文化”的理念,坚持智慧课堂与数字德育并驾齐驱,数字化育人。学校也为师生配备了iPAD,大胆进行一对一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试验,针对多个学科创设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课”,积极接受专家指导,对学校整体发展有很好的推进。校长两次带头进行培训与指导,组织研究小组完成数字化教育课程,创建信息化教育氛围,为全校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践做出了表率。

  曾由全国特级教师马芯兰老师担任校长的北京朝阳实验小学,在现任校长陈立华和副校长李颖的带领下积极建设数字校园。他们从教师教学需求(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需要哪些信息?为了自我调整,学生需要哪些信息?为了帮助学生成长,家长需要哪些信息?为了提升管理品质,管理者需要哪些信息?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共享这些信息?)和学校现状出发确立了数字校园建设目标,特别是数字校园对核心业务——教学的支持。学校领导认为,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一定要转变观念;机制建设与系统建设同等需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创建支持和保障信息化系统的机制,系统建设本身需要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内容,学校需要形成促进信息化教学实践或体验的积极交流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实践发展(陈立华等,2012)。在此过程中,他们建立了作业诊断系统、考试分析系统、德育评价系统等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信息化教学系统。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将“提质减负”落到实处,贯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

  五、研究思考

  信息时代,学校的领导力趋向于分布式发展(Spillane,2005),领导结构由科层制趋于扁平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集体的过程,学校的整体变革不仅取决于学校高层,还取决于学校中层的积极推进,特别是发挥基层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黄荣怀等(2012)认为,教师是否做好了信息化教学的开展与准备是影响学校范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约束条件,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将有利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因此,为了更好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教学应用,学校校长以及学校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基层教师均应培养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各级学校管理人员均应重视信息化教学的工作。只有中高层领导者充分认识到信息化与课程教学深刻融合的内涵、关键,才能真正引领学校的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积极变革,同时激发一线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创新热情,形成一种整体力量,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开展。

  本研究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构建了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内涵与模型结构,后续还将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来调整这一模型结构,并通过调查和分析当前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现状和发展水平,以期为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