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 百文网手机站

《聊斋志异之秦生》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2-08-05 08:59:12 国学智慧 我要投稿

《聊斋志异之秦生》原文及译文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下面是yjbys小编为你带来的《聊斋志异之秦生》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莱州秦生制药酒,误投毒味,未忍倾弃,封而置之。积年余,夜适思饮,而无所得酒。忽忆所藏,启封嗅之,芳烈喷溢,肠痒涎流,不可制止。取盏将尝,妻苦劝谏。生笑曰:“快饮而死,胜于馋渴而死多矣。”一盏既尽,倒瓶再斟。妻覆其瓶,满屋流溢,生伏地而牛饮之。少时,腹痛口噤,中夜而卒。妻号,为备棺木,行入殓。次夜,忽有美人入,身不满三尺,径就灵寝,以瓯水灌之,豁然顿苏。叩而诘之,曰:“我狐仙也。适丈夫入陈家,窃酒醉死,往救而归,偶过君家,彼怜君子与己同病,故使妾以余药活之也。”言讫不见。余友人邱行素贡士,嗜饮。一夜思酒,而无可行沽,辗转不可复忍,因思代以醋。谋诸妇,妇嗤之。邱固强之,乃煨醯以进。壶既尽,始解衣甘寝。次曰,竭壶酒之资,遣仆代沽。道遇伯弟襄宸,诘知其故,因疑嫂不肯为兄谋酒。仆言:“夫人云:‘家中蓄醋无多,昨夜已尽其半;恐再一壶,则醋根断矣。’”闻者皆笑之。不知酒兴初浓,即毒药甘之,况醋乎?此亦可以传矣。

  译文:

  山东莱州的秦生,自制药酒时,错放了有毒的药物,舍不得倒掉,把它封存了起来。过了一年多,有一天夜里恰好想喝酒,又没处去弄。忽然想起封存的药酒,启封一闻,浓烈的芳香气味喷溢而出,馋得他肠子发痒口水直流,没法制止。拿过酒杯想尝尝,妻子苦苦地劝说他。秦生笑着说:“痛痛快快地喝了酒死,倒比被酒馋死强得多。”一杯入肚,倒瓶再斟。妻子把酒瓶打翻,酒淌了一地。秦生趴下像牛饮水那样去喝淌了的酒。不一会儿,他肚子疼痛紧闭着嘴说不出话,半夜里就死了。妻子嚎啕大哭,为他准备好棺材,将要入硷。第二天夜里,忽然有个美女进来,身高不满三尺,径直走到灵床旁边,用手中杯子里的水灌他。秦生豁然苏醒过来,叩头追问她是谁。美女说:“我是狐仙。刚才丈夫到陈家窃酒醉死了,我去救活他回来,偶然路过您的家门;丈夫可怜您与他同病,因此让我用剩余的药水把您救活了。”说完,就不见了。

  我的朋友丘行素贡士,爱饮酒。有一天夜里想喝酒,无处去买,翻来复去的无法忍耐,于是想用醋来代酒。和妻子商量,妻子嗤笑他。丘贡士再三强求,妻子就煨好醋端过来。一壶醋喝光了,这才解衣安睡。第二天,丘夫人拿出足够买一壶酒的钱,派仆人代她买酒。丘贡士的伯弟襄宸在路上遇见仆人,问知缘故,怀疑嫂子不肯为兄买酒。仆人道:“夫人说:‘家里存的醋不多,昨夜已经喝尽了一半;恐怕再喝一壶,就断了醋根了。’”听到的人都笑他。不知道酒瘾上来了,就是毒药尚且觉着甜美,更何况是醋呢?此事也可以流传。

  词句注释

  [1]莱州:府名,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

  [2]牛饮:如牛俯身就水而饮。《韩诗外传》:“桀为酒池,可以运舟, 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

  [3]口噤:口不能张。

  [4]行:将。入殓:把尸体放入棺内。

  [5]灵寝:停尸的厅堂。

  [6]彼:指狐仙的丈夫。君子:指秦生。

  [7]丘行素:丘希潜,字行素。淄川人,康熙己巳年贡生,授黄县训导。 告归,构清梦楼于豹山之阳,读书其中。见乾隆《淄川县志》卷五。

  [8]嗤:嗤笑。

  [9]醯(xī希):醋。

  [10]甘寝:安睡。《庄子·徐无电》:“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

  [11]伯弟:伯家兄弟。

  作品鉴赏

  嗜酒在日常生活中不乏其人,然而嗜酒到了不顾生命的程度,宁饮而死,不愿忍馋渴而生的现象毕竟不多见。本篇小说中的秦生就属于这种人。他作为药酒的酿造者,明知所藏的药酒曾在配制时误投了毒药,又有妻子苦苦劝谏不要饮,终不听取,饮酒而死。这本身没有多大意味,倒是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秦生嗜酒胜命的情态,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不值得仿效的.艺术形象。这里使用的笔墨不多,“启封嗅之,芳烈喷溢”,一嗅之下的“肠痒涎流”,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秦生贪饮之前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酒流溢于地,“生伏地而牛饮”更见其馋状。加上他那“快饮而死,胜于谗渴而死多矣”的饮酒理论,如此命绝似不足惜。但蒲松龄运用柳暗花明的表现方式,在秦生行将入殓的时候,让一美貌的狐仙飘然而至,解救秦生于灵寝之中。让解救本身和秦生的叩头称谢,暗示他对自我行为的悔悟。这里,与其说是狐仙的善良,不如说作者借狐仙之口说她丈夫怜悯秦生与自己同病,把这视为一种病态而寄寓了同情,以新奇的构想让秦生死而复生。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蒲槃原是一个读书人,因在科举上不得志,便弃儒经商,曾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产。等到蒲松龄成年时,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贫困。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