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 百分网手机站

读易经的国学智慧

时间:2018-01-10 10:20:40 国学智慧 我要投稿

读易经的国学智慧

  每读《易经》,总有所得。《易经》共分60余卦。每卦寓一道理,古代用来占卜。开篇第一卦是“乾”卦,也叫“天”卦。

读易经的国学智慧

  “龙”,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是古代人类的图腾。整个“乾”挂,就围绕着一条龙展开:“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初九、九二”等等在《易经》中表示从始到终的时间顺序,按此顺序不难看到一条龙,从“潜伏”到“在田”、再到“在渊”然后到“飞龙”的成长过程;以及成功(亢龙)以后,则要做到“有悔”;注意不要当首,才能吉利。这就是“乾”卦告示人们的真谛所在。

  “乾”卦内容浩荡,但我对“潜龙勿用”和“亢龙有悔”这两句感触尤深,越读越感到含意隽永、涤荡心灵。

  一个人处身立世,无疑都希望“飞龙在天”,龙腾虎跃。但当你处在初始阶段,羽毛未丰,身嫩力薄,学少识浅;或者虽然已经颇有功力,但成功的条件还未具备。这时候,能不能像一条潜伏的龙,做到勿用勿扬,积聚能量;或者等待良机,一触即发?秦始皇登基时才13岁,此时吕不韦把持朝政,秦始皇要改变现状,条件未具,九年以后,乘吕的事情败露,才一举全歼后党,重揽大权。但同是秦朝的甘罗,12岁即崭露头角,因立功被拜为丞相级的太卿,算是猛“龙”,但“用”得太早,结果同一年即因犯错而被秦王砍了头。

  素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躬耕陇亩,埋头苦读,27岁出山便一举成名。但周朝的姜子牙比诸葛亮“勿用”的时间更长,他隐才于市、闲钓渭滨,直到八秩才被重用。可见,只要不是为个人出人头地、升官发财,就无须浮躁。无须为抢那个年龄的“宝”而蝇营狗苟、到处走捷径钻门道;也无须为捞点美誉名气而造假作伪、到处走关系钻空子。倒应扎扎实实地养好品格、打牢基础,当好“潜龙”。否则,即使一时冒了尖,也难免会摔跤。历史和现实这样的事例还少吗?

  一个人奋斗多年,终于变成展翅在天的“飞龙”和高歌猛进的“亢龙”,可谓功成名就。但偏偏这个时候,最易陷入盲区,志得意满、忘乎所以,不懂自我检点,以致自毁晚节。最为人熟知的事例莫过于唐玄宗李隆基,前半生辉煌无比,创造了欣欣向荣的“开元盛世”,可后半生却沉于玩乐耽于美色疏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几遭灭朝……所以,“乾卦”特别劝谏要“亢龙有悔”,戒之在得,慎之在满,真是至理名言。

  一个人要争做腾田而上、跃渊而出的在天飞龙,自然不易,就如《易经》所告诫的,要经常“终日乾乾”、“夕惕若”(意为终日精神振奋,朝夕警惕谨慎),“厉无咎”(才能没有咎害);但其实,要做到“潜龙勿用”和“亢龙有悔”,更加困难。一条真正的猛龙,需要高尚的品格,有为民立极之志,无谋私欺世之心;需要扎扎实实的人生态度,“绝圣弃智”,摒弃乖巧狡猾的心术;需要“急流勇退”的勇气,善于把握事业的节奏,从而沉得住气、忍得住静、守得住尾,善始善终,无咎无殆……

  《易经》体系博大精深,然而《易经》的道理却通俗易懂、切近生活。每日闲情之余,读懂一点《易经》,多接受些处事做人的道理,不也是人生一乐?

  《易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叫做“天人合一”,就是说人与天地是相应的。那么“天人合一”的理论对养生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黄帝内经》说:“天地合气,命曰人。”意思是,人是天地的气组成的,人体的物质基础都来自天地,所以人的一切都离不开天地。既然如此,人的养生当然也不能离开天地了。

  养生要顺应天地,就是说人必须要顺应天时地利的变化,顺着这个变化,养生就能成功,违背这一规律,健康就要受到影响。那么,怎么样来顺应天地呢?

  第一就是要遵循阴阳运行的规律。在一天、一年中,阴阳的`运行都遵循着一个规律——“阳长阴消,阴长阳消”,也就是阴阳不停地在变化的规律。

  第二个就是气机升降的规律,子时则气升,午时气就开始降了,夏天是气机升得最高的时候,冬天是气机降得最低的时候。

  第三个规律就是天地气化是有开有合的。春分时节,阳气开始生,天气渐暖,昼渐长,这叫“开天门”;到了夏天,大自然处在生发的时候,人也一样,是身体活动最旺盛的时节;到了秋分的时候,大自然的气机开始收敛了,就要“入地户”了;而到了冬天,经过了大半年的活动,就要开始保养了,为来年的春天做准备。

  《易经》中讲的天人合一的养生,告诉我们人的气是天地所赐,那么人的养生也就应该要根据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来进行。这种养生哲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顺应自然则养生成功,违背自然则百病迭起

【读易经的国学智慧】相关文章:

1.国学智慧的根本

2.张辛的国学智慧

3.读《易经》,乾卦告诉我们的人生智慧

4.经营管理需要《易经》大智慧

5.《易经》中的人生哲理与智慧

6.国学智慧学习心得

7.国学智慧:校园德育建设

8.鲁迅“拿来”的国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