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师

传统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的区别

时间:2023-10-19 09:31:35 剑锋 供应链管理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统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的区别

  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竞争加剧。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传统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的区别,希望能为你提供帮助:

  传统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的区别

  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学者对返回物流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制造商如何通过环境准则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合理回收利用产品和包装物,以达到成本最低、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目的。后来的学者采用了产品寿命周期的分析方法,把企业生态学的理念引入到供应链的研究中,用生态评估工具来评估整个供应链的环境影响。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正式提出了“绿色供应链”概念。在Hart的文献中作者分析了企业价值链对整个环境的影响。1999年,Beamon设计了考虑环境因素在内的供应链模型。Hock研究了供应链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生态平衡问题。绿色供应链理论是环境科学与供应链的学科交叉。由于供应链本身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所以绿色供应链至今也没有一个成熟的定义。这里参照供应链比较常用的提法和绿色竞争力的定义,可以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竞争力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通过链中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以较高的资源效率来实现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并使企业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企业同时能否具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降低环境污染、节约有效资源的能力是对绿色供应链绩效的综合评价。

  具体实践的主要有欧美一些大公司,如惠普(HP)、IBM、通用汽车(GM)、宝洁、耐克等许多企业都实施了某种形式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方式。其中,通用汽车还被美国环保局(EPA)认定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

  1、传统供应链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基于供应链上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管理, 虽然它也涉及原材料、能源的节约, 但这只是考虑到企业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 并没有充分考虑过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所产生的影响, 并没有考虑到使用产品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 等等, 因此,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

  传统的供应链往往是企业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供应链起始于原材料供应商,终止于用户,是所谓的“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

  传统的供应链的设计、建模和分析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从而增强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2、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把“绿色”理念融入到传统供应链当中,能够实现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双重目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把传统的供应链进行扩展,考虑了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短期及长期的影响。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通过充分利用具有绿色优势的外部企业资源,并与具有绿色竞争力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使各企业分别集中精力去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绿色制造核心能力和业务。绿色供应链的提出使得企业从传统的单纯靠技术解决环境问题转化到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全面环境管理,这不仅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取得了好的效果,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效益。例如,通过在设计产品时就考虑了环境因素,避免了未来环境治理成本。

  扩展后的供应链,它包含了传统供应链的所有的元素,但是增加了包括产品及包装回收、再利用和回收处理商的半闭合链条,其中“W”表示废弃物。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中的物流不仅是普通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终产品,更是一种“绿色”的物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在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及被用户淘汰的产品均须回收处理。当报废产品或其零部件经回收处理后可以再使用,或可作为原材料重复利用时,绿色供应链没有终止点,是“从摇篮到再现”(cradle-to-reincarnation)。如经处理后可继续使用的产品可重新销售,拆卸后可重新使用的零部件可回到制造厂,可重新回炉的报废零部件可作为原材料使用。

  绿色供应链的内涵

  一、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绿色供应链概念最早是由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学院在一九九六年的环境制造研究中提出。目标是将绿色制造理念和供应链管理融合,使产品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回收过程中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发挥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在此之后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和内涵从不同角度不断被丰富和深化。Lippman和Walton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要求将供应商纳入企业环境战略,从而实现绿色集成管理。Nagel认为绿色供应链是在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加入环保意识。

  国内学者但斌等指出制造业绿色供应链涉及多方主体,从原材料、生产加工等一直到报废的所有环节都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小,并使得资源利用率最高。汪应洛基于系统视角并结合可持续发展思想,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模型,提出共生原则、循环原则、替代原则和系统开放原则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

  Rao等提出绿色供应链不是某个节点的绿色化,而是应当体现在供应链中的方方面面,并表示将环境因素纳入到供应链中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将“三重底线原则”加入到绿色供应链的研究中。Elkington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出发,最早地提出了“三重底线”的概念。他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实现经济、环境以及社会这三方面的平衡发展。

  Seuring和Müller基于三重底线原则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整合并加以管理就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杨光勇和计国君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重底线原则,绿色供应链被定义为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协调一致的可持续供应链。实际运作来看,目前我国制造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特点导致其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2020年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行业白皮书发布会上,与会者一直认为应当政策与技术并行,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回收,形成闭环绿色供应链,联想、长虹、苏宁等企业深入参与绿色供应链的建设,履行“碳责任”。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提出绿色供应链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等多主体参与,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将绿色理念融入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不仅在运作过程中体现绿色化,更以战略管理的角度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 绿色供应链特征

  绿色供应链是在传统供应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都强调系统性,希望通过各节点、各企业及各部门间相互协调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效益。

  但相对于传统供应链而言,绿色供应链在追求经济收益的同时,更强调环境因素,寻求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效益的平衡,强调计划、采购、生产、流通至消费等活动与环境的相容性。根据不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的阐述,绿色供应链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绿色性: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本质区别,就在将“绿色属性”融入供应链的整个生命周期,强调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绿色改造。供应链的绿色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保护,绿色供应链在生产运作中包括采购、设计、生产等过程中处处蕴含环保意识,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二是能源利用,在运营过程中每种应用到的资源加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缓解资源的紧张,增加社会福利,最终在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追求下实现经济绩效。

  (2)动态性: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各节点企业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由于环境变化、企业价值变化促使供应链向绿色供应链发展,在此过程中绿色供应链将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持续发展进步,供应链绿色化程度也不断加深,因此必然表现出动态性和阶段性特点。

  (3)循环性: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增加了绿色回收,从绿色采购到绿色回收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节能环保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供应链。通过绿色回收,将使用寿命结束的产品通过逆向物流使部分材料或零部件循环使用,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的资源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复杂性:尽管绿色供应链是一个闭环的链状结构,但外部环境变化都会影响到供应链的绿色化进程,企业是否进行绿色创新以及绿色化程度都受制于国家、法律、政策、文化、民族、习俗等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如此,供应链成员之间也会互相影响,供应链中不同成员的类型、规模、文化、理念也都不尽相同,这些因素也可能成为供应链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因素。同时某一企业可能是不同供应链中的成员,即供应链之间也会发生相互关系。

  三、 绿色供应链研究现状

  公众日益增长的绿色意识拉动了市场对高节能产品的需求,从而刺激制造商通过创新走向绿色。此外,全球各国都加强了绿色支持的力度,这也促使制造商开展节能活动,迫使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和改革。特别是对于产业链复杂的企业来说,仅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而企业与供应链中其他伙伴的关系也会影响绿色创新的绩效。因此供应链成员积极寻求与其上游和下游合作伙伴的外部研发合作,以共同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

  这种行为指的是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的合作努力,目的是实现互利的结果。合作可分为纵向与横向合作,在纵向合作中,Swami等考虑了垂直绿色供应链中零售商和制造商的协调问题,发现制造商和零售商投入的最佳绿化努力的比率决定于他们的绿色敏感度比率和绿化成本比率。

  魏长思等考虑了生产可替代性产品的双寡头制造商和单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研究了合作和非合作模式下供应链的竞争与协调策略。马平安等分析了闭环供应链中不同纵向合作模式对供应链决策和绩效的影响,表明合作可以带来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