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 百分网手机站

对外汉语教学中哪个声调最难

时间:2017-07-21 11:48:07 对外汉语 我要投稿

对外汉语教学中哪个声调最难

  许多汉语教师都认为上声或阳平最难。但实际上,与前面的问题一样,要判断某个声调的难易必须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有时候,即使针对相同国别的学生,专家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哪个声调最难的知识,欢迎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中哪个声调最难

  先说第二声。

  前面讲过,普通话阳平的常见调值有[35]、[24]、[335]、[324]。但是长期以来多类汉语教材只讲[35]。这造成了不少教师,甚至普通话测试的评分员教条地理解这一声调。他们在教学中以“直升调”来描述阳平的特点,讲授发音/发声技巧时往往提出要“以中等高度的音高开始,很快地升到最高”。实际我们看到,它的形态是多样的,不是非得“直升”不可;而且它也不是“很快”升高的。

  从发音生理上来说,跟音阶上升相对应的是声带由松到紧,而声带由松到紧的过程明显要比由紧到松来得慢①,完全可以用“逐渐拉紧(音阶因而逐渐升高)”来描述②。相反,如果上升太快,不仅不自然,而且听感上还难以判断升降。曾有年轻教师向我们反映说留学生这个调难以掌握,声音升不上去。其实,那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准备“很快”升高,难免紧张,所以发音时声带已经相当紧,再紧当然很难。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让他们先略微降一下,然后再升——如同发[324]一样,只要降的动程不长,同时把重点放在升上,无论是说还是听都会比较“舒服”。教学中也不宜强调阳平要升到“最高”,非得到[5]不可,因为[24]、[324]也都是很好的阳平调。此外,以去声带阳平也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当然,前提是这类学生的去声发得比较好。

  注

  ① 参见 Sundberg(1979)。

  ② 这也是为什么阳平的自然时长较阴平和去声长的原因。

  现在说说第三声。

  长期以来普通话第三声的教学也有教条化的现象。许多教材论及上声的单字调时只讲[214],不谈其他。实际上,我们在前面讲过,这个调值往往是在大声、单个地朗诵时才会出现,而且听起来有点兴奋或夸张的意味。

  以及我们在本书36页所讲的.内容不难看出,上声起点和终点的音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来变去”,但是它的中点——或者说中间部分——始终处于调域的最低区间,即五度值[1]的范围。由此可知,上声的关键是它中部、大部乃至全体的低音特性。教学中应强调的也是这一点。听说有的教师强调上声的结尾要足够高,那实在是本末倒置。当调尾的高度被强调后,学习者的注意力必定会放在“升”,而不是“低”上。这种误导很可能也是造成留学生分不清阳平和上声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理解上声的弯曲调型。

  我们认为,上声的“曲”是一种自然属性。上声的特性是低,而且通常要低到调域的底部,那在生理上需要声带以很慢的频率振动。但是,人很难把声带控制得那么到位,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声音放到最低。低音的开头一定会有点过渡,也就是略降。当音高到达调域的最低处以后,再维持这种低音——既要让声带放松,又要让它们振动——也很难②,往往音高“触底”后,声带会很自然地(有时不由自主地)要恢复到一种较为舒适的发声状态。这就是后面的升尾。事实上我们还发现有人在重读上声音节时,中间经常会出现吱嘎声③,而尾部却跟着一个较高的平调。从发音上来说,前面的降,后面的升或平属于上声的“副产品”,在教学中都不应该加以强调④。

  注

  ① (六线五区图)不同于传统的五线四区图,那属于五度制初创时期的“产品”,现图更符合五度值的原理。参见林焘、王理嘉(1992:125-146),石锋、廖荣蓉(1994:10-20)和沈炯(2004)。

  ② 有时发音人想努力维持声带的低频振动,那就会在上声的中间出现嗓音中断现象或吱嘎声。研究表明,极低的发声需额外的肌肉负担,所以低声很难持久。这也是连上变调的生理依据。

  ③ 发音时声带挤压但不紧张,振动非常缓慢,频率常常低到只有十几赫兹,听上去是一种吱吱嘎嘎的声音。

  ④ 当然我们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认为上声是个低平调,前降后升都没用。不强调不等于说就没用。

  顺便说说上声的调符“ ˇ ”。这个小v字形的符号非常适合于教学①。教学实践中可以用如下说法来让学生理解这一符号——“努力用尽可能低的、最低的嗓音(说)”。在感知上,低音发声的努力越明显,上声的辨认率就越高。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发吱嘎声或中折/断调。前面说过,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很多普通话发音人的上声都会带有吱嘎声。此外,我们还设计过一个实验:选一些外国学生所发的、中国人听辨时二、三声混淆度高的曲折调(例见图2.5a),然后把中间的音高降到极低(女发音人约50赫兹)——听起来就像中间有了吱嘎声(例见图2.5b),然后将合成后的音节重新请中国人来听。结果是:上声的感知率大幅提高。

  当然,利用其他声调来带读,对上声教学也应当是适用的。因为任何一个非上声调都有部分高音特性,都有助于凸现、对比上声之低。比如 fān-fǎn,lí-lǐ,yòu-yǒu,等等。

  最后要说的是,初步掌握了上声的要领后,大量的练习巩固是必不少的。但是不同于其他声调的练习可以同调连着练(如tiān,kōng;cáo,wén;kuài,lè;等等),上声的练习最好将上声与其他声调交错着练(如yǐ,jīng;wǔ,nián;hǎi,làng;等等)。否则,练习会受到“连上变调”②的干扰,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上声低调”观念又会被搅乱。

  注

  ① 它不同于对钩符号,后者一来拐点靠前,二来上升的动程过长、过高。

  ② 即“上上相连,前上变升调”,如mǎ+liǎn会变成má+liǎn。


【对外汉语教学中哪个声调最难】相关文章:

1.对外汉语声调教学教案

2.对外汉语教学中少儿对外汉语的教学理念

3.对外汉语教学中少儿对外汉语教学技巧及游戏

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

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游戏

6.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

7.普通话中的声调

8.对外汉语十大最难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