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辅导 百分网手机站

初中地理复习资料天气

时间:2017-11-29 12:42:04 初中辅导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复习资料天气

  初中地理复习资料之天气

初中地理复习资料天气

  【—之天气】,天气是指某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

  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不同地区,云层厚度不同,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气温日变化: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印象气温的因素: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因素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总结:天气是指经常不断变化着的大气状态,既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大气状态,也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连续变化。

  八年级地理复习资料之非地带性因素

  【—八年级地理之非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 初中物理,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1.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纬60°附近缺少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成因:南纬60°缺少大陆

  2.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沙漠中的绿洲

  成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分布

  3.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成因: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西的热带荒漠带纬度跨度大,由于大气环流[离岸东南信风]和沿岸寒流[秘鲁寒流]的影响)

  4.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成因:大陆东、西岸的洋流不同(西岸:北大西洋暖流 东岸:千岛寒流)

  总结: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世界地理试题之马六甲海峡

  【—世界之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中东及南亚地区通往东亚的一条主要海运通道,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

  二、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4分):

  1、日本的四个大岛中,面积最大的是( )

  A 北海道 B 本州 C 四国 D 九州

  2、日本人最喜爱的花是( )

  A 牡丹 B 桃花 C 樱花 D 菊花

  3、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海峡是( )

  A 台湾海峡 B 日本海峡

  C 朝鲜海峡 D 马六甲海峡

  4、下列关于日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国土面积比较小,人口稠密

  B 森林覆盖率小,每年大量进口木材

  C 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D 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低

  5、按亚洲的地理区位划分,日本属于( )

  A 东亚地区 B 西亚地区

  C 南亚地区 D 北亚地区

  6、日本群岛附近的大渔场是( )

  A 舟山渔场 B 北海道渔场

  C 北海渔场 D 纽芬兰渔场

  7、日本人的传统服装是( )

  A 夹克 B 西装 C 和服 D 旗袍

  8、下列关于日本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日本工业布局不均衡

  B 日本是世界上最高收入国家之一

  C 日本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

  D 日本的农业现代化程度高,许多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9、日本工业产品的最大输出地是( )

  A 中国 B 美国 C 西欧 D 东南亚

  10下列关于东南亚地区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和中南半岛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B 中南半岛的大部分和马来群岛的北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C 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和马来半岛的南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D 中南半岛的大部分和菲律宾群岛的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11、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是( )

  A 日本 B 菲律宾 C 马来西亚 D 印度尼西亚

  12、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是( )

  A 马六甲海峡 B 朝鲜海峡

  C 直布罗陀海峡 D 霍尔木兹海峡

  13、下列东南亚国家中,与我国陆地相邻的是( )

  A 新加坡 B 马来西亚 C 菲律宾 D 缅甸

  14、世界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是( )

  A 东亚 B 东南亚 C 西亚 D 南亚

  15、东南亚最大的平原是( )

  A 恒河平原 B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C 湄公河平原 D 亚马孙平原

  16、东南亚有“花园城市”之称的国家是( )

  A 新加坡 B 越南 C 泰国 D 马来西亚

  17、著名的“婆罗浮屠”位于( )

  A 缅甸 B 印度尼西亚 C 柬埔寨 D 泰国

  总结: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是东南亚联系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的必经之路,有“十字路口”,"咽喉要道"之称,大量原料和出口商品都由此输送,海峡又被视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北京交通

  【—初一地理总结之北京交通】,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先后有数个近郊县改为区。由于北京市政治、文化中心的定位,工业重心正在逐渐外移。

  北京市城区的路网结构以矩形环状为主,道路多以此为依托,与经纬线平行网状分布。先后依托城市扩展,建设了二、三、四、五和六环路。

  总长度超过五百公里的北京新“七环路”已经形成半圆。截至2009年,全市公路里程20670公里,城市道路里程6206公里,轨道交通线路长度228公里。全市立交桥数共有381座,京哈、京沈、京津塘、京石、八达岭、京承、京开等多条高速公路流经北京。全市铁路总里程962公里,京秦铁路、京哈铁路、京沪铁路、京九铁路、京广铁路、京原铁路、京包铁路、京承铁路、京通铁路、京津城际高铁、京沪高铁等多条铁路干线汇集于此。2009年底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00万辆,2010年将逼近500万辆,城市交通面临更大考验。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亚洲第一大国际机场,目前已开通20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通往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和国内大部分城市,2009年吞吐旅客更超过6500万人次。

  总结:北京已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通邮,国内直拨电话可达所有城市 初中语文,国际直拨电话可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地理试题之北极示意图

  【—世界之北极示意图】,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东边的时间也比西边的早。东边时刻与西边时刻的差值不仅要以时计,而且还要以分和秒来计算,这给人们带来不便。

  读中心点地球北极示意图,若阴影表示黑夜,判断8----9题

  8.甲地时间为( )

  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

  9.如果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

  甲地时间为 ( )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总结:各国的时间使用地方时,没有统一换算方法,给交通和通讯带来不便。(时差的意识在此前就有,只是没有形成完善制度)为了统一,世界采取了时差制度并且遵循此制度,各国时间历法都以此制度为基础。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长江三峡功能

  【—初一地理总结之长江三峡功能】,长江通过大运河与可通航的黄河及渭水相通,大运河还与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联系在一起。有“黄金水道”之称。

  航运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加之长江沿线的航道不断得到整治,进入21世纪,长江航运迅猛发展。2005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7.95亿吨,超过欧洲的莱茵河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运量最大、航运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06年,长江干线货运量增至9.9亿吨,2007年一举突破10亿吨大关,达到11.23亿吨,是密西西比河货运量的2倍和莱茵河货运量的3倍。目前,随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正式完工,5000吨级船舶和万吨级船队可全年上行至重庆,但只有较小的船舶才可到达四川的宜宾。

  即便如此,受长江部分地段航道的限制,目前长江航运能力的开发还十分有限。

  渔业

  长江及其支流和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巢湖、太湖这些大湖在内的湖泊鱼类丰富。渔业得到广泛发展,为这一地区许多人口的主要生计。在中国的河流中可找到多达500种鱼类,其中多数栖息在长江及其支流。约30种河流动物具有经济意义,特别是鲤、欧?、鲈、马蛤(一种大穴居蛤)和七鳃鳗;最有经济价值的是白、黑阿穆尔鱼,比目鱼及斑点比目鱼。鲟也很重要;峡谷是良好的产卵区。再往下游,可发现大量鱼子,它们被收集并分散到全国各地供人工养殖。

  发电

  三峡输电系统工程是1992年全国人大批准建设的国家能源重点项目,总投资348.59亿元。线路总长度6519千米,跨越华中、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160多个县级行政区,被誉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至2010年底,三峡输电工程已累计安全送出电量4492.3亿千瓦时,相当于1.62亿吨标准煤的发电量。到2011年3月,历时近20年论证和建设的三峡电站输电线路工程全部完工。[1]

  三峡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820万kW,年均发电量847亿kW·h。三峡水电站若电价暂按0.18~0.21/(kW·h)计算,每年售电收入可达181亿~219亿元,除可偿还贷款本息外,还可向国家缴纳大量所得税。[1]

  三峡地下电站布置于枢纽右岸,利用弃水发电,可以提高工程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利用率。地下电站6台机组投产后,加上大坝左、右电站26台机组,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将达2250万千瓦,年最大发电能力达1000亿千瓦时。

  总结: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河流,客货运输密集。长江是海路的延续,将内陆和沿海的港口与其他主要城市连成一个运输网,其中南京、武汉与重庆具主要作用。

  地理课程与地方课程整合

  地方课程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对老师和同学们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对于兼任地方课程的老师来说课堂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当作学生阅读和拓展知识面的材料一带而过;对于学生们来说只是听听而已,无需掌握也无需思考。课堂很乏味,老师也感到很疲惫,那么学生也就感到很无趣。

  地方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很好的补充和延伸,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对老师和孩子们都是一种缺憾。正是考虑到地方课程的重要性和开设的必要性,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进行了地理学科的整合工作。

  一、拨云见日、理清头绪

  首先从解读地理学科教材入手,整理地理知识框架和知识点。

  其次翻阅所有的地方课程,从中找到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章节和知识点。

  如世界地理的民居内容与八年级《环境教育》第一课《美丽的乡村》联系紧密;中国地理中的环境与发展与地方课程的《环境教育》和《安全教育》的个别章节联系较大。

  最后结合地理教学实际进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内容的融合。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提取重点内容或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整合。

  如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 第三课《水资源》与六年级《安全教育》第八课《破坏环境危及健康》整合时,重点选取了其中与水资源联系紧密的水污染内容进行整合,其他的环境污染内容作为课后拓展内容。

  第二,删减重复的内容,做到合二为一。

  如七年级地理第三单元 第二节《土地资源》与七年级《环境教育》第三单元《土地》进行整合时,两部分内容都涵盖土地的重要性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那么我选取了国家课程中的内容进行了这两大问题的讲解,同时也完成了《环境教育》中这部分内容的落实。

  第三,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找出可以整合在一起的内容,主要存在三种情况。

  ①目标一致的内容:如七年级第三单元第三课《水资源》与七年级《环境教育》第二单元《水》目标都要求掌握水资源的构成和保护;

  ②相互联系的内容:如七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与六年级《环境教育》第四单元第十五课《生态农业》整合时,其中的生态农业“桑基鱼塘”正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一种类型,因此可以相互联系;

  ③课堂补充拓展的内容:如七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课《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与八年级《环境教育》第四单元第一课《绿色建筑》整合时,因为资源不足导致人类寻求新能源和各种节能的方法,那么绿色建筑正是节能的一种,可以整合为学生拓展的内容。

  第四,前期思路理清之后,着手整理各个章节整合的目录。其中包括整合的单元、课题、知识点、目标设计及课时安排。

  第五:结合整合目录进行了学案和教案的编写。

  这样地方课程中的地理知识什么时候讲,与哪几个地理知识相关联,老师做到了心中有数。

  二、实践检验,小有收获

  老师的功课做好了,接下来就要看学生们的反应了。如果能为我们的课堂增加兴趣,能为我们的课堂拓展知识,那么老师们前期的努力就算收到成效了。带着一丝疑虑我开始了自己的整合教学。

  还记得第一堂课是《多民族的大家庭》,课前安排学生阅读九年级《民族政策常识》第一课《民族平等》、第六课《民族语言文字》和第八课《宗教信仰》,那么课前展示环节就让大家说一说自己了解有关民族的哪些知识。课堂没有美丽的图片,也没有动听的音乐,但是孩子们谈知识的热情将这堂课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带着高涨的学习热情老师趁势给出了今天的学习目标和问题,大家结合课本和地方课程的材料逐一讨论解决。一节课很快迎来了下课的铃声,大家仍然有些意犹未尽,老师布置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扮演你们喜欢的一个民族,说出这个民族的名称、服饰、风土人情,可参考九年级《民族政策常识》第七课《民族风俗》来完成,也可查阅网络资源,用美丽的图片来说明。

  这节课的效果是我所没想到的,我感到让大家主动阅读知识,然后展示自己的所学比老师被动的灌输一些内容效果好的很多,同时通过大家对地方课程的学习有效的辅助了《多民族大家庭》这一节的课堂教学。

  又如讲解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时,课后活动题补充了季风气候带来的气候和气象灾害,这一课后拓展题目正好与七年级《安全教育》第九课《当台风、暴雨、暴雪来临时》;九年级《安全教育》第九课《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救和自护》相联系。以往由于缺乏材料老师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来讲解,或者老师只是就知识讲知识,对于灾害面前的自救和保护很少拓展。现在我有了很好的教材,于是在讲到这一拓展题目时。我组织了一次“自救自护知识竞赛”,老师用图片创设遭遇自然灾害时的场景,如在街上遇到大风暴雨,或者独自在家遇到大风大雨天气。然后学生利用自学《安全教育》的内容,说出自己的“自救自护”措施,并模拟一些自救动作。根据各组的回答情况老师为各小组打分,评选本次竞赛活动的'优胜小组。课堂在一片欢笑声和争辩声中结束。

  通过这一活动增强了大家对我国季风气候的理解,同时也使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生活中防灾自救的措施,真正体会到了地理在生活中的用处。同时也实践了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目标。

  从此在我心里地方课程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成为了地理学科的一部分,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和喜欢,同时也为我的地理教学添姿添彩。在学习《我国的自然资源》时,为引导大家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我整合了六年级《环境教育》第十课《能源短缺体验日》,让大家写一篇假想日记“没有能源的一天”;在学习《土地资源》时,为让大家了解人类破坏土地资源的现状,激发大家树立珍惜土地、保护土地的思想,我整合了六年级《环境教育》第四课《大地的呻吟》,让大家为“呻吟的大地”找到治病的良方等等。

  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大家的知识,提高了地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增加了老师课堂设计的灵活性和生动性。

  三、做中思,思中变

  在整合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诸如地理教材中的整合知识点很少而地方课程与之相整合的章节很多,那么如何取舍成为我需要反复斟酌的问题。最后按照与地理课程关系的紧密程度,筛选重要的内容课堂上进行整合,而次重要的内容设计成课前材料或课后拓展内容。如七年级地理第三单元 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六年级《环境教育》第一单元第三课《湿地的呼唤》、第四课《大地的呻吟》;七年级《环境教育》第三单元《土地》都有联系,那么根据地理课程的需要我筛选出《大地的呻吟》设计为课堂教学环节,而将《土地》一节设计为课前预习内容,将《湿地的呼唤》设计为课后拓展的内容,让大家通过阅读了解湿地也是一种土地资源,而且是一种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

  四、归航点贝,收获颇丰

  实施地方课程与地理课程整合一年多以来,我的地理课堂不再是一本教材的课堂,大家的地理知识不再只受课本的局限。

  丰富的整合内容,多样的整合活动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使地理知识更加的联系实际应用于生活,同时也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和知识面,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对于我本人来说,地方课程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地理教材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地理外延的知识,同时也为自己的课堂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附:整合课说课稿

  复习《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与《安全教育》整合课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复习《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整合点为:季风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与七年级《安全教育》第九课《当台风、暴雨、暴雪来临时》、九年级《安全教育》第九课《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救和自护》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和学生

  1、教材的内容及整合必要性

  季风气候这一节在课后的活动题中涉及到季风气候不稳定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也提到这些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农业生产和出行产生的影响,但这都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相距很远。学生对于课本知识可以说学的非常的好,但是学了这部分知识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因此有很多学生会问老师“学习地理到底有什么用?”,我们地理新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所以在地理课堂上整合一些生活常识非常的重要。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这些自然灾害的产生在学习了气候这一节之后有所了解但是对于这些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现象或者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于面对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措施也就不了解,有必要将这部分知识和安全教育的内容相互整合,让大家通过地理课学到一些生活中能用到的安全措施。

  难点确定为:季风气候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整合点:

  通过资料和图片了解主要的气候灾害,并学习掌握一定的预防和自救知识

  2、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气候分布图掌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2、知识梳理明确影响气候的三种主要因素。

  3、通过长江地区与阿拉伯地区气候的对比掌握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及其优点,同时掌握季风所导致的自然灾害。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自学复习)浏览课文熟悉本节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二)结合老师的课堂设计展开复习过程

  (1)观察老师出示的气候分布图,指出图中的错误。

  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我国气候的分布和特点。

  (2)梳理知识框架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梳理知识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形成了什么气候?

  季风气候

  地形影响了我国的哪一类气候,分布在哪里?

  高原山地气候 青藏高原地区

  季风气候分为哪两类?请在图中标注出两种季风的风向并说出它们的发源地和特点。(复习巩固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知识)

  我国的季风气候对我国产生了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自由回答

  有利影响: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老师动画出示我国夏季风的进退引起雨带形成地区的变化】

  不利影响:台风、洪涝、干旱

  (三)动画出示水旱灾害和台风对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过渡出整合内容

  教师承转:自然灾害实在是太可怕了,那么我们有没有方法提前预知自然灾害的发生并做好防范呢?

  教师出示不同自然灾害的图片,设计不同的场景让大家给出自己的救护方法。

  场景一:在街上突遇台风和暴雨

  场景二:台风来临前独自在家

  场景三:在家中听到天气预报,未来两天将有暴雪

  场景四:在和朋友逛街时突然黄沙漫天,沙尘暴来袭

  场景五:在和同学爬山遭遇大雨和泥石流

  场景六:在郊外野餐时看到远处发生了龙卷风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措施。

【初中地理复习资料天气】相关文章:

1.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的复习资料

2.初中地理复习资料合集

3.初中地理美国复习资料

4.初中地理复习资料的内容

5.关于初中地理的复习资料

6.初中地理总复习资料

7.初中地理复习资料与试题

8.初中地理高原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