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总监 百分网手机站

企业财务常见误区有哪些

时间:2017-05-06 12:39:51 财务总监 我要投稿

企业财务常见误区有哪些

  公司财务分析工作如此重要,但做好公司财务分析并非易事。多数公司财务分析报告或读来枯燥无味、或没有分析结论、或分析主观臆断等,普遍缺乏深度,使用价值低。那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财务常见误区,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为分析而分析,与财务分析需求脱节

  部分财务分析工作者缺乏与分析报告需求者的充分沟通,没有真正领会分析的真正用途,拿到财务数据就急于进行分析。这样的财务分析,仅仅为分析而分析,分析报告的类型、分析范围和分析重点的选择基本靠主观臆断,与分析的需求基本脱节,分析报告的使用者也难以从中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

  二、就财务论财务,与公司经营管理脱离

  部分财务分析工作者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难以跳出财务固有的思维惯性,拿着一堆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重要业务情况等缺乏了解,从而使财务分析仅仅停留在财务领域,不能真正从公司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具体财务问题和财务数据。

  三、就报表论报表,表外事项关注度不高

  部分财务分析工作者仅仅停留在财务报表层次,主要就3张会计报表展开分析,而置公司经营环境、土地价值、对外担保情况、或有事项等重要表外事项的分析于不顾。这样的财务分析,由于分析基础受限,容易忽视那些报表华丽的公司存在的潜在风险和问题,也难以挖掘那些业绩难看的公司的潜在价值,得出的分析结论也常常给人以误导。

  四、就数据论数据,真正的归纳、提炼少

  部分财务分析的数据描述篇幅很多,数据分析的力度很小,或者缺乏数据之间的对比分析、因果分析,或者未把各项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串联起来分析,或者没有把观点归纳和提炼出来,从而不能挖掘财务数据背后的经济实质、形成恰当的分析结论。这样的财务分析,没有经济语言支撑,只能算是一种简单的统计。

  五、综合分析过于“综合”,掩藏了公司真相

  部分财务分析特别是综合性财务分析,仅仅围绕综合数据展开,没有按照不同的业务板块或公司级次层层展开分析,容易隐藏公司的真实情况。对多元化发展模式下的公司集团财务分析尤其如此,不同的业务或公司,或好或坏,或增或减,如果只看整体、不看结构,就过于笼统,得到的结论往往趋于“中性”、“平淡”,看不出公司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容易掩盖一些非正常的状况。

  六、对历史数据分析多,对未来展望少

  公司财务分析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通过积累的历史财务数据,了解公司的过去和现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公司发展趋势的分析,洞察未来、预测公司今后的发展态势。但是,很多财务分析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对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分析较多,对未来的预测和展望很少,从而大大降低了财务分析的“导航器”作用。

  企业财务战略误区:

  一、资本增值重点在资本扩张

  资本的本质属性是追求价值增值,于是很多企业把资本扩张放在其经营的首要地位,特别是一些新的`公司或新上市公司,其扩张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收购、兼并或大比例送转股票,把大量资产装进上市公司,以求获得更高估值。

  但当企业扩张时,业绩增长应当与资本增长同步或者应当超过资本扩张的步伐。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大比例送转股票后,每股收益所表现的业绩出现同比例但反方向的滑坡,从而使其股价由“贵族”沦落为“垃圾”。

  由此可见,资本扩张虽然是必要的,但必须有限度,企业必须在业绩增长有保障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扩张的步伐。

  二、只要是现金都可以用来理财

  有些企业认为,只要是手中有的现金,不管是储备的流动资金,还是向银行贷款的资金,只要没有花出去,都可以当作“闲置资金”拿来理财。

  事实上,在决定对外投资之前,企业要分析手头的富裕资金是否“自由”,这笔钱的抽出会不会对公司运营和未来发展构成不利影响。比如,一个饭馆年终结算净利润达50万元,但明年要花费20万进行局部装修及添置厨具(属于追加投资);考虑农副产品的上涨和人工成本提高,还需增加10万流动资金(属于 追加运营资金)。所以,这家饭馆老板年终可以放心拿回家的钱只有20万元。

  “自由现金流”是指未分配利润扣除追加投资和追加运营资金之后的部分,通俗地说,自由现金就是与企业正常经营无关的闲置资金。当年史玉柱将资金从“脑黄金”保健品公司抽离去建巨人大厦,动用的就不是自由现金,最终导致整个公司被拖垮。而后来他将从“脑白金”赚取的丰厚利润的一部分(约3亿元)购 入民生和华夏两家银行上市前的“原始股”,就是用闲置资金来理财,获得超过百亿的收益。

  三、自己参与管理的项目比投资理财产品更放心

  第一代企业家,很多都是靠自己的勤奋,将企业做到一定的规模,一旦他们在某一个领域成功了,就相信在别的领域也会成功,于是宁愿自己投资项目,也不会将企业的钱去炒股、买基金、做风投,因为那是请他人操盘,不放心。

  但事实上,这样做的风险比投资理财的风险更大。比如公司今年投资一个1000万元、与主业无关的项目,第二年起每年有2000万元产值、150 万税后净利润,项目续存期为10年。那么这个项目的内部收益率(irr)为8%。可以用5年期国债5.74%的年息作为项目的机会成本——1000万投入 项目就不能买国债吃利息了。在做出项目决策时不可忽视机会成本。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不能只看到8%的年收益率,扣除5.74%的机会成本,项目最多可带来 2.23%的额外收益,也就是每年22.3万元。

  四、筹资比用资更重要

  现实中,企业的财务经理总将“资金紧张”挂在嘴边,并常常为筹资疲于奔命,认为企业的理财目标就是筹资,只要筹到资金便是见到了效益。但事实上,很多企业的资金并不缺乏,缺乏的是营运资金以及保值增值的能力。这必然导致优质资产少,劣质资产多,资产流动性差,变现能力不强。一个企业应拥有多少资金,必须与其自身的经营规模、投资方向相适应,一味追求取得增量资金而盘活存量资产,往往是其经营失败的祸根。

  另外,任何从筹资渠道融来的钱都不是免费的“唐僧肉”,而很可能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因为资金的提供者总要获得期望中的收益。企业没有好的投资项目,或投资收益远低于筹资成本时,不如不筹资。“企业是在为银行打工”,形象地反映了某些经营者的这种状态。

  五、发股票比借贷好

  不少企业的大股东将股权融资视为“不需要还的钱”,这是因为小股东对公司的经营和分红都没有发言权,但这种转型期的特有现象不会持久。1993年,广西玉柴为了融资曾向新加坡丰隆出让了不到30%的股权,后者历年得到的分红早已超过当年的投资。但为了维护自己在玉柴的权益不被稀释,丰隆在玉柴美国再融资、回归a股等方面顽强抵抗。玉柴奋斗了十几年,仍无法摆脱丰隆股权这道“紧箍咒”。

  事实上,欧美成熟企业在融资中严格遵从所谓的“啄食顺序”:先内部融资后外部融资,先债权融资后股权融资。因为股权融资必须让渡公司的一部分控制权,综合比较是最昂贵的融资方式,越是效益好的公司越应当避免这种融资方式。

  六、举债经营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当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借贷利率时,举债经营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这样也能尽可能多地占用资源。

  举债经营的另一个好处称为“税收档板儿”。各国的税收法规都允许企业将债务利息在税前扣除。假设某公司以自有的1亿元作为流动资金,当年取得 2000万元税前利润、需交纳所得税660万元,税后净利润为1340万元。如果该公司举债1亿用作流动资本,当年息税前利润达4000万元,支付年息 500万元(产生165万元的“税务档板儿”),需交纳所得税1155万元,税后净利润为2345万元。

  但举债经营也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一旦企业通过举债获得的资金所创造的利润连债务成本也负担不了,企业就会面临相当大的还款压力,甚至被逼破产。还看上面的例子,如果因市场变化公司本年没有利润,如果年初举债1亿元就不得不偿付500万元利润。所以,一般公司都会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50%以内。

  七、暗亏比明亏好

  有些企业不愿意公布其真实经营状况,粉饰报表、操纵利润,制造虚假繁荣。还有些企业认为没有变现的损失不是损失,导致资产质量下降,获利能力削弱。

【企业财务常见误区有哪些】相关文章:

1.健身常见误区有哪些

2.常见化妆误区有哪些

3.企业财务分析误区有哪些

4.初学声乐常见误区有哪些

5.常见中药进补误区有哪些

6.SAT写作常见误区有哪些

7.常见的统计误区有哪些

8.新手开车的常见误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