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 百分网手机站

注册会计师考试《财务管理》全真模拟题答案

时间:2017-10-13 18:23:59 注册会计师 我要投稿

2016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财务管理》全真模拟题答案

点击查看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利用成本分析模式时,不考虑转换成本,仅考虑持有成本和短缺成本。采用存货模式和随机模式均需考虑机会成本和转换成本。所以三种模式均需考虑的成本因素是机会成本。

  3、答案:B

  解析: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全部资产×100%,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债务总额,由此可知,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现金债务总额比=债务总额÷全部资产×100%=资产负债率,因此 ,资产负债率=30%÷60%×100%=50%

  4、答案:A

  解析:总期望报酬率=(125/100)×15%+(1-125/100)×8%=16.75%,总标准差=125/100×20%=25%。

  5、答案:D

  解析:选项D是因地制宜原则的要求。

  6、答案:D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净投资的计算。净投资=投资资本增加=本期投资资本-上期投资资本=(本期有息负债+本期所有者权益)-(上期有息负债+上期所有者权益)=⊿有息负债+⊿所有者权益=(500+500-250-250)+(1000-700)=800(万元)。

  7、答案:C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可控边际贡献的计算。可控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可控固定成本=20000-12000-1500=6500(元)。

  8、答案:D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融资租赁的租金计算。

  该公司每年应支付的租金=4000÷[(P/A,8%,9)+1]+4000×4%÷10=567.96(万元)。

  9、答案:C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在计算各年现金净流量时要对涉及的税收调整项目进行正确的计算。考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当实际净残值收入大于预计的净残值收入时,要对其差额交税;当实际净残值收入小于预计的净残值收入时,其差额部分具有抵税的作用。本题的实际净残值收入10000元大于预计的净残值收入8000元,因此要就其差额交税,则现金流量为:10000-(10000-8000)×30%=9400元

  10、答案:C

  解析:直接人工价格差异=工资率差异

  =(400000/20000-40/2.5)×20000=80000(元)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D

  解析:“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权投资”在报表内单独反映,不属于报表外因素。

  2、答案:AD

  解析:根据教材内容可知AD的说法正确,C的说法不正确。下面看一下B的正确说法为什么不正确。假设债券期限为n年,每年付息m次,债券面值为P,票面利率=每年的必要报酬率=r,则:每次支付的利息=P×r/m,根据平息债券价值的计算公式可知:债券价值=P×r/m×(P/A,r/m,mn)+P×(P/S,r/m,mn)=P×r/m×[1-(P/S,r/m,mn)]/(r/m)+P×(P/S,r/m,mn)=P×[1-(P/S,r/m,mn)]+P×(P/S,r/m,mn)=P=债券面值,也就是说,对于平价出售的债券而言,付息期的变化并不改变债券价值,债券价值一直等于债券面值。

  3、答案:BC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三种利息支付方式的比较。贴现法付息会使企业实际可用贷款额降低,企业实际负担利率高于名义利率。企业采用分期偿还贷款方法时,在整个贷款期内的实际贷款额是逐渐降低的,平均贷款额只有一半,但银行仍按贷款总额和名义利率来计息,所以会提高贷款的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利息/贷款额/2)=2×名义利率。

  4、答案:BCD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资本成本的相关理论问题。资本成本是企业的投资者对投入企业的资本所要求的收益率,同时也就是企业的机会成本,但并不是企业实际付出的代价。由此可以判定A项的说法不正确而D项说法正确。而根据决定资本成本高低的因素,即总体经济环境、证券市场条件、企业内部的经营和融资状况以及项目融资规模,可知资本成本主要有两个决定因素,其一是资本的供给,即资本市场,其二是资本的需求,即企业的融资需求。由此可判定B项说法正确。而根据资本成本的计算公式可以判断C项的说法也是正确的。本小题的A项和D项是互为矛盾的两个说法,只能存在一个正确说法。而对于B项的说法可以从资本成本理论中推论出来。

  5、答案:ABC

  解析:订货间隔期内的预期存货需求量变动越大,需求大于供给的可能性即缺货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需要保持的保险储备量就越大;订货间隔期的`不确定性越大,订货间隔期内的预期存货需求量变动就越大,企业需要保持的保险储备量就越大;订货至到货间隔期即交货期的不确定性越大,订货间隔期内的存货供给量变动就越大,供给小于需求的可能性即缺货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需要保持的保险储备量就越大;再订货点越大,企业需要保持的保险储备量不一定就越大,如交货期与平均需求量的乘积很大,保险储备量可能不变甚至减少。

  6、答案:ABCD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直接材料的数量标准的构成。直接材料的数量标准是指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材料消耗量,包括: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数量;生产产品的辅助材料数量;生产中必要的材料损耗量;不可避免的废品消耗的材料数量。

  7、答案:ABC

  解析:2005年耗费的5万元属于非相关成本。

  8、答案:ACD

  解析:选项A、D属于提高经营效率的方法,C属于改变财务政策的方法。

  9、答案:DE

  解析:平行结转分步法是指在计算各步骤成本时,不计算各步骤所产生的半成品成本,也不计算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而只计算本步骤发生的各项其他费用,以及这些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将相同产品的各步骤成本明细账中的这些份额平行结转、汇总,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产成品成本。

  10、答案:AD

  解析: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率=1,安全边际率+盈亏临界点作业率=1,故B、C不对;安全边际所提供的边际贡献等于利润,所以A对;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利润,且边际贡献=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所以D也是正确的。

  三、判断题

  1、答案:×

  解析:在商业信用筹资条件下,当卖方提供现金折扣,而买方放弃时会有资金成本。

  2、答案:×

  解析:货币时间价值原则的首要应用是现值概念。

  3、答案:×

  解析:相对价值法是将目标企业与可比企业对比,用可比企业的价值衡量目标企业的价值。如果可比企业的价值被高估了,则目标企业的价值也被高估。实际上,所得结论是相对于可比企业来说的,以可比企业价值为基准,是一种相对价值,而非目标企业的内在价值。

  4、答案:√

  解析:逐步结转分步法的计算程序表明,每一个步骤都是一个品种法,逐步结转分步法实际上就是品种法的多次连接应用。

  5、答案:×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弹性预算的适用范围。弹性预算从理论上讲,主要适用于全面预算中与业务量有关的各种预算,但从实用角度看,主要用于编制弹性利润预算与弹性成本预算。

  6、答案:√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剩余收益的影响因素。因为:剩余收益=利润-投资额×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投资报酬率,所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剩余收益的大小与企业投资人要求的最低报酬率呈反向变动。

  7、答案:√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的决策问题。如果在折扣期内将应付账款用于短期投资,所得的投资收益率高于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即意味着决策者面临两个投资机会;短期投资机会和享有现金折扣。此时的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享有现金折扣的收益率,所以应选择收益率高的机会,即将应付账款用于短期投资,放弃现金折扣。

  8、答案:×

  解析:当两种证券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1时,证券组合报酬率的标准差才小于各证券报酬率标准差的加权平均数。

  9、答案:×

  解析:尽管资本结构可能影响企业的加权平均成本并进而影响企业价值,但是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折现率上,并不改变实体自由现金流量。

  10、答案:√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变动成本的价格差异的形成。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可以看出结论的正确。

  四、计算分析题

  (7)增加促销费用前的经营杠杆系数=180000/(36000+44000)=2.25

  财务杠杆系数=(180000-144000+44000)/36000=2.22

  总杠杆系数=180000/36000=5(或=2.25×2.22=5.0)

  增加促销费用后的经营杠杆系数=203000/(49000+44000)=2.18

  财务杠杆系数=(49000+44000)/49000=1.90

  总杠杆系数=203000/49000=4.14(或=2.18×1.90=4.14)

  (8)由于增加促销费用后,利润增加,风险降低,因此,应该增加促销费用。

  解析:

  2、答案:

  (1)计算2004年净利润及应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

  净利润=3000(1+40%)×10%=420(万元)

  向投资者分配利润=1000×0.2=200(万元)

  债券的总张数=387.8×10000÷950=4082(张)

  债券的总面值=4082×1000=408.2(万元)

  ②NPV=408.2×10%×(1-33%)×(P/A,i,3)+408.2×(P/S,i,3)-387.8×(1-2%)

  当i=8%,NPV=408.2×10%×(1-33%)×(P/A,8%,3)+408.2×(P/S,8%,3)-387.8×(1-2%)=408.2×10%×(1-33%)×2.5771+408.2×0.7938-387.8×(1-2%)=14.5113(万元)

  当i=10%,NPV=408.2×10%×(1-33%)×(P/A,10%,3)+408.2×(P/S,10%,3)-387.8×(1-2%)=408.2×10%×(1-33%)×2.4869+408.2×0.7513-387.8×(1-2%)=-5.3041(万元)

  I=500+[3000×(1+40%)×10%-1000×0.2]=720(万元);

  J=504+70+380+1000+720=2674(万元)。

  解析:

  A产品单位成本=10+15+35=60(元)

  B产品单位成本=10+25+35=70(元)

  (2)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下A、B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及单位成本:

  A产品单位成本应分配制造费用= =24.89(元)

  B产品单位成本应分配制造费用= =75.44(元)

  A产品单位成本=10+15+24.89=49.89(元)

  B产品单位成本=10+25+75.44=110.44(元)

  (3)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和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下A、B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之所以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这两种制度在间接费用归集的方法和分配的基础的选择上有重大差别。也就是说,在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下是统一按直接人工工时为基础来分配制造费用,由于它们单位产品耗用的直接人工工时相同,由此而分担的制造费用也相同,这样,不同产品生产技术复杂程度等因素不同引起的制造费用耗费上的差别,在成本计算上就体现不出来了,将会导致成本信息的失真,必将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不利影响;而在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下是以作业量为基础来分配制造费用,即为不同的作业耗费选择相应的成本动因来向产品分配制造费用,从而使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