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海 市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她创建于1907年,作为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汇的最早产儿之一,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更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被正式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曾内迁经浙、赣、滇入川,1946年回迁上海并发展为以拥有理、工、文、法、医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大学。1950年起在院系调整中医学院、测绘系迁往武汉而发展为今日的同济医科大学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文、理、法学院等调入复旦等校。调入华东十余所高校土木建筑系,遂成为国内最大的以建筑土木工程为主的工科大学(后又调出铁道系至上海铁道学院)。50年代中起逐步恢复机、电、理科,1960年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经中央批准恢复对德交往,在中科院院士李国豪校长领导下实行“两个转变”,即由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大学转变,由普通国内高校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国际大学转变,从而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学校是首批被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学校被列入国家财政立项资助的“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1995年实现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成功实现了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的并入,被国务院领导赞为高校体制改革中的“同济模式”。

  同济大学现有11个学院(经济与管理、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文法、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外国语和理学院),33个系;还建有函授与继续教育学院、高等技术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以及由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中德学院和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目前(按教育部新专业目录),学校共有43个本科专业、66个硕士专业、31个博士专业,9个博士后流动站,各类学生2.4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30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5人,工程院院士4人,共有教授等正高级职称431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909人。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全国科研基地7个,国家和上海市工程中心各1个。1983年以来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480多项。

  同济大学在长期办学中逐步形成了以“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为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五大办学特长,即:历史悠久、严谨求实的传统特长(兼得中国文化求实精神和欧陆科学严谨学风,近80名中国两院院士曾求学或任教于学校,12万余名同济毕业生以其“重视基础、重视能力、重视实践”的特点而享誉海内外);建筑土木环境工程水平居先的学科特长(该领域拥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科研基地6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并正在形成综合的现代城市科学及工程学科群);博采众长,对德交往“窗口”的外事特长(学校与海外60余所高校及50多家企业建有合作关系,88年以来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60余次,订立长期合作项目50多个,派出教师1000多人次,来访专家2100多人次。德语教学蜚声海外,三分之一以上中国留德人员曾就学于同济,由德国政经科教各界人士组成的“同济之友”活跃于德国,“中德学院”开创了中外科教合作新模式);立足上海,参与区域发展贡献卓著的地域特长(学校多形式参与上海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倍受各界人士赞扬);面向全国,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体制特长(作为中央直属高校为全国培养一大批基建和重大工程的骨干人才和参与技术攻关服务,影响巨大)。

  同济大学地处上海东北隅,三个校区占地113公顷,建筑面积82万多平方米,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全国知名的花园单位,并有一批不同年代建成的各具特色的建筑与园林,如50年代的庭园式建筑工会俱乐部,60年代的远东第一大无立柱礼堂,90年代的逸夫楼“德国中心”等。1997年5月,同济大学隆重举行了以“同舟共济迎挑战,乘风破浪跨世纪”为主题的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海内外3万多校友欢聚母校同忆征程,共话未来。60多位中外大学校长参加了“世纪之交:大学与未来”的大学校长论坛,共画21世纪大学蓝图。

  目前,同济大学正在海内外各界朋友和校友们的支持下,大胆开拓创新,为在不远的将来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而同舟共济,重振雄威,严谨求实,再创辉煌!
 
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