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百文网手机站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的总结

时间:2021-06-09 19:15:54 历史 我要投稿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的总结

  高中的历史,知识点庞多而繁杂,在面对高考的时候,很多考生都在为历史的复习而苦恼,总认为有复习不完的历史知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的总结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一、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1.近代:1840年至1949年

  变化表现:

  (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

  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

  ① 主张“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② 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

  称 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 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 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 ,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政府发动的“ 菜篮子工程 ”,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4)风俗习惯: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 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化原因: (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1. 交通工具的变化及影响

  (1)变化

  ① 轮船:a. 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b.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其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

  c.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20世纪90年代后,呈现萎缩的状态。

  ② 铁路:a.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 铁路b.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c. 辛亥革命前夕,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d. 民国建立后,铁路事业发展总体缓慢。e. 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了宝成 、兰新等铁路,“九五”期间,修建了北京直通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③ 汽车:a. 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b. 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c.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④ 飞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 ,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通讯工具的变化及影响

  (1)变化

  ①电报:a.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b. 20世纪,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这一时期,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使用的很少。

  ②电话:a.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b. 清政府至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c.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沟通各个省市的全国通讯网络。d. 到2000年末,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

  ③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2)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高中历史考点知识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

  ①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②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③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影响

  ①背景:面临内忧外患,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

  ②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③时期:19世纪60-90年代

  ④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⑤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⑥历程: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

  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

  ⑦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

  ⑧失败根本原因: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⑨积极作用:

  ⅰ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ⅱ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ⅲ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原因:洋务企业的诱导作用;外商企业的刺激作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③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点: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

  ⑥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但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同时又遭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既革命又妥协的两面性。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

  ①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A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和实业救国的影响

  C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②主要表现:

  A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浪潮。

  B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增长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

  ①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②表现:民族工业发展较迅速。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1)抗战时期

  ①表现:遭到沉重打击

  ②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官僚资本的压榨

  (2)解放战争时期

  ①表现:日益萎缩

  ②原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官僚资本的摧残

  通货膨胀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A.历史地位:(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2)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B.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它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作用

  ②政治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辛亥革命等。

  ③思想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搜索

  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春秋时期,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作出“楚辞”体,又称“骚体”。他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称为“赋”。东汉的张衡代表作《二京赋》,是汉赋中的佳作。

  唐朝的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等;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词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著名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多情自古伤离别”出自柳永的《雨霖铃》,“花自飘零水自流”出自李清照之手。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辛弃疾的作品表达了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到元代,有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的短篇小说称为传奇;宋代说话艺术盛行,编出了许多话本,供说书人做底本;明清时期,小说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在众多的作品中,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四大名著)长篇小说最为著名。此外,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汉字:源于图画,至商代形成完整体系。演变脉络: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魏晋的楷书具有定鼎之功,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

  草书具有审美价值,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 ,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也备受世人喜爱。

  到了元代,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

  二、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搜索

  经典力学的建立:

  奠基:17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建立: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了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书中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和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实验和数学为该体系的两大特点)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相对论: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两者统称为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量子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爱因斯坦则进一步推动了量子论的发展。

  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方式。

  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标志着生物进化论诞生。他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就是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瓦特对蒸汽机作了进一步改进,促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这一时期的发明有电灯、电话、电车、电影和电视。

  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加紧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它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信息网(WWW 万维网)。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的总结】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11-08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12-19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的汇总11-11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的小结01-10

山东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01-03

广东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小结01-03

海南历史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12-26

历史高考必备重点知识点归纳12-19

江苏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小结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