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章宫的介绍遗址的位置

时间:2023-08-22 15:45:45 兴亮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建章宫的介绍遗址的位置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知道建章宫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建章宫的介绍遗址的位置,欢迎阅读与收藏。

  建章宫的介绍

  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规模宏大,有“千门万户”之称。武帝曾一度在此朝会、理政,其宫殿建筑毁于新莽末年战火中。建章宫遗址位于三桥镇北的高堡子、低堡子等村一带,在汉长安城直城门外的上林苑中。今地面尚存并可确认的有前殿、双凤阙、神明台和太液池等遗址。《三辅黄图》载:“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建章宫现存遗址

  建章宫前殿遗址

  建章宫前殿遗址,位于高堡子村。其高大的夯土台基仍残留地面,上有巨大的柱础石。出土有西汉常见的几何中纹铺地方砖和“天无极”、“长乐未央”瓦当等,其西北的东柏梁村还出土有一长方形陶质建筑脊饰构件,上有“延年益寿,与天相待,日月同光”12字篆铭。1957年由陕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凤阙遗址

  双凤阙遗址,位于双凤村东南,西距建章宫前殿约700米,是建章宫的东门,因其上装有两只高丈余的鎏金铜凤凰而得名。毁于西汉末年战火。现仅残存阙形夯土台。

   神明台遗址

  神明台遗址,位于六村堡乡孟家村东北角。现仅存一大块土基,高10米,东西长52米,南北宽50米。

  神明台为汉武帝时建筑。武帝刘彻慕仙好道,于公元前104~100年修造神明台。神明台是建章宫中最为壮观的建筑物,高达50丈,台上有铜铸的仙人,仙人手掌有7围之大,至于仙人之巨大可想而知。仙人手托一个直径27丈的大铜盘,盘内有一巨型玉杯,用玉杯承接空中的露水,故名“承露盘”。汉武帝以为喝了玉杯中的露水就是喝了天赐的“琼浆玉液”,久服益寿成仙。神明台上除“承露盘”外,还设有九室,象征九天。常住道士、巫师百余人。巫师们说,在高入九天的神明台上可和神仙为邻通话。

  神明台保持了300多年,魏文帝曹丕在位时,承露盘尚在。文帝想把它搬到洛阳。搬动时因铜盘过大而折断,断声远传数十里。铜盘勉强搬到灞河边,因太重再也无法向前挪动而弃置,后不知所终。

  神明台历经2000多年风吹雨打,至今只余千疮百孔的夯土台基,立于台上观赏,仍可遐想“立修基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的古汉风韵。

  汉太液池遗址

  太液池,亦称泰液池。建章宫池名。《三辅黄图》卷四载:“太液池,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未央宫西南。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太液池位于建章宫前殿西北,以象北海,占地10顷,是渠引昆明池水而形成的一个范围宽广的人工湖。遗址在三桥镇高堡子、低堡子村西北一片洼地处。池北岸有人工雕刻而成长3丈、高5尺的大石鲸,西岸有6尺长的石鳖3枚,另有各种石雕的鱼龙、奇禽、异兽等。池中建有高达20余丈的渐台。为了求神祈仙,汉武帝还在池中筑有三座假山,以象东海中的瀛洲、蓬莱、方丈三座神山。《西京赋》曰:“神山峨峨,列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拾遗记》曰:“此山上广中狭下方,皆如工制,犹华山之似削成。”太液池岸边湖中,有各种动植物。《西京杂记》卷一载:“太液池边皆是雕胡、紫萚、绿节之类”,“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龟;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鵁鶄、鸿鶂动辄成群。”《汉书·昭帝纪》载,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春二月,有“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汉昭帝为此作歌云:“黄鹄飞兮下建章,羽肃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行,出入蒹葭,自顾菲薄,愧尔嘉祥。”太液池湖光水色,山水相映,景色宜人,是建章宫中著名的风景区。池中置有鸣鹤舟、容与舟、清旷舟、采菱舟、越女舟等各种游船。汉成帝常在秋高气爽之季与后妃赵飞燕泛舟戏游于湖中。太液池作为一个大的人工湖,为建章宫提供了大量蓄水。

  1973年2月,在高、低堡子村西侧发现一件长4.9米、中间最大直径为1米的橄榄形石雕,就是当年池边的石鱼。

   建章宫的考古成果

  考古队在建章宫遗址小范围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可观的成果。所发掘遗址为一号遗址,地处建章宫内太液池西岸。发掘面积2420平方米。遗址从南向北由三部分组成,即南部庭院、主体建筑与北部庭院。南部庭院现发掘南北长32余米,东西宽24余米。地面平坦,推测原来地面应有铺砖,现仅在东北部残存少量方砖,其他地方局部残存铺砖泥痕。庭院的北部为一东西向廊道,东西现存10.98米,南北宽近2米,廊道地面铺砖。主体建筑位于发掘区的中部,现清理部分平面大致呈曲尺形,东西约26米,南北约73米。主体建筑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南部建筑由五个房间和过廊等组成;北部建筑所清理部分东西14.7~22.7米,南北28余米。地面铺砖,铺砖多为素面方砖,个别为小方格纹方砖。北部庭院位于北部建筑西部,清理部分南北约24米,东西约10米。出土遗物多为汉代的砖、瓦及瓦当残块,并有大量的五铢钱范残块。

  现今考古面积尚不足整个建章宫面积的十分之一,如果把整个建章 宫都发掘完,其考古成果必定很“惊人”。建章宫是汉武帝在位时所建,为显示大汉的国威和富足,重新在城外修建朝宫,其“度比未央”,比未央宫还大。史书上记载有前殿、太液池、神明台、双凤雀等,这些建筑遗址现已通过初步勘探都有所发现。如果进行彻底完整地考古勘探,必将有更多的发现,这已被汉城内宫殿遗址考古成果所证明。汉城中已发现的众多皇家建筑遗址,若无考古勘探则无从测定其具体地点,如皇家藏冰的“凌室”、储兵器的“武库”等。同样,建章宫考古可以弄清皇家重要建筑的规模、地址、形制等,为认识西汉皇宫建筑布局和科学复原提供可贵资料。如能发现带文字的钱币、竹简、铜鼎等,则是更直接的历史文献,其价值不可估量。

  历史沿革

  建章宫始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汉武帝时期活动的主要宫殿。汉武帝因嫌弃未央宫太过狭小,便于公元前104年在汉长安城西侧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建章宫。作为主体建筑,建章宫前殿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汉武帝举办朝会、处理政务的地方。

  建章宫前殿自修建伊始,实际上是作为汉代皇帝的皇宫使用的。其宫城的管理、官吏的设置、城内的布局均与皇宫——未央宫相近。宫中主要建筑有前殿、奇华宫、神明台等。

  西汉末年,建章宫遭到破坏。

  建筑布局

  建章宫的布局来看,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宫城西面为唐中庭、唐中池。中轴线上有多重门、阙,正门曰阊阖,也叫璧门,高二十五丈,是城关式建筑。后为玉堂,建台上。屋顶上有铜凤,高五尺,饰黄金,下有转枢,可随风转动。在璧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别凤阙,其右有井干楼。进圆阙门内二百步,最后到达建在高台上的建章前殿,气魄十分雄伟。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璧门之西有神明,台高五十丈,为祭金人处,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承接雨露。

  该宫殿北为太液池,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开后世自然山水宫苑的先河[2]

  文物遗存

  地面现存遗迹主要为前殿等夯土台基,地下遗迹多被农田和部分城市建筑所叠压。建章宫前殿遗址、神明台遗址、双凤阙遗址是建章宫内地面尚存的宫殿建筑遗迹。

  建章宫前殿遗址位于西郊高堡子村北,根据上世纪80年代的进行的考古调查数据显示,前殿基址南北长320 米,东西200宽米,其中北部高出地面10余米。

  建章宫一号建筑遗址

  建章宫一号建筑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办事处东柏梁村东南约250米处,地处建章宫内太液池西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420平方米。遗址由南向北由三部分组成,即南部庭院、主体建筑与北部庭院。南部庭院南北发掘长32.8米,东西宽24.75米。地面平坦,现仅于东北部残存少量方砖,其他地方局部残存铺砖泥痕迹,推测原来地面应有铺砖。庭院的北部为一东西向廊道,东西现存10.98米,南北宽1.94米。廊道地面铺砖。主体建筑位于发掘区的中部,清理部分东西26.72米,南北73.06米。南部建筑由六部分组成,其中有5处房址遗迹,一处道路遗迹。出土遗物多为汉代的砖、瓦及瓦当残块,并有大量的五铢钱范残块。

【建章宫的介绍遗址的位置】相关文章:

咸阳宫的介绍及遗址在哪里02-18

沙丘宫的介绍遗址位于哪里01-20

甘泉宫的介绍遗址在哪里01-26

阿房宫的介绍遗址在哪里01-26

大明宫的介绍遗址在哪里01-26

斗母宫的介绍位置在哪里10-14

青礁慈济宫与白礁慈济宫的介绍01-20

紫微宫的介绍名字由来02-28

翊坤宫的介绍是谁住的01-26

建福宫的介绍及其历史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