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学 百文网手机站

管仲相齐的典故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2-09-26 11:15:37 历史文学 我要投稿

管仲相齐的典故是怎么回事

  管仲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管仲相齐的典故是怎么回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管仲相齐的典故

  在春秋战国后期,齐国的统治者齐襄王十分的残暴,作为王储的公子小白以及公子纠纷纷外逃,其中公子小白和鲍叔牙逃往了今天的山东一个小县城,而公子纠则和管夷吾逃往了今天的山东的西南部,而当时的鲁国接纳了公子纠与管夷吾。

  由于齐襄王的残暴,齐国的朝廷重臣公孙无知谋杀了齐襄王。知道了齐襄王已经死了,公子小白与公子纠都要赶回齐国,继承王位,最终公子小白先于公子纠回到齐国,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下令追杀公子纠,以避免公子纠回到齐国与他争夺皇位。鲁国迫于齐国的实力,将公子纠和公子纠的护卫召忽都给杀了,而公子纠的谋士管夷吾却被关押起来了。鲍叔牙知道了管夷吾被鲁国关押,并未被杀,就对齐桓公说,要想一统天下,成绩霸业,一定要以管夷吾为宰相,否则是不可能平定各方诸侯的。

  齐桓公通知鲁国国君,要将管夷吾接回齐国。在管仲快要回到齐国了,齐桓公为此三天斋戒和三天沐浴,然后到郊外亲自恭迎,邀请管夷吾同他坐一辆马车,向管夷吾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管夷吾到了齐国之后,管夷吾成为了齐国的宰相,为齐桓公统治各方诸侯,成为霸主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为齐国百姓安居乐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圣人孔子对于管夷吾没有被处死的评价是,召忽之死的忠君,管夷吾不死视为建立功勋。公子小白作为兄长,本就是王,公子纠不应该皇位。所以,孔子为什么不谴责管夷吾没有殉死而称赞管夷吾的功劳。

  管仲的.故里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同时他也是我国春秋时期最著名的一位丞相,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帮助齐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 管仲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代名相,同时他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正是因为管仲确定的改革方案,才让齐国变得越来越富强。俗话说“人杰地灵”,那么管仲的故里在哪里呢?

  史书记载管仲的故里在颖上,也就是现在的安徽。颖上县是安徽省代管县位于渭河和颖河的交汇处,颖上县历史悠久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古都,它从古自今已有将近14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地方有很多历史古迹和名人遗址,所以颖上县被评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颖上县位于我国安徽省的西北部,南临,淮河,处于东经115°56-116°38之间总面积约1988.5平方公里。

  目前在管仲故里上建了一座管仲纪念馆,这个纪念馆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总投资将近3000万,这座纪念馆中有管仲的雕像和画像,以及和管仲有关的一些历史资料。整座建筑物交相辉映,中间有花坛有古树还有灌木,目前这座纪念馆已经被安徽省列为旅游景点全年向世界各地的游客开放。

  一个名人,往往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标签,管仲的故里正是因为出了管仲这样一位一代名相,所以才变得出名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如果你想要了解这位一代名相的故事你可以去他的故里参观参观,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管仲相齐桓公的故事

  管仲是春秋战国时期一名十分有才能的人,他一开始是齐桓公的弟弟公子纠的谋士,在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王位失败之后,管仲为了展示自己的雄心壮志以及建立功勋,成为了齐桓公的宰相。

  在春秋战国的史料当中,管仲相齐桓公是一件十分著名的事情。管仲为了说服齐桓公实行一些政策,不惜当面与齐桓公争执,那么,结果如何呢?结果是管仲顺利的说服了齐桓公,齐桓公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而管仲就利用这些政策法规,将齐国上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富民强。

  管仲在说服齐桓公时,将自己的治国方法分为了两个方面,分别是对内以及对外。

  对内,管仲注重经济的发展,并且还主张实行改革,通过改革,让国家的经济的以快速的发展。此外,还要对国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只有土地资源多了,国民才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可以为国家上缴更多的税收,才可以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

  对外,齐国则要“尊王攘夷”。也就是要联合齐国周边的诸侯国,一同来对抗山戎族。山戎族是侵犯齐国以及齐国周边最多的民族。只有联合起来,才可以真正的与山戎族进行抗衡。此外,还可以在周边诸侯国当中树立威信,为日后统一这些诸侯国做好铺垫。

  齐桓公听完了管仲这番建议后,为管仲的远见卓识所折服。并且也从管仲的说辞当中了解到了,管仲是一心一意为齐国百姓谋福利,为他谋求霸业而努力。后面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就是齐桓同意了管仲的谏言并且实施。

  拓展内容

  管仲名言

  1.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2.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3.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4.善用兵着无沟垒而有耳目。

  5.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

  6.量力而知攻。

  7.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

  8.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法重于民,威权贵干爵禄。

  9.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刑杀不赦,则民不偷于为善;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

  10.凡将举事,令必先出。

  11.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12.草茅弗去,择害禾谷;盗赋弗诛,则仿良民。

  13.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14.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15.誉不直出,而患不独生。

  16.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17.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

  18.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19.福不择家,祸不索人。

  20.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21.邪气袭内,正色乃衰。

  22.知子莫若父。

  23.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

  24.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25.微邪,大邪之所生也。

  26.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27.务为不久,盖虚不长。

  28.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万家之都,不可平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贤。

  29.不言之言,闻于雷鼓。

  30.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31.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当时。

  32.俭则伤事,侈则伤货。

  33.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34.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35.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36.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37.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38.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

  39.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40.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41.善人者,人亦善之。

  42.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43.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44.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45.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46.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

  47.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

  48.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49.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50.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51.钓名之士,无贤士焉。

  52.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

  53.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

  54.今日不为,明日亡货。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

  55.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

  56.圣人若天然,无私覆,若地然,无私载也。

  57.圣人畏微,而愚者畏明。

  58.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59.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

  60.信不足,安有信。

  61.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62.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63.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64.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65.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

  66.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67.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

  68.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69.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

  70.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71.独王之国,劳而多祸。

  72.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健而不使,殆。

  73.黄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岱侈俭则百用节矣。

  74.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人焉。

  75.金与粟争贵,乡与朝争治。

  76.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

  77.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管仲相齐的典故是怎么回事】相关文章:

春秋第一相管仲名言精选01-11

管仲的经典名言名句06-04

管仲名言名句08-24

关于管仲的作文12-31

管仲论原文及赏析08-21

管仲论译文及赏析08-19

古文鉴赏赏析《管仲论》05-21

教案-教师幼儿齐齐玩12-03

管仲作文400字三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