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狐偃的人生

时间:2023-10-19 15:17:32 毅霖 历史人物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人物狐偃的人生

  历史人物,它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在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评价历史人物对于研究人类历史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人物狐偃的人生,供大家参考借鉴。

历史人物狐偃的人生

  狐偃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他来自晋国,更加准确的说,狐偃来自戎族中的白狄一族。在晋国的晋献公时期,狐姬嫁入晋国,成为了晋献公的妻子,生下了儿子重耳,是晋献公的第二个儿子。当狐姬入晋的时候,狐姬的父亲狐突带着一族之人迁往晋国居住,狐突还在晋朝当官,是晋献公时期的臣子。

  狐偃狐毛以及他们的父亲狐突三个人,成为很多后世之人所怀念的对象。原因就是在辅佐晋文公重耳成为晋国君王以及称霸诸侯国的霸业上,父子三人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在对待晋文公的事件上,他们三人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牺牲自己也要保全君主,这种忠心尽责的臣子到哪里去找?

  公元前633年的时候,晋文公准备为三军选择统帅的将领,赵衰是跟随晋文公多年的老臣,和晋文公分别娶了姐妹二人。晋文公回国后,还将自己十八岁的女儿赵姬嫁给了赵衰,可见对赵衰的器重和信任。晋文公召见了赵衰,他有意想要立赵衰为三军统帅,未料到却遭到了赵衰的婉言推辞。赵衰说:“夫三德者,偃之出也。以德紀民,其章大矣,不可廢也。”这句话中的“三德”指的就是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劝说晋文公勤王周室、教化民众以及举行阅军礼三件功劳,赵衰的意思已经再明显不过了,那就是自己没有能力胜任三军统帅,狐偃比自己更加适合这个位置。

  狐偃到底有怎样的能力,才能够受到赵衰的推荐的呢?其实,狐偃是一个文武双全之才,除了在治国方面显示了超高的政治能力以外,在军事上,狐偃也显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当年重耳的继母骊姬为了为自己的儿子奚齐争夺太子之位,欲加害申生、重耳、夷吾三位公子,狐偃早就看出了骊姬的野心,劝说重耳请命到晋国的边疆蒲城镇守,借以躲避骊姬的迫害。太子申生遭了毒手以后,骊姬又将魔爪伸向了重耳和夷吾。这时候,狐偃提出到晋国的邻国翟国寻求庇佑,一定可以成功。于是,重耳一行人就来到了翟国,一待就是十二年时间,重耳甚至已经在翟国娶妻生子。

  晋惠公继位后,威胁翟国,刺杀重耳,狐偃劝说重耳离开翟国。离开翟国的重耳求助于卫国被拒,后狐偃提议前往齐国。重耳来到齐国,受到齐恒公的热情接待,还成为了齐恒公的女婿,娶了齐恒公的女儿齐姜。过了一段安逸的日子,重耳沉迷不能自拔,狐偃和齐姜合谋,灌醉重耳,将他带离了齐国,继续他的大业。重耳醒悟过来,游说各国,寻求帮助。重耳先后到了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最终得到了秦穆公的帮助,回到晋国杀掉了晋怀公,成为了晋国的国君。

  成为国君的道路虽然艰险,但是重耳已经挺了过来,都说打江山容易,守护江山却很困难,真正的难题还在后面。继位晋国国君的重耳,面临的是一个刚刚经受了各种磨难的千疮百孔的晋国。重耳一继位就召集了狐偃和赵衰讨论如何治理国家,改革朝政的问题。经过几个人的努力,晋国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到五年的时间,晋国便已经从政治的动乱的创伤中走了出来,接下来就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直到晋国成为各诸侯国中的霸主,一直将近几百年的时间。

  相传,在晋文公晚年的时候,和狐偃发生了冲突,君臣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晋文公不再亲近狐偃,甚至用冷淡的态度对待舅舅狐偃。他们之间是否真的发生了冲突,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呢?我们知道,晋文公的霸业中,狐偃功劳很大,在晋朝中的地位和权力都很大,狐偃是个直性子,有什么就说什么,难免会以舅舅的身份压迫晋文公。狐偃可不是赵衰,赵衰懂得禅让荐才,他多次谦让的态度就让晋文公很是放心了,狐偃是靠着自己的本事,得到了应得的地位,可是晋文公却害怕起来。他开始忌惮狐偃,疑心渐起了吧!

  生平经历

  家族缘起

  狐氏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狐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大狐氏,为春秋时期晋国原始旧姓。大狐氏原姓姬,因其先祖被分封在狐氏大戎(今山西吕梁山区),故以地名为姓氏,称大狐氏。在晋国建立初期,真正的宗周贵族是不多的,叔虞统治的“怀姓九宗,职官五正”等族人,大部分还是土著居民。事实上,晋国的“胡”风一直是很浓厚的,从西周初期受封于唐邑,后改唐为晋,建立晋国。其时,晋国人与周边民族通商、通婚的现象一直就十分普遍,国君也不例外。在史籍《左传》中称,晋献公“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史学大家司马迁也认为:“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

  出仕晋国

  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虽然史籍语焉不详,但由此大致可推知子犯是与其父狐突,其兄狐毛,跟随狐姬一道由戎入晋的。

  辅助重耳

  公子重耳少年时期便受教于狐偃,赵衰等。这几个人“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焉”,成年以后仍是如此。后来楚成王赞他“广而俭,文而有礼”显然是狐赵等人耳濡目染的结果。献公八年(前671年),迁都绛(今山西新绛,一说翼城),狐偃随重耳至绛。献公十二年,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乡宁),夷吾居屈(今山西吉县一带),狐偃又随重耳至蒲。献公二十一年,骊姬诬谄申生有弑君杀父之意,申生自缢身亡。狐偃同狐毛、赵衰、先轸、贾佗、魏犨等人护送公子重耳到了蒲城暂避。一年后出亡。有关狐偃这数十年的事迹,史载不详。据考,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即己成人,狐偃寄人篱下,不会有大的作为,但对晋后期政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公染于舅犯,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评价中肯贴切。

  狐偃随重耳出亡时,已逾花甲之年,仍不辞劳苦,夹辅重耳,为他出了很多计策,使重耳最终得以返回晋国,宏图霸业。

  避祸狄国

  重耳一行离晋后,狐偃力主去狄。当时,齐国是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北杏盟约后,齐桓公实际上已成为中原盟主。楚国也是南方的经济军事大国。狐偃为何弃强投弱呢?因为他意识到,齐楚千里迢迢,沿途崇山大川,举步维艰,仓皇出走又缺乏给养,即使能免于追杀,也会困死途中。且齐楚是否肯予接纳,也有疑问。而狄近易达,又是重耳母国,纳公子重耳应在情理之中。还有狄晋毗邻,可以观望动静,蓄力待时。可见,这个决定不失为上策。

  重耳在狐偃、赵衰等人的保护下在狄国躲避起来。但是,晋国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派系林立,以大臣、太子太傅荀息为首的当然力挺奚齐,以大将、故太子申生的铁杆粉丝里克为首的誓杀骊姬一党。只因晋献公在世,各方都不敢轻举妄动。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逝。公子重耳要回去奔丧。狐偃及时劝阻了他:晋国是骊姬党羽的天下,奚齐是太子,必然要当国君。你想回去尽孝道,但骊姬会将你视为国君的竞争对手,断然难逃毒手。

  秦国国君秦穆公是一位政治高手,一直对晋国的事情洞若观火。他派公子絷远赴狄国慰问重耳,实际是试探重耳。公子絷说:我听人说,得国也在这个时候,失国也在这个时候,你虽然很庄重地身穿丧服,但时机不可错过啊。重耳赶紧把这话告诉狐偃。狐偃说,这是秦国在试探你,你必须辞谢,要表明仁爱思亲才是最宝贵的,而趁君父逝世去谋图私利是有罪的。重耳便按狐偃的指导去对公子絷说:承蒙贵国国君慰问,不过我失位出亡在外,君父又去世了,不能回国守孝已是天大的过错,我又怎敢有别的想法,辜负贵国国君的好意呢?说完,对公子絷磕头而不拜谢,哭了一会就站起来,起来以后就不再和公子絷私下谈话了。

  秦穆公知道后,感叹地说:多么仁爱的公子重耳啊!对使者磕头而不拜谢,表明他没有做晋君继承人的想法;哭了一回才站起来,表明他对父亲深切哀思;起来后不与使者私谈,表明他避开了自己的利益。从此,秦穆公对重耳另眼相看。

  没多久,晋献公的长子申生和两个幼子都死了,公子重耳和夷吾就成了大臣们议论的对象。里克当时大权在握,是倾向于重耳的,于是就派狐偃的父亲狐突到狄国来,请重耳回去登位。狐偃把父亲请到密室,把重耳、赵衰叫来一起商议。狐突老迈,认为时机到了,可以回国。但狐偃对父亲说:这些年晋国发生了各种血腥的政变,如今国内一片混乱,大权旁落,公子重耳回去就一定能够稳住局势吗?狐突虽然是资格很老的重臣,但手头没有兵权,也拿不准。最后,大家还是一致同意狐偃“退一步再看看”的策略。重耳让狐突回复里克说:君父在世时,我违命出逃;君父去世我也没能尽孝,哪还有脸回来当国君呢?我的兄弟还有很多,贤能的也不少,请文武大臣们择贤而立吧。

  对于重耳的婉拒,里克非常失望,只得选择公子夷吾,派重臣到梁国将夷吾接回来。公元前650年,夷吾在秦国大将公孙枝强兵的保护下回国登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回国后,把失败归结为重耳的过错,认为国中有大臣还惦念着重耳,才不给力,他才会输给秦国,于是就派了杀手,追杀哥哥重耳,并警告狄国,要是再保护重耳,就要派兵攻打。

  狐偃听到风声,深感狄国是呆不下去了,就简单收拾行李,与同僚护送重耳仓皇出逃。在苦寒之地呆了十二年,重耳在当地娶妻生子,只得抛下妻儿流亡。

  流亡列国

  重耳等人到了卫国,卫文公是个胆小怕事的家伙,生怕收留了重耳将惹恼晋惠公,连见都不见。狐偃劝他说:自古以来,成大事的人都要历经磨难,寻常白眼算不得什么。我听说齐桓公礼贤下士,又是你哥哥申生的外祖父,肯定会接纳我们。再说,齐国的相国管仲去世了,齐国需要人才,或许我们能凭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齐国出一点力呢?不如到齐国去。

  重耳在狄十二年,狐偃反劝他赴齐。此时戎狄势力大为削弱,己无力帮助重耳“成事”,齐桓公虽年已垂暮,但雄心犹在,欲借晋为助,与秦楚抗衡,维持霸主地位。且“管仲殁没”,“哀而思始”“求善以忠”,定会收留人才济济的重耳一行。至齐后,果然受到桓公的热情款待,对重耳更是深加恩渥。只是由于齐桓公卒,五子争立,诸侯叛齐,内外交困,“子犯知其不可以动”,才毅然决定离开齐国。

  这时,多年的流亡生活已使重耳意志消沉。他枕于安乐,“遂无去心”,“有终焉之志也”。狐偃又与姜氏谋,“醉而载之以行”。如果不是狐偃机智果敢地迫使重耳离齐,重耳只能在齐国苟且一生,文公霸业将无从谈起,春秋历史形势必会大变。[3]

  扫除内乱

  重耳返国,时值晋动荡之余。十数年间,晋内讧不已,国乱民忧。先是“骊姬之乱”,继而献公去世,里克、邳郑杀奚齐、卓子,荀息身亡,晋惠公夷吾上台后,又杀了掌握实权的里、邳等大臣,弄得人心惶惶,众叛亲离。对外惠公背信弃义,发动不义战争,使晋元气大伤。

  然而,从公元前636年文公即位,到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后不到五年时间,文公何以能宣信诸侯,称雄天下呢?《左传》云,文公历游诸国,备尝“险阻艰难”,故返国后,知“励精图治”以求霸。事实上,这是狐偃、赵衰等股肱之臣,帮助文公“蓄爱百姓,厉养戎土”的结果,其中,狐偃更是出了大力。

  狐偃等帮助文公革新内政,迅速医治动乱留下的创伤,从而奠定了与秦楚抗衡的物质基础。主要措施有:—,选拔优秀人才治理国家,多年来,随重耳共度患难的一批老臣都被委以军国重任。二,提倡孝事父母,尊祖敬家,忠于国事,“以厚民性”。三,废除繁重的徭役,减免苛捐杂税,资助无力生活和生产者。四,鼓励农耕,劝有分无,省灭国用,足财备凶。五,“大搜于被庐”,改上下两军之制为上中下三军之制。这些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生产,推动工商业的繁荣,提高晋军的战斗力,起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使晋国呈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昌盛景象。文公四年,晋军能在城濮大败楚军,一战而成霸业,无疑是改革带来的必然结果。

  发兵勤王

  文公元年(前636年),周室内乱,襄王弟昭叔(太叔带)伙同狄人伐周,占洛邑。襄王避难于郑,派使者简师父,左鄢父求救于晋和秦。文公二年,秦军至河上,将纳王。由于晋大乱之余,百端待举,国力尚薄,文公对勤王事宜迟疑不决。狐偃却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远见卓识,意识到这是晋成为诸侯盟主的天赐良机。当时,整个局势对晋极为不利。远在南方的楚国,自成王继位后,不断向北方扩张领土,公元前656年召陵之会后,楚加紧了北上的步伐,大有继齐桓公之后而称霸中原之势。西秦也不偏安于边陲,一直在觊觎晋国的领土。狐偃当然知道,只有南阻强楚,西扼边秦,才能入主中原。而此时的晋国,积贫积弱,国步维艰,在经济军事方面尚无力与秦楚抗衡。为此,必须首先在政治上取得诸侯的信任,提高晋的威望。况周王室同晋宗室有名义上的宗法关系,不纳则失之于义。狐偃力劝文公:“继父之业,定武之功启土安疆,于此乎在矣。”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文公终于出兵勤王,杀王子带于隰城(今山西隰县及周边一带),王入城周(今河南洛阳)。周王设宴款待晋文公,并赐樊、温、原和攒茅等人邑之田给文公。

  勤王不仅扩大了晋国的疆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晋在诸国中的地位,为晋入主中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军事天分

  狐偃不仅具有政治家过人的胆识,还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大智大勇。文公三年(前634年)楚胁迫陈蔡攻宋,宋求救于晋。从当时的各诸侯国局势看,晋楚两国的直接冲突已经不可避免。但是,晋军在数量抑或质量上都逊于楚军。面对强敌,狐偃采取“调虎离山之计”,避其锋芒,以智取胜。他提出:“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晋军伐曹卫,取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三月攻占曹国都城,迫使楚军撒出宋国。

  当楚军复攻宋国时,狐偃毫不惧色。决心同楚国决一雌雄。他预言:“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打消了晋文公的顾虑。狐偃战赂上蔑视敌人,是以战术上重视敌人为前提的。《吕氏春秋》云:“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曰‘楚众我寡,为之奈何’,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以文,繁战之君,不足以诈,君亦诈之而已。”在城濮之战中,晋军始终贯彻狐偃“诈”的策略。战争初期,晋军“退三舍避之”,使楚军更加骄横轻敌。战争中间,狐偃、先轸命令晋军以虎皮蒙马,马后拖着树枝,扬起尘土,制造逃跑假象,“伐其木以盖其兵”,迷惑楚军,使楚军处处被动挨打,以“败绩”告终。

【历史人物狐偃的人生】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的趣闻12-05

唐朝历史人物11-25

蓝狐实习报告11-24

有狐原文及赏析03-09

狐与葡萄教学设计10-23

历史人物罗贯中的简介03-06

历史人物包拯的故事11-21

石达开的历史人物介绍08-01

蒙恬历史人物介绍01-26

历史人物章邯介绍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