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百文网手机站

历史上六个名人的介绍

时间:2021-06-28 12:48:59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上六个名人的介绍

  杜育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一句我们常常会说到的俗语,这一次我们要说的《茶经》人物,就是这样一个在主业上几乎没有什么成就,却在无心之中在茶史上摘得一项冠军的业余型专业茶人。他就是陆羽分别在《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三次提到的杜育。

历史上六个名人的介绍

  杜育(?—公元311年),字方叔,襄城定陵(今河南叶县)人,西晋文学家,“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杜育为曹魏定候杜袭之孙,他自幼聪慧,号为神童。长大成人后,一表人材,怀有文韬武略,时人又称其杜圣。时贾后专权,其侄贾谧权过人主。杜育与石崇等皆附会于贾谧,号为“二十四友”。永兴年间,杜育被拜为汝南太守。永嘉时期进为右将军,后为国子祭酒。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聪攻洛阳。城将陷,杜育被杀。著有《易义》若干卷,文集二卷传于世。

  杜 育能够留名千古,是因为他所写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荈赋》全文不存,现只剩残篇,存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 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 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调神和内,慵解倦除。”

  据 考证,现存的古文中,这是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及生长环境到采摘时节及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全部过程。在这里“灵山惟 岳”、“丰壤”、“丰壤”是生长环境,“月惟初秋”是采摘时节,“结偶同旅”是采摘场景,“岷方”、“清流”是对水的选择,“东隅”“陶简”和“酌之以 匏”是对茶具的选择,“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是烹茶初成时的茶汤状态,“调神和内,慵解倦除”是对饮茶功效的记载。

  《荈 赋》比唐朝陆羽的《茶经》要早四百多年,《荈赋》是第一次写到“弥谷被岗”的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掇,第一次写到陶瓷的宜茶,第一次写到“沫沉华 浮”的茶汤特点。这四个第一,足以使《荈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了。所以也难怪陆羽会在其《茶经》一书里分三次提到杜育,可见《荈 赋》在我国茶叶史上的地位有多高。

  造 物主往往弄人于不经意间,人们常常悲伤于一些神童或者天才不是早逝就是痴呆,也因此才给了那些大器晚成者留下了诸多的光环和崇高的地位。如果晋王朝也算是 强势王朝的话,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茶经》编著者陆羽了。因为杜育的著书功力显然在陆羽之上。但苦于时代造主,天才的杜育早早就香消玉殒。留给人们太多伤痕 累累的推测和叹息。假若再借他三十年时间活着,也许相关的经书、兵册、史传、茶道等等都会一一来到人间。然而这终究是一个假设,他寻尽一生的精神世界,都 被强大而又野蛮的历史给淹没了。

  马欢

  马欢,字宗道,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回族人,生卒年不详。马欢是明代航海家,并“善通番语”,郑和七次下西洋,他参与其中第四(1413年)、第六(1421年)、第七(1431年)次航海,作为郑和使团的通译(翻译官),亲身访问占城、爪哇、旧港、暹罗、古里、忽鲁谟斯、满剌加、亚鲁国、苏门答剌、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等国,并到麦加朝圣。

  马欢将下西洋时亲身经历的二十国的国王、政治、风土、地理、人文、经济状况纪录下来,在景泰二年(1451年)成书,名为《瀛涯胜览》。

  《瀛涯胜览》对十五世纪初亚、非地区的一些国家政治、经济、地理、文化情况进行详细记述,并对郑和船队的组成、宝船尺度、郑和使团人员组织也进行详细记录。所以,《瀛涯胜览》是研究郑和及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料。

  马援

  马援(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汉族人,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官至伏波将军(伏波将军即是像强弩将军、拔 胡将军、浚稽将军等一类杂号将军中的一种,其命意是“降伏波涛”),封新息侯。祖先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秦灭赵后,子孙为避祸而以马为姓。

  马援生于西汉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卒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但他从小就有胸怀大志。

  王莽末年,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信任。归顺光武帝后,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马援回到京城后,大受奖赏。他的朋友孟冀前来祝贺。马 援说,“功薄赏厚,何能长久乎?”他想到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边,想请求平定,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孟冀称赞他有“烈士”之志。

  后来,已经六十二岁的马授请求将兵继续征讨边关。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率大军到武陵临乡,大败“蛮夷”。在清除“蛮夷”余众时,驻军下隽县(今湖北通城西北)。当时暑气很重,不久,马援病死于此。

  与其他开国功臣不同,马援进身朝廷,没有一人举荐,全靠自己一片为国忠心。后来居于高位,也不结势树党。马援大半生都在“安边”战事中度过,他为国尽忠,殒命疆场,实现了“马革裹尸”的志愿,十分令人钦佩。

  李冰

  李冰,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人。李冰为四川的水利建设做过十分重要的贡献,被当地人尊称为“川祖”。

  秦平蜀后不久,昭襄王派他为蜀郡(今四川成都附近)守。他在儿子二郎和王叕等协助下,设计并建造了成都北部的都江堰,泄岷江洪水且用于灌溉,为成都平原 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他在蜀郡还主持兴办了其他水利工程,并修筑桥梁,为开发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也修筑了一条连接中 原、四川与云南的五尺道。

  李冰所做的这一切,尤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对蜀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后,蜀地 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千百年来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彻底根除。水利的开发,使蜀地农业生产迅猛发展,成为闻名中国的鱼米之乡。正是由于李冰的创业,才使 成都不仅成为四川而且是整个西南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同时成为中国工商业和交通极为发达的城市。

  关于李冰治水的传说,东汉以后不断有增附,唐代导江县(今都江堰市)已建李冰祠。北宋开始流传所谓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治水等神话。在民间传说中,神话人物二郎神的原型就是李冰之子。

  秦武王

  秦武王(约前328年—前307年),姓嬴,名荡,秦惠文王之子,又称为秦武烈王(《世本》)和秦悼武王(《秦记》)。

  秦武王身高体壮,有神力,喜欢跟人比力气,并提拔强壮有力的人,大力士任鄙、乌获、贲(音Bēn)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与孟贲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绝膑(折断胫骨),气绝而亡。

  秦武王虽说在位只有短短四年,但他的雄心壮志与远大抱负,却不逊于任何一代有作为的秦国先君,乃至他的异母弟弟秦昭襄王和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他耻于与六 国为伍,见六国都设有相国一职,就把秦国的相国,改称为丞相,且设左右丞相各一人,以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秦武王素知甘茂、樗里疾都是博古通 今、头脑极其聪明之人,于是借一机会单独问二人道:“由于我出生在偏远的西戎,从未有目睹过中原的强盛之势。如果你能让我得到三川所在的地区,能够一游 巩、洛之间,那么,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什么意思呢,如果我能灭掉周王室,得到应有的威望,那么我就是死了也值得!

  当游玩于巩、洛之间时,秦武王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和大队人马起程,直入周王室所在地——雒(音Luò)阳(今河南西部、黄河南岸)。周郝王听说秦武王来了,赶紧派遣使者到郊外迎接,礼节极其隆重。秦武王拒绝了周王的召见,他急于要见几件东西,是什么东西这么让他急不可耐呢?原来是象征着王权的九鼎!

  这九鼎是当年大禹收取九州的贡金,各铸一鼎,上面记载有本州的.山川人物,以及贡赋田士之数,足耳都有龙文,又称之为“九龙神鼎”。后来夏朝灭亡,九鼎落 于商朝,为商朝的镇国之重器。等到周武王攻克殷商,九鼎又被迁到了雒邑。当年迁移之时,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人、马、车、船,能用的都用上了,它们宛似 九座小铁山,都不知道到底有多重。

  秦武王周览了一回,赞不绝口!鼎的腹部刻分别有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等九字,秦 武王指着“雍”字鼎叹道:“这个雍鼎,说的就是我们秦国!我要把它带回咸阳。”于是转身问守鼎的官吏曰:“此鼎可曾有人能举起来么?”小吏叩首答道:“自 从有这个鼎以来,从来都没有人能举得动它。听人说每个鼎都有千余斤之重,谁能举得起来啊?”武王于是有转身问任鄙、孟贲:“你们二人力大无穷,能举得动这 个鼎么?”任鄙不光是个勇士,而且还是个聪明人。他知武王依仗着自己的力气,喜欢争强好胜,于是推脱:“小人只可举动百余斤的东西,这个鼎太重了,小人举 它不动能胜。”但是孟贲却是个愣头青。只见他把袖子一卷,上前说道:“小人来试试,若不能举得动,大王也不能怪罪!”

  于是,孟贲将腰带束紧,用两个铁臂紧紧抓住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那“雍鼎”离起地面约有半尺,但很快又落回原地。由于用力过猛,孟贲眼珠迸出,鲜血直流。秦武王笑道:“爱卿果然力大。既然爱卿都能举起此鼎,难道我还不如你么!”

  这时,任鄙进谏道:“大王乃万乘之躯,不可轻易尝试!”武王笑而不听。当即解下锦袍玉带,束缚腰身。任鄙上前抓住他的衣袖再次劝谏。秦武王说:“你自己没本事,难道是妒忌我?”任鄙于是被说得顿时语塞。

  秦武王大步向前,心想:“孟贲只能稍稍举起,我偏要举着它走动几步,那是方才能显现出我的王威!”于是,他猛的吸一口气,用尽生平神力,同样大喝声: “起!”那鼎也离地半尺。刚要转身走几步,不觉体力已经耗尽,大鼎从手中不觉落下,秦武王来不及收脚,大鼎已经重重地砸在他的右脚上,只听一声闷响,将右 脚胫骨压个粉碎。武王大叫一声:“疼啊!”登时昏死在地。

  随从人员慌忙将他扶回住处。鲜血很快染红了整个床第,秦武王疼痛难忍,捱到下半夜就呜呼哀哉了!真中了他那句话——“今如果你能让我得到三川所在的地区,能够一游巩、洛之间,那么,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今日果然死于雒阳。

  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秦武王,却由于这件事,险些改写一统天下的秦国历史。从此事件中,很多人认为秦武王是过于争强好胜,以至于输了性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秦武王也是对武力的重视,而且能与臣下比赛举鼎,古代帝王又有几个呢?

  甘罗

  甘罗(前247年-?),楚国下蔡(今安徽凤台)人,战国末期秦国大臣,秦左丞相甘茂之孙,从小聪明过人。《史记》载他十二岁为上卿,但英年早逝。

  西汉的司马迁著《史记》时,将甘罗立于《樗里子甘茂列传》的附传中。另外王蘧常撰写《秦史》时,将甘罗和向寿合立于《甘茂传》的附传中。

  甘罗十二岁时就成为秦相吕不韦的宾客。当时燕国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国要让张唐去燕国为相,准备联合攻打赵国的河间,张唐曾攻打过赵国,担心经过赵 国时被害,不愿去燕国。于是吕不韦亲自去请张唐,但仍然没有成功。甘罗听后,就自告奋勇去说服张唐,用范雎杀白起的例子来恐吓张唐,三言两语就让张唐同意 起行。然后他又请缨到赵国帮张唐通报,向赵王指秦国和燕国交换人质是要攻打赵国,不如赵国割出五城,让秦国送还太子丹,并和赵国连手攻燕,赵王同意。最 后,秦、赵攻下燕国三十城,秦得燕十一城和赵五城。于是甘罗被封为上卿,并得到祖父甘茂的田宅。

  另外,民间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秦王曾要求甘茂找公鸡生的蛋献上,甘罗就自告奋勇上朝面见秦王,说甘茂在家生孩子,以表示不可能找到公鸡蛋。甘罗因为其机智而得到秦王的赏识。

  从洞庭湖至原楚国地域的很多地区,民间有许多甘罗神像。逢每月初一、十五,人们顶礼膜拜,以求地域安宁。在这些地区,人们遇到疑难杂症,都会请甘罗的神灵显灵治病。

【历史上六个名人的介绍】相关文章:

清朝历史上的名人故事06-02

历史上的乐曲介绍05-24

历史上各类茶宴介绍04-23

历史上徐霞客的人物介绍01-20

大魏在历史上的朝代介绍04-01

我国历史上的名品螃蟹介绍05-24

历史上的审食其人物介绍01-26

名人的座右铭介绍05-21

关于历史上唐代的点茶技巧介绍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