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迹的介绍

时间:2023-11-02 14:47:48 芊喜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古迹的介绍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5000年历史,大家知道一些比较出名的历史古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古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历史古迹的介绍

  溱潼古镇 不曾因时光渐老

  素有“水乡明珠”之称的溱潼古镇地处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旧有“犬吠三县闻”之说。溱潼四面环水,家家枕河而居。当代音乐家、诗人石林赞曰:“莫道江南花似锦,溱潼水国胜江南!”漫步于溱潼古镇,好像能忘记流年更迭,这里仿佛不曾因为时光而渐老。

  曾经的苏北“小上海”

  南宋初年,泰州知州岳飞,曾驻兵溱潼村。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泰州陈应芳绘制的《东下河水利图》上,开始正式出现了“溱潼”地名,距今已逾400多年。

  早期的溱潼人,当是依靠着肥沃的土地和无垠的水域,过着农耕与取鱼为生的日子,直至清康熙时,诗人吴嘉纪的咏溱潼诗中仍有“有船田父皆为渔,十口五口依菰蒲(菰:池沼里的草本植物,叫茭白)”的诗句。在漫漫的历史长夜里,这个小小自然村的农夫和渔民们,就这样一代一代地生生不息。

  后来有人发现,在溱潼附近的河湖港汊里,在河床的水下,沉积的泥土不硬不软,颗粒不大不小,黏性强,杂质少,是烧制砖瓦的好材料,于是就从水下取泥烧制砖瓦。相传清嘉庆年间,每到夜晚,镇里7座形似馒头的砖窑上,高挂起7盏窑灯,人称溱潼为“七星村”。

  晚清民国之际,溱潼镇进入重要的商品经济发展时期。此时烧砖瓦的窑,逐渐迁往位于镇西南的湖西庄。由于溱潼居于三县交界,附近姜堰、兴化、东台所属的里下河大平原,是生产小麦、棉花和水稻的粮棉之仓。加之,这些地方通往溱潼的水上交通极为便利,溱潼便成了大规模棉粮集散地。清光绪末年,镇上就开有粮行10余家。随后油米行、米厂、油厂、纱厂、水运、南货、金融、通讯、茶馆、饭店、旅社、浴室等纷纷在小镇上兴起。

  上世纪20年代,粮食市场高峰时,夏季每天的粮食交易超过三四万担,贩粮的船有二百多条,浙江宁波、上海、天津等地的面粉厂,有专人驻镇溱潼收购小麦;秋季水稻市场更加兴旺,买稻加工大米的米厂多达30多家,粮行最多时有83家,从业人员上千人,人称“小上海”。

  随着时代的前进,在陆上交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在一些未能与时俱进人为的主观因素影响下,这座曾经风光无限的水上明珠,被漫天水面上的浓雾所笼罩,淹没在昔日湖光水影里。经济发展滞后,镇区面貌依然,百十年没有变化,好像被定格在上世纪初的时空中。然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恰恰就在这没有变化的背景下,极为难得地保留了一座原汁原味的历史古镇。

  没有墙角的巷子

  溱潼镇镇区面积很小,只有半个平方公里多一点。上世纪初,特别繁荣的商品经济,将镇区建设推向了鼎盛时期。在这极为有限的地盘上,竟然容纳了那么多的商行、店面和住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在这里以水为邻街河并列的水乡风格,以长巷为主经纬分明的镇区布局,以院落为特色紧凑小巧的民居,无不凝聚着当时建设者们的聪明才智。

  行走古镇,但穿户走巷也很有趣。巷子用麻石铺就,红黑交错。麻石下面是排水沟,即使下再大的雨都不会积水。据说在以前,在纵、横相交的巷子转角处,住户人家会自觉地将自家的墙角抹得特别光滑,为的是让肩挑货物的来往行人顺利通过,既撞不到自家的墙又方便了他人的走,当地人称这样的转角处为“左右逢源”、“和气生财”,所以在巷子里穿行一定要记得多摸摸那些转角处,给自己增加点好运。

  古镇上的房屋一户挨着一户,前面一家的后墙就是后面一家天井前的围墙,左侧人家的西山墙,就是右侧邻居的东山墙。前后门一关是独立的一户人家,可门一开,一脚说不定就跨到隔壁邻居家的门里去了,真正的“一步两家”。

  镇上人家门楼用一种青绿色的砖一层一层向外挑出,讲究的人家,砖上除了“福”字和“喜鹊登梅”、“桂树蝙蝠”等吉祥图案,最多的就是荷花、莲、藕、螃蟹,松鼠、葡萄。这些砖不仅好看而且“好听”,用手敲能敲出铜锣的声音呢。而在屋子地面上,则铺的是特制大方砖,方砖四角下放着陶盆,除了防潮,还有“门铃”的作用呢,就算主人在别的房间也能知道有客人到访,因为人走在那地上的大方砖上会发出空响。

  溱潼民居没有雕梁画栋,没有翘角飞檐,梁架简朴,装饰无多,崇尚朴实,不事奢华。这可能也与水乡人生活习惯和建房的理念有关。溱潼当地出产的砖瓦,土质细腻,色泽相同,规格一致,经久耐用,是建筑房屋的好材料,砌成的砖墙青灰勾缝,看上去特别的舒服。这里的砖,又是用于砖雕的最佳材料。

  古代民居是溱潼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从这些保存着的民居中,相继走出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也就在这些古民居里,迎来过不少的文人墨客。在溱潼的大街小巷里,至今仍保留往日诸多的信息,流传着不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溱潼“镇宝”

  在溱潼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积淀下了其独特的魅力,这小镇可藏着不少“宝贝”哦!

  中国茶花王:溱潼古镇中心部位的一座老宅中,迄今奇迹般地生长着一株枝繁叶茂的古山茶花树。据了解,这株饱经风霜的古山茶花树是宋代晚期所植、名为“松塔”的珍贵传统品种,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茶花王。

  千年槐树:古镇上有一棵唐代国槐,距今已近千年。传说当年董永路遇七仙女就是禅院前这棵老槐树做的媒。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呵护敬重、烧香磕头,年青人订婚在此合影留念,在老槐树上扣一圈红线,以求婚姻美满、早生儿郎,生子后又来烧香还愿;老人们到这里都要到老槐树脚下祈求健康长寿。

  东观归渔:“东观”是建于后晋的一处道观。观前一泓清流是渔船依傍的港湾。每当夕阳西下时,渔舟唱晚,星光渔火。东观归渔早已是古镇一景。

  院士旧居:这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古代民居,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道光庚子年间文科状元李承霖,到当今的李德仁、李德毅院士,都是从这老屋的大门中走出。

  当然溱潼的“宝贝”肯定不止这些,在这个古风浓郁的古镇,一砖一瓦、一花一木都可能有着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它们就像一位位老者,静静伫立,闲看人来人往。

  古镇溱潼从远古走来,饱尝过数千年农耕和捕鱼的艰辛;进入清代以后,经历过制砖窑膛火焰千万次熔炼;上世纪初,创造过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特别的辉煌。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溱潼,是一座美丽的水乡小岛,未有多少改变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古镇。

  西安户县出土北宋墓碣 见证建村史近千年

  从户县文物管理所获悉,该所日前从户县甘河镇东侯王村发掘清理出一通宋代墓碣,将目前确知的侯王村明代建村历史提前了538年。

  据户县文物管理所王亚周介绍,该墓碣为青石质地,圆首方座,身首一体,是从东侯王村东南约300米农田内一早年已毁古墓中发掘清理出的。碣身高1.20米,宽0.48米,厚0.15米。碣身两面刻文,一面竖刻“淸思台”三个正书大字,字径盈尺;另一面,碣额正书“宋故王君墓碣”6个大字,碣身右起竖刻正书碣文18行,行文字数不等,满行35字。用笔刚劲峻拔,笔画灵动流畅,字体清秀俊美,结构稳健方正。由碣文可知墓主姓王名竚字元之,其先为卞(古地名,今山东泗水县城以东地带)人,祖上官逰侨居大江南北,以鄠县山水之胜为最爱,因此徙家鄠县遂成鄠人。墓主排行老三,幼年丧父,苦辛以自立,悌兄孝母50年。晚年气血不衰,志节弥笃,待妻必以礼,教子必以义,乃全德之君子。卒于崇宁五年四月十八日,终年85岁。

  据碣文“……以其年丙戍七月二十日已酉葬于鄠之西珍藏乡货泉里侯王村新莹以李氏祔……”可知崇宁五年丙戍(公元1106年)之前鄠县已建有侯王村,且位于珍藏乡货泉里。经查《鄠县地名志》载“侯王村,相传明崇祯十七年(1644)前,侯、王两姓居此,取名侯王村。后该村以方位分东、西两堡,东曰东侯王村,西曰西侯王村。” 由此可见,侯王村早在宋代已经建村,比现在确知的明代建村历史提前了538年。

  “该墓碣的发现对研究户县疆域区划、侯王村建村史和管辖隶属史意义非同寻常。”王亚周表示,同时它对研究墓主王氏的家乘谱系、宋代官职任用也提供了重要依据。

  上海有条“外国弄堂”

  说起老上海,我们想到的都是歌舞升平、车水马龙。说起今天的上海,我们想到的是时尚华丽、日新月异。如果你想认识不一样的上海,可以去一下“外国弄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新华路上的这条马蹄形弄堂里,住着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侨民,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国际都会。

  新华路素有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的美誉。这条藏身于茂密梧桐树荫下的窄窄的马路,安静而带点贵气,以低调的优雅取胜。路两旁的梧桐,高大而神情自若地守护着一街安宁。走在新华路上,可以看到一幢接一幢的花园住宅,它们大多深藏在弄堂内,即便是临街的也多被绿荫掩映,烟笼寒水月笼纱似的,反倒越发撩人。

  在新华路上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外国弄堂”,里面坐落着几十幢不同风格的欧式花园住宅,有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式等。走进弄堂,恍入欧洲乡村。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们安静地站在那里,内敛而低调,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美丽与苍凉。

  当年为适应商贾和上海上层侨民建造

  外国弄堂又称之为新华别墅,泛指新华路211弄和329弄。这里原系农田和坟堆,境内沟浜纵横,一片荒芜。1925年,公共租界当局越界修筑哥伦比亚路(今番禺路)和安和寺路(今新华路),整条外国弄堂便是由开发商美国人雷文法兰及1922年成立的上海普益地产公司为适应当时国内商贾和在上海的上层侨民建造的。外国弄堂由因设计大光明电影院和国际饭店而在上海红极一时的匈牙利籍建筑大师邬达克拉 地斯拉夫规划和设计,共有29幢风格迥异,造型别致的异国风情别墅,别墅内绿树婆娑,环境幽静,被称为上海西郊哥伦比亚圈内的精华建筑群体,竣工后分别售于外国侨民,因此被称作“外国弄堂”。

  这条弄堂里的一些住宅曾做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瑞典等国的驻沪领事馆。其中尤以英国领事馆面积最大、建筑最豪华,内有网球场、游泳池等设施。新华路211弄和329弄两条弄堂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规整的马蹄型,看得出是建筑师精心设计的结果。邬达克之所以把外国弄堂设计成马蹄形,是因为他希望这里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小区,而这样前进后出的构造,交通自然十分方便。外国弄堂的弄口写着“新华别墅”四个大字,四周环绕着极具艺术风格的铜花纹,底下衬着些有年头的木栅栏。站在外国弄堂口往里张望,看上去弄堂似乎浅浅的,两旁风貌各异的别墅被高大浓密的树荫遮掩着,一些建筑的外墙上攀满了爬山虎,使住宅显得若隐若现,似乎很难看清它们的庐山真面目。慢慢踱进去,透过枝叶间的缝隙,可见矗立在各式小楼屋顶的烟囱、圆拱形的门窗、木制大门、铁艺窗栏等。弄堂里最多的是西班牙风格的别墅,细微处不可遏制地弥漫着西班牙建筑的语言和构图,红筒瓦、弧型墙及花纹柔美的铸铁窗户是西班牙建筑的标志性特征。由于西班牙是一个充满阳光和活力的浪漫民族,所以建筑多采用质朴温暖的色彩,外国弄堂里的西班牙风格别墅表面都采用了淡黄和红瓦屋顶相结合的暖色调,既醒目又不过分张扬,营造出一种内敛、柔和、尊贵的生活氛围。

  异国风情浓郁的别墅里残留着贵族气息

  新华路179号住宅是外国弄堂里的一幢沿街住宅,建于1930—1935年。这是一幢具有德国民居风格的别墅建筑,假三层砖木结构,机制红平瓦双坡屋面,屋面檐口处有折坡,并有棚屋形老虎窗,南立面山墙有半露明黑色木构架,线条较窄并有弯曲,是受德国民居风格的影响,其他部分均为白色水泥拉毛粉刷。二层阳台栏杆为红砖砌筑,成镂空十字图案,现改为宝瓶栏杆。原底层南向有宽敞门廊,由彩 色水泥阶砖铺地,里为客厅和楼梯间,其西侧为一排辅助用房,东侧为厨房、卫厕等,北面有两间大餐厅和客厅、书房,内均设有壁炉。二层有卧室五间,设三座楼梯上下。三层有一间大活动室。三楼由山墙窗和屋顶老虎窗通风采光。在梧桐掩映下这幢德式建筑充满异国乡村别墅情调,过路人都会情不自禁停下脚步驻足凝望。

  211弄1号是邬达克的典型住宅建筑作品之一,这是一幢建于1940年前后的西班牙式独立花园住宅。该别墅主体两层,局部三层,二层女儿墙为红色筒瓦压顶,局部三层红筒瓦坡屋面,外墙面用淡黄色水泥砂浆粉刷。整幢建筑系砖木结构,造型活泼,两座贴墙伸出屋面的砖砌烟囱顶部饰以三个联列式尖拱,特别体现建筑的个性,使整个建筑形成了向上的动感。东侧山墙阳台为螺旋形底托,反S型铁制栏杆,体现出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入口大门上部有弧型门头顶盖,配以右侧方形,左侧圆拱形窗户,立面造型异常别致,南面门窗间有螺旋形花纹小柱和圆形柱廊。别墅还配有一座300平方米的花园,四周绿树成荫,中间有一块地毯似的绿草坪,门前一枝栀子花树,兀自花繁叶茂。还有一个人工开掘的池塘,里面养着不少小金鱼,在阳光下悠游自若。屋子内部的花式木门、半圆顶钢窗、立柱和雕花都表现出西班牙式的大气。主屋旁边有储藏小屋,南面是拱圈走廊,每间屋子都有壁炉。这个别墅的原主人是上海哥伦比亚唱片厂英籍经理。上海解放后,英籍经理返回英国,房子由别人代为管理。上海乐团成立,租借了这幢别墅,由民族乐团使用。

  在211弄的入口处的另一边,绿树环抱之中,一幢看起来很有年头的老洋房隐约可见,这大概是外国弄堂里最老的建筑了。这栋位于211弄2号的住宅,曾经是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传教士李佳白的住宅。1882年至1892年,李佳白受北长老会派遣,在中国烟台、济南传教。1894年以独立传教士身份重返中国,担任《泰晤士报》驻华记者。李佳白在华时间长达40余年,是北京、上海等地“尚贤堂”的创始人。时过境迁,岁月洗涤了一切,只有房子成了一种见证。这幢英国乡村风格住宅建于1925年,南立面红瓦坡顶,在西侧一面一直下复到底层窗口,形成重檐格局,东侧两层退成阳台,屋面上架设栅式老虎天窗,西侧入口有门廊,单扇木门,有清水砖筑门拱,门廊水泥顶,用一对牛腿支撑,两侧墙角有齿状仿古装饰。如今,建筑物的外墙上爬满了绿色藤蔓,生气勃勃的,似乎在顽强地与岁月抗争。屋顶上的烟囱依旧挺立,残留着没落贵族的傲气。进门后,依稀可见由大块圆石筑成的墙角,有着精致雕花的楼梯,架空地面铺设的细木条地板,透露出曾经的风华。住宅花园宽敞,草坪平展,佳木葱茏,在草坪一侧还有网球场、小型游泳池等。

  盛宣怀家族至今仍有后裔居住

  在外国弄堂里有一幢很大的别墅,红瓦,裸露的木框架,沿街的门牌号是新华路315号。据说那是昔日石油大王儿子的婚房,也是当年新华路上最豪华的一幢花园洋房。这是一幢建于1930年的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假三层,砖木结构,双陡坡红瓦屋顶,有较大的出檐。外墙立面上部为白色水泥拉毛墙面,下部为红砖墙,清丽简洁。南立面中部前出,山墙露黑色木构架。木头门窗选用带有疖疤的木料,保留粗糙的釜凿痕迹,部分外墙立面转 角砌隅石,给人原始质朴之感。二楼正中朝南有外阳台,用缸砖铺地,外围铸铁栅栏,北侧有露台。楼前有大片绿茵的草坪,四周绿树红花环绕。上海解放后,这幢花园住宅曾用作上海市第一商业局疗养院,现在是一家公司的办公楼。

  外国弄堂内的329弄32号乙是一幢建于1925年的英式花园住宅,有着较陡的双坡红瓦屋面,联排式砖砌烟囱,清水红砖墙面。北入口门廊采用西方古典式样,两边各有一根塔司干立柱,门廊顶层饰有宝瓶栏杆,两侧两层有多边形城堡塔楼造型。屋前有一个很大的花园,绿草如茵,巨木如盖。花园里有一株200年历史的广玉兰,春天来临时,树上开满了雪白的花朵,淡淡的花香在弄堂里飘散开来。这幢住宅在1936至1947年期间为瑞典驻沪总领事官邸。解放前夕,此建筑曾转卖给盛宣怀家族,至今盛家尚有后裔居住在该住宅内。

  一幢被叫做“蛋糕”的房子

  新华路329弄36号坐落着一幢叫“蛋糕”的房子。这是沪上少有乃至全国独一的双层圆形花园别墅,由内外两层承重砖柱组成圆形排架,因其形似蛋糕而得名。这幢房子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外露,红砖坪清水勾缝。缓坡屋面盖西班牙圆筒瓦,下为木基层、木屋架。住宅外墙面结构外露,梁、柱均为白色,紫红色泰山面砖贴面,白水泥勾缝,前后大门两侧均用玻璃砖砌筑。圆形平面的内圈为客厅,铺白色大理石地面,客 厅中央有一大理石铺砌的欧式喷水小池,相对应的顶棚有一盏玻璃吊灯。外圈空间分割为起居室、餐厅、书房及辅助用房。由中心客厅可进入外圈各房间。硬木带纹地板,并用玻璃砖隔断。整座建筑新颖奇特,装修豪华,别致的尖拱烟囱曾飘出袅袅炊烟。

  这幢蛋糕房子曾是西班牙公使官邸,后为曾任同济大学校长的著名民主人士周均时购得。周先生因主张和平而被投入监狱,于1949年5月在重庆被蒋逮捕,囚禁于重庆白公馆监狱。同年11月27日殉难,年仅58岁。如今这幢建筑属于旅居海外的周均时的女儿。上世纪50年代初好客的主人常常在里面举办提供茶点的聚会,所以,客人和邻居便戏称之为“蛋糕房子”。这是关于“蛋糕房子”的第二个版本了。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也许,两者的结合更符合这幢房子的命名吧。

  广州考古首次发现生肖俑

  近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动物园的隋代砖室墓中发掘出陶生肖俑随葬。

  此次发掘出鸡、猴、龙、牛、鼠、马、羊、狗共8件生肖俑,高17—20厘米,呈兽首人身,着贴身上衣,圆领,窄袖,腰间束带,长裤。其中,陶鼠俑似为盘腿而坐,其余为跪坐,有的露出了脚部。8件生肖俑双手交叉于胸前,以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左手其余四指紧贴于胸前。各俑面部形象逼真,制作精细,鼠俑的头部还有冠饰。

  由于该墓左中部被清代土坑墓打破,因此,是否原随葬有12件生肖俑已不可知。此外,此次随葬的生肖俑并非如其他地方墓葬随葬的生肖俑依方位、顺序排列,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广州市文化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易西兵表示,考古发现生肖俑随葬墓在广州地区尚为首次。此前在广东地区也只见两例,即1976年在粤北的紫金县出土7件北宋石雕生肖俑和1983年在粤西的海康县出土9件宋代陶生肖俑,前两批生肖俑均为立人俑,冠顶有生肖动物堆塑。此次考古发现为研究隋代广州地区的葬俗,以及生肖俑随葬习俗的分布区域及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新材料。

  武汉大学地标性建筑老牌坊被拆

  正在拆除的武大校门 百年栉风沐雨,武大屹立珞珈之巅;目睹世事变迁,牌坊三度改头换面。昨日,武汉大学地标性建筑之一——位于八一路上学校大门口的牌坊开始拆除。

  记者昨日中午看到,武大大门两侧的通道已经封闭,一辆挖掘机正对岗亭进行拆除作业。按照施工进度,明日,牌坊连同附属的岗亭等设施,将被夷为平地。一年之后,新的牌坊将在原址附近复建。

  拆除前的武大校门

  武汉大学档案馆馆长涂上飙翻出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画册,向记者讲起了武大牌坊的变迁:武大最早的牌坊,位于现存于街道口劝业场的民国老牌坊处,为木制结构,“建于1931年,仿北方牌坊式样,四柱三间歇山式结构,琉璃瓦顶,略施斗拱,油漆彩绘,古朴大方。那时,该处是一片开阔地,木牌坊建成次年,就毁于龙卷风。”

  1937年,武大在原址建造钢筋水泥冲天式牌坊。其设计简洁明快,寓意深远:四根八棱圆柱,表示喜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柱头上的云纹和背面用小篆书写的“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表明学校的学科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变迁,武大民国老牌坊渐渐被周边林立的高楼包围;而武大的大门,也退回到现在所在的位置。1992年,为迎接建校100周年华诞,武大以民国老牌坊为蓝本,开始兴建新的大门牌坊,于1993年教师节前建成。此次拆除的,即为此牌坊。2000年,与武大隔八一路南北相望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并入该校,八一路成为两个校区之间的障碍。去年,武汉市政府决定在此修建八一路下穿通道,现有路面建成广场,让南北两个校区实现无缝对接。

  武大基建管理部规划与土地管理办公室主任胡骏介绍,被拆除的牌坊不属于历史保护文物。八一路地下通道工程于今年6月20日开工,预计明年10月竣工。届时,新的校门牌坊将于该校120周年校庆前在原址附近重建,规划方案正在广泛征集国内外专家和广大校友的意见和建议。

  为保证施工安全,目前,该校已在校园杨家湾一侧开辟西门作为临时通道,供行人和车辆进出。

  百寿古镇寻“百寿图”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除了山水秀,桂林的人文历史也值得深究一番。桂林永福县寿城镇,古称:百寿。其名取自“百寿岩”崖壁上的摩崖石刻“百寿图”,一百个楷、草、篆、隶、行等小寿字,端庄修丽,造型奇巧,闻名中外。盛夏时节,蓝天白云,山重水绕,层峦叠嶂,笔者慕名踏上探访百寿古镇之旅。

  峰回路转百寿镇

  坐落于306省道上的百寿古镇,自古就是交通重镇,有水路和陆路通往各县市。距桂林市区近90公里,柳州市融安融水两县城皆为80公里,南达柳州110公里;虽然远离都市,但每天从百寿出发,到各县市的客运货运车辆,不计其数。

  驱车寿城,沿途爬山过坳,有惊无险。一路极目远眺,无不心旷神怡,全程是几十个“s”组成的盘山公路,上坡转弯,或者转弯上坡;下坡亦如此。最高峰曰:“金竹坳”,另一高峰为:“枫木坳”。在车内往外四望,你会大惑不解:这车哪是在路上行驶?简直是开在山道上的飞机,飞机穿云过雾,惊心动魄;一面是悬崖峭壁,另一面则是几百丈深的山谷,山谷间绿树翻滚,云层飘荡。看不见行人,只见远处的村落,似羞于见生人的小家碧玉,约隐约现于林木之中。

  处处小桥流水,处处炊烟袅袅,处处鸡犬相闻。百多米宽的大河把村落与省道隔开。过去,村民借助船排渡江过河;现在,相距不远处就有宽三四米,高约十几米的吊桥,——吊桥由钢筋水泥柱子,和几十根钢索组成。几十公里,十几座吊桥,横跨绿水,连接青山,也不失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永宁古城多传奇

  到百寿追古思今,必亲临永宁州古城。古城位于百寿镇北端,与百寿岩隔河相望。为笔者导游的当地村民赵永成,以前在桂林周边跑货运,见多识广:古城墙南北长四百三十米,东西宽一百七十米,高三点五至三点七米,厚三至三点三米。有东西南北城楼四座,除南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其余皆为单檐建筑,方正结实,高大雄伟。城墙建筑用料讲究,足可与桂林靖江王城相媲美。城堰内外璧为青色大料,中间用混沙拌料填实,并夯整牢固。

  《永宁州志》曰:古城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先为土城,周长约千米,高五米,厚二米。成化十八年改砌为石城,墙心填土。隆庆六年(1572年)开东南西北四门,东称“东兴门”,南曰“永镇门”,西为“安定门”,北呼“迎恩门”。永宁州是广西境内现存最好古城之一,是研究地方历史的珍贵实物见证,已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五百多年来,古城历经战火和洪水威胁;现在,一年四季常有考古专家和驴友光临此地。

  东西城门是居民纳凉聊天的好去处。土生土长的陈家乐老奶奶,今年75岁,耳聪目明,谈锋颇健:古城共六百多居民,来自四面八方,姓氏多过二十。西城门左侧的三间民房,到解放初期还依然是广西银行的办事处;上世纪八十年代,改为政府粮食管理机构。“银行办事处改作粮管所之前,政府曾经派人来挖宝,青砖砌就的藏宝洞高约一人。当天,几十名解放军持镇枪守,大家只能在远处观看,那一次挖出各种无数的大洋和“裤裆毫”。

  原生态的永宁古城,奇风异俗和传奇故事不胜枚举。永宁州古城门皆为双重券门结构,平时可以随便出入;但办红白喜事就极有讲究,——操办红喜事时,走的是南门和东门;本地流行土葬,运送过世老人的棺木上山,只能西北门。若有差错,对不起,主家就得向古城居民披红挂彩,燃放鞭炮发红包。

  “关着城门丢失水枯牛”,妇孺皆知的传奇故事极富当地智慧人物的聪明才智。故事讲的是寿城镇“阿凡提”胡派来戏弄玩忽职守的县官老爷,数百年来仍然令人捧腹;当地流行送红蛋,新屋落成,小孩出生及满月兑岁,老人做寿,到外婆家做客等红白喜事都分发红蛋。“现在,年轻人喜结良缘,迎亲队伍坐的是大小汽车,过去的永宁州人流行的是坐花轿,无论贫富,无论高官百姓;有钱人家抬六层八层,平民百姓手头紧张者,再也要置办三四层。一对新人,舅老爷小娘舅,媒婆大人等有幸成为轿上客。”

  久负盛名“百寿图”

  百寿镇和永宁州古城重量级的文物颇多,国内外游客及桂林周边的驴友,慕名前来探访,络绎不绝。——《非常大总统》、《红七军》、《广西大围剿》、《湘西剿匪记》等许多有名的影视剧都到此地拍摄。做客永宁州古城,笔者常常听到男女老少的居民笑谈自己在影视剧中的各种角色和奇闻趣事。

  在百寿,除了古城久负盛名,还有百寿岩内的“百寿图”。百寿岩旧称“夫字岩”,宽敞明亮,崖壁刻有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阴阳石刻近二十处,赋诗,格言,吉语 记事,以及明代镇压农民起义的史实,还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宁寿”二字。

  相传古时百寿岩前有丹沙井。常有一对白白胖胖的孩童出没,系千年首鸟精所变。家住此的廖扶及家人常食用此井水。廖寿高龄150多岁,无疾而终;后其家人家族数百人皆长命百岁。宋代绍定年间,时任永宁知县的史谓有感此事,于寿庆之日挥笔写下该“寿”字,并邀请百名长寿老人,各献一小寿字,他亲自经年整理,写入大寿字笔画内,然后雇请名工巧匠镌刻在岩内石壁上,成为现今的“百寿图”。

  “百寿图”高175厘米、宽148厘米。字体结构紧凑,笔力遒劲。形为楷书但与正楷不同,其勾如露锋、点似仙桃。其体非楷非隶非行非草,似楷似隶似行似草,浑然天成,无瑕可指,无懈可击。一百个小“寿”字更是各有千秋,字体各异。其中楷隶篆行草甲骨文等无所不有、小寿字旁还注明文体出处。其中以朝代分有商鼎文、周鼎文、汉鼎文等;以地域分(古代称国名)有鳍隶、燕书、西夏台书等;以字体论有易篆、古隶、古斗金文、飞白书等;以书法家而言有程邈、怀素、虞(世南)书、蔡(襄)书、小王(献之)书以及书圣王羲之的“换鹅经”文体等。还有字如其形的蝌蚪文、星斗文、火文、树文、龙文、凤文、聚宝文等。在桃形点的“聚宝文”内,还有如珊瑚、象牙、犀角、珍珠、熊掌、玉圭等,都是惟妙惟肖,琳琅满目。

  配于“百寿图”的铭章,有“徐百公”、“许教宗”、“郑尚书”、“高家贤”、“碣夫人”、“花葵夫人”等名不见经传的古代书法家,皆可谓名家高手。尤其是我国古代女书法家,除在“百寿图”中仅留其少数芳名外,国内外鲜见其芳迹,可惜书海茫茫踪迹难觅了。

  “百寿图”是宋代以来的稀世之宝,被广为传颂。南宋,专事拓印装裱“百寿图”的作坊久盛不衰。朝庭显贵,书香世家,百姓士庶都以拥有“百寿图”而自豪。挂于堂中,门庭生辉,宾客争相观赏!更有商人远行或浮游宦海者,把“百寿图”作为护佑身家平安的宝贝!

  中国十大遗址

  中国十大历史古迹遗址 最著名历史古迹遗址(不含陵墓)

  1、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古遗址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著名古遗址。

  三星堆古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铜器、金器数量惊人,造型奇特,与黄河流域文明出土的器物差别很大,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

  2、古格王国遗址

  古格王朝遗址是吐蕃王朝王室后人在10世纪前后建立古格王朝的建筑遗址群,是著名历史遗址,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西藏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之一。

  古格古城是一座巍峨壮观的高原古城,在高耸而苍凉的土林环绕之中,由300余座房屋、300余孔洞窟、3座10余米高佛塔、4座寺庙、2间殿堂及2条地下通道组成,房屋建筑、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

  遗址建筑以红庙、白庙、轮回庙、王宫殿、护法神殿最为壮观,里面还有许多反映当时人文风情精湛绝伦的壁画、雕塑和石刻以及一些古代武器等。

  来这里除了游览古城遗址之外,这里的日出日落也是相当出名,古城迎着朝阳背靠夕阳,在阳光辉映下,庄严的气势扑面而来。

  地址: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镇

  3、土司遗址

  土司遗址分布于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武陵山区,是中国十大著名遗址之一,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当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况、生产力水平和管理体系。

  永顺土司城遗址墓葬群、古街道、古城墙、排水系统、德政碑等历史遗迹丰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其韵味独具,令人震撼。

  而唐崖土司城遗址风光独特,更有规模宏大的土司皇城,城墙相当宏伟壮观,可让人充分感受土司文化的底蕴。

  贵州海龙屯遗址是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相结合,是中国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地址:湖南、湖北、贵州

  4、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处于吐鲁番境内的丝绸古道要塞,是车师前国都城,总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完整的都市遗迹,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

  交河故城城内建筑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是一个庞大的古代雕塑,全城像一个层层设防的大堡垒,人行墙外,像处在深沟之中,无法窥知城垣内情况,而在墙内,则可居高临下,控制内外动向;

  其建筑工艺之独特,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体现出古代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巨大的创造力。

  交河故城规模宏大,其中寺庙就占地五千多平方米,寺中一百多个佛塔交错林立,极为壮观。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雅尔乡将格勒买斯村

  5、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大明宫遗址公园是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

  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其建筑形制影响了当时东亚地区的多个国家宫殿的建设,有“千宫之宫”美誉,是中国十大历史遗址之一。

  原宫墙周长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遗址有40余处。

  大明宫南部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恢弘大气的含元殿、如梦如幻的太液池等,令人穿梭于古今之间,享受绝无仅有的休闲体验。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自强东路585号

  6、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与颐和园毗邻,是中国著名的遗址公园。

  圆明园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

  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自被八国联军烧杀抢掠、焚烧了三天三夜后现仅存山形水系、园林格局和建筑基址,假山叠石、雕刻残迹仍然可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

  7、良渚遗址

  良渚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我国著名的文化遗址。

  良渚遗址代表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稻作农业的最高成就,由它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对其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据了解,它的出土玉器无论是文化含义还是制作技艺,特别是反山墓地“琮王”所展现的良渚玉器最为经典的纹饰“神人兽面纹”,展现出中国两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信仰特征。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祥凤线

  8、广富林遗址

  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遗址,总面积1.3平方公里,其发现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的空白,被称为“上海之根”,是著名历史遗址,也是最美遗址之一。

  其核心保护区位于骨针广场北,面积约十万平方米,是遗址的主要埋藏区,地下有着丰富的古代遗存。

  公园内最有特色的是水下博物馆,漂浮在富林湖中,整个展览空间均设置在水下,美轮美奂。

  大家认为傍晚和晚上是公园最美的时候,当晚霞满天水面瑰丽壮阔,一轮红日挂在屋顶旁,仿佛镀上了一层红光;而晚上,博物馆暖黄色灯光洒在水面,整个博物馆犹如金色的城堡,和水面倒影相互辉映,还会有音乐喷泉。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方松街道广富林路3260弄

  9、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

  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是奴隶制国家高句丽王朝的遗迹,是中国十大遗址之一,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国内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早中期的都城,而国内城与丸都山城城外,在群山环抱的通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洞沟古墓群,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

  古墓群中许多墓室里仍完好地保存着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及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墓室壁画。

  古墓群中的将军坟有“东方金字塔”之誉,墓基每边长31.58米、高12.4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全部采用精琢的巨型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墓室顶部用整块巨石覆盖,是高句丽时代石造建筑艺术的杰作。

  地址: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迎宾路49号

  10、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即殷墟,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是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都城所在。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被国际专家、学者赞誉为可与世界七大奇迹相媲美的“第二个古埃及”,是中国十大遗址之一。

  殷墟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提供了非同寻常的关于商代晚期文化传统的证据,包括丰富的科学发明与技术成就,例如建立在日相与月相观察上的天文历法,其所出土甲骨文更是闻名于世界。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殷墟路北端

【历史古迹的介绍】相关文章:

保护历史古迹倡议书11-24

介绍名胜古迹长城的英语作文11-25

西周历史介绍01-26

云南茶叶的介绍及历史01-27

紫砂茶壶的历史介绍01-20

曼联简介历史介绍12-07

韩国历史的介绍01-27

古今茶馆的历史介绍01-26

擂茶的历史介绍01-20

铜镜体系及历史介绍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