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百文网手机站

历史上唐代的点茶技巧介绍

时间:2021-06-19 17:05:43 历史 我要投稿

关于历史上唐代的点茶技巧介绍

  唐代点茶方式介绍

关于历史上唐代的点茶技巧介绍

  点茶,是宋人在继承改革唐人品饮方式的基础上建立的—种饮茶方法。包括炙荣、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等一整套程序,其关键在于候汤和击拂,并出现了专用的击拂工具

  茶筅。另外,茶具更加精细,更加简洁。如煎茶中煎水煮茶的“湿哥,被体积较小的粤铫”或茶瓶取代,当时就有‘铜铫煮水片之说。而瓶则要小巧,Ⅳ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羹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o’(蔡襄《茶录》)

  宋代点茶用茶亦用饼茶。“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襄)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精绝,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斤,其价值金二两o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斋,中书、枢密院各赐—饼,四人分之。

  官人往往镂金花于其上,盖其珍贵如此一o(欧阳修《旧田录》)宋代的龙团有大小之分,大龙团初创于北宋太平姓国初,创始人丁谓,曾任福建漕运使,督造贡茶。小龙团的始创者蔡襄,也在福建督造贡茶,在大龙团基础上改进成小龙团o大龙团八只一斤,小龙团二十只一斤。因制饼模具中有龙凤图纹而得名。与唐朝的饼荣一样,宋代的龙凤团茶,也需炙烤加工后使用。

  炙茶的过程与煎茶同o罗茶贝JJ有更严格的要求,罗过细,则茶浮;过粗则水浮在茶上。烘盏是为杀盏加温,因为盏原则荣不浮起来。

  候汤是点茶的关键,而侯汤的关键是火候的掌握,不熟,则荣沫浮在表面;过熟,DIU茶沉在下面。点茶也颇为不易,据蔡襄的'《茶录》介绍:‘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篆多,则粥面聚。

  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叉添注入回环击拂,汤上盏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隹。”中国历史上最热衷于茶道的皇帝宋徽宗在其著作《大观萘论》中也讲了点茶的方法: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纹蟹眼者,谓之玎静面点玎。盖击拂无力,蔡不友立,水乳未浃,叉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荣无立作矣o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刺—发点’o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口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o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矣。

  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多寡,如前击挑.渐赛轻匀o周环旋复,表皇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o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透,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稍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

  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缓绕,挑动而已口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施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

  点茶难在候汤、击拂,也鲫在候汤击拂。在宋朝,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皆喜点茶,点茶技艺十分普及。文人蛘蓬山点茶竹荫底“、(张耒《直庐联旬》[与晁补之])僧人茸且点茶耒吃一巡4 0(鄂浩《示澄庵庵主炳著》)文人、僧侣无不点茶,城市、乡村无不点茶,点茶之风极盛大。

  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到浙江余姚的径山寺求学,j哿在中国学到的点茶技艺以及文人僧侣常常举行的品茶论道的‘径山茶晏_的仪葛一同带到日本,成为日本寺院的—种严格的饮茶仪式o以后经过日本茶遒创始人干利修改造,逐渐形成了闻名强迩的日本茶道。日本抹茶道,其根源即可追溯到宋朝的点茶。

【历史上唐代的点茶技巧介绍】相关文章:

历史上各类茶宴介绍06-23

唐代宫廷的茶文化介绍10-10

唐代宫廷茶文化介绍01-27

面试复试技巧与注意点盘点介绍09-09

求职礼仪的注意点与技巧详细介绍09-06

历史上的乐曲介绍06-28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词作品介绍11-25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介绍06-23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