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 百分网手机站

华南师大附中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时间:2020-09-23 15:01:11 期中考试 我要投稿

华南师大附中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期中考试就快到了,还没做好准备怎么办?先来做一做由百分网小编带来的华南师大附中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测试一下自己的不足之处吧!

华南师大附中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6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汉字注拼音。(5分)

  (1)须yú( ) (2)júe别( ) (3)yā雀无声( ) (4)威shè( )

  (5)钟qìng( ) (6)黄晕( ) (7)应和( ) (8)绰号( )

  (9)恍然大悟( ) (10)尴尬( )

  2.下面各项对文学常识描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律诗的四联按先后顺序分别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B.《论语》和《诗经》《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论语》是孔子编写的。

  C.《春》作者是朱自清,他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这篇文章体裁是散文。

  D.《我的早年生活》作者是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著名政治家丘吉尔。

  3.下面各句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语句是:( )(2分)

  A.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B.风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我从这种响声中感觉到了凉爽,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

  C.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D.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扑”和“抓”表现出母亲对我失去生活勇气的担心。

  B.“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热烈”的语境意思是“热情四溢”的意思。

  C.“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词写出了孩子们诡诈刁钻的样子。

  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 绿绿的。”——“偷偷的”写春草不知不觉地就长出来,富于情趣

  5.古诗文积累

  (1)下面对古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观沧海》和《天净沙》都是写秋天景色的诗篇,两首诗意境都是雄浑阔大的。

  B.《过故人庄》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的作者都是宋代人,所以诗歌都讲求理趣,都有富有哲理的诗句。

  C.《泊秦淮》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批判了陈后主不顾国事艰难只顾自己享乐。

  D.《题破山寺后禅院》最后一句使用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写出深深的禅意。

  (2)下面各项和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B.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也。”

  C.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根据原文默写填空(5分)

  ① ,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现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的句子是 ,

  。

  ③《夜雨寄北中》抒发作者盼望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的句子是 ,

  。

  (4)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次北固山下: ②烈士暮年:

  ③博学而笃志: ④相委而去:

  6.语言运用(2分)

  请你结合这两个月来的阅读体验,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在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内容相近,句式相同。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坚强, ,

  。

  二、 阅读理解(44分)

  (一)古诗鉴赏(6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诗歌情感的表达也讲求曲折委婉,找出诗中与 “客路”相呼应的词,并说明此诗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8.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了怎样的哲理?(3分)

  (二)《论语》阅读(10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