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 百分网手机站

福建省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时间:2020-09-22 19:17:51 期中考试 我要投稿

2016福建省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很快就要到了期末考试了,大家都开始复习了吗?下面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2016福建省高三语文的期中考试试卷,文末有答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2016福建省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说明:1.测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渐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于是上罢九龄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阴为内助 暗中 B.一鸣辄斥去 离开

  C.百官迁除 贬官 D.各有常度 制度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李林甫为人阴险、玩弄权术的一组是(3分)(  )

  ①深结宦官及妃嫔家

  ②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

  ③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④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

  ⑤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⑥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林甫特意收买宦官和后宫嫔妃,刺探、揣测皇帝的心思,是为了自己能够“奏对称旨”,无所顾忌地行奸作佞。

  B.张九龄虽然以文学为玄宗所重,而且也看出了李林甫的险恶,但由于皇帝昏聩失察,终究不免为李林甫所陷害。

  C.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李林甫明目张胆地恐吓谏臣,使其缄口,企图在朝中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D.在李林甫的掌控下,朝中的许多才俊被束缚在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善于搞歪门邪道的人却能得到重用提拔。

  7.翻译下例句子(10分)

  (1)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5分)

  (2)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8~9题。

  乱 后

  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8.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点)曰:“_________,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4)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请把选做题的答题纸相应位置进行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