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考试 百分网手机站

特岗事业单位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2020-08-12 08:48:10 培训考试 我要投稿

2015年特岗事业单位考试语文试题

  一、古诗文背诵:

2015年特岗事业单位考试语文试题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二、请仿照下列构思,选定特定事物,仿造两例,构成排比形式。

  竹子,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

  答案:

  荷花,每长一寸,就洗却一点污泥;

  大树,每长大一圈,便画上一轮完美的纪念;

  竹笋,每生长一寸,都冲破一层束缚;

  时钟,每转动一圈,都作一次提醒。

  三、鸣机夜课图记 蒋士铨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翻译: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从此以后,母亲一生病,蒋士铨就拿着书在母亲旁边背诵,母亲的病就能痊愈。

  四、原文

  虽有嘉肴 ,弗 食,不知其旨 也。虽 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 也。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自强 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注释

  1.嘉肴:美味的食物。 嘉:佳,美好。 肴:熟的鱼肉等,熟食。

  2.弗:不

  3.旨:味美。

  4.虽:即使。

  5.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极好的道理。(道:理想)

  6.是故:因此

  7.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困惑的地方,困:困惑不解

  8.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足之处。

  9.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

  10.自强:自己奋发图强。强:使动用法,使……强。

  11.善:好处

  12.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长:促进;意思是: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了自己的学问

  13.文言知识:说“至”上文有“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极”“至道”指 极好的道理。

  14.相长:相互促进。相:相互。长:促进

  翻译: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去吃,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高妙。因此,通过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通过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我奋发进取。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五、诗歌欣赏:

  水口行舟[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考题链接: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借景抒情;对比

  蕴含哲理:

  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六、《孔子的潇洒》

  周国平

  近来我也闲翻《论语》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潇洒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爱好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安闲,岂非胜似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