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考试 百文网手机站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11-06 09:59:40 培训考试 我要投稿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政治是经济常识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也是比较散和杂,需要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点进行总结,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考点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5、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分配。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其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人才与创造的尊重。

  考点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坚持效率优先:①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

  ②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因为分配是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仅作用于生产。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伞兵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国情决定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坚持科学发展观。因此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2、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含义:公平含义较宽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①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率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②兼顾公平,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如何体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

  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得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考点三、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指的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2、财政收入

  ①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②主要方式:主要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

  税收的含义: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税收的类型:我国主要有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两种。

  税收的作用:a: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b: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C: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D:税收具有维护国家政权的作用。

  ③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因素。

  3、财政支出

  ①含义: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②分类:经济建设支出,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4、①财政收支平衡与财政赤字: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不外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存在节余;支大于收,出现赤字;收支相等。

  ②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得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③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④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5、财政的作用:(1)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①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②基础设施工程需要财政承担的必要性。

  (2)财政与宏观调控

  ①财政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

  ②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比较。

  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财政是人民生活的保障

  考点四、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①资源配置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决定的。

  ②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就会减少。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3、市场经济:①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的。

  ③哪种商品在市场上好卖,人们就扩大生产;哪种生产要素昂贵,供应紧张,人们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市场中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4、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考点五、市场秩序

  1、市场规则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1)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其中,市场准入规则规定符合什么条件的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用于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市场交易规则主要是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市场交易规则是市场规则中的核心。

  2、市场交易原则

  (1)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

  (2)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有了这个原则,市场主体从事各项交易活动便有章可循,买卖双方才不致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从而使交易顺利进行。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考点六、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并非所有行业和领域市场者能起作用,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有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因为如果听任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2、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1)市场调节的自发性。(2)盲目性(3)滞后性。

  考点七、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1、必要性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2、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及手段: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手段: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

  考点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2、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二者运行的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②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④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考点九、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①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②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③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④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就能和谐发展,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2)既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又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怎么样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考点十、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文化人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经济风险全球化、跨国公司全球化等。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生产的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贸易全球化将极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强大物质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2)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3)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国际风险。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就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震荡可以迅速波及全球,也就说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风险全球化"。

  3、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正确的态度应是: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4、(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影响

  ①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我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的出口不仅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且可以享受世贸组织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最惠国待遇,因此,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我国出口贸易,我国可以利用谈判来解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贸易上的摩擦,维护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权益;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信息,了解国际贸易的规模、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国际贸易变化的新动向。

  ②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2)中国"入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意义。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高一政治必修②重要知识点(背诵内容)

  一、国体

  1.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什么?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什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特点: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⑵表现:①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②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的利益得

  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3.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有哪些?(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①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

  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②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二、公民: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有哪些?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政治自由;③监督权。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有哪些?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

  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同样的原则。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我国的选举方式是什么?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其中直接选举:县乡人大、村委会、居委会间接选举:县

  以上人大代表及地方政府领导人。

  5、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有哪些?

  ①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②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④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6、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什么?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

  7、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有哪些?

  ①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②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

  ③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④其他方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8、民主监督的意义有哪些?

  ①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②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③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三、政府

  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保护公共环境,防治各种污染等。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分别是什么?政府的性质是什么?

  ①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②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

  3、政府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4、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①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5、怎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利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6、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和意义是什么?

  (1)必要性: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就能造福人民,滥用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

  (2)意义:①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治工作失误;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腐败行为,保正清正廉洁;

  ③才能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7、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监督?

  ①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②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P47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称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职权?

  ①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②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义务、权利是什么?

  (1)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2)义务:①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努力为人民服务,③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权利:①审议各项议案权、②表决权、③提案权④质询权。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什么?表现是什么?

  (1)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

  (2)民主集中制表现: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有人民代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5、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优越性?①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③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五、中国共产党(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①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

  ②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③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基本内容?

  (1)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基本内容: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活动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爱国统一战线,不是国家机关)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

  ①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政治。②它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③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7.人民政协性质、职能?

  (1)人民政协性质:①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学派合作的组织形式。②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③是我国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人民政协的职能: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

  六、民族、宗教问题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各民族共同繁荣。

  2.处理民族关系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①民族平等是实践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②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③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民区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4.我国的宗教政策?

  ①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②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③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⑤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家。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③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七、国际关系

  1.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①独立权②平等权,③自卫权,④管辖权

  2.主权国家的义务?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3.联合国的宗旨是什么?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4.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因素?

  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5.7.国际竞争的实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9、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是由什么决定的?

  ①我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0、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在人娄社会的数百万年历史中,不管是漫长的史前时期,还是迄今为止数千年的文明时期,其存在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生产。通过社会生产,自然界的许多物质材料发生了变化,成为适合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如果没有这种生产活动,人类社会本身将不复存在。因此,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2)社会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只有当一个社会所提供的产品不仅能满足其成员的衣、食、住、行等经济生活需求,而且还有较多剩余的时候,人们才可能有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去从事经济活动以外的其它各种社会活动。无论是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还是参政议政的政治活动,都要以生产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动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变动,使整个社会逐渐地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因此,社会生产又是一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着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这就是生产力;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生产关系形成后,它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种生产关系如果能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一种生产关系或者其中的有些环节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它就需要作变革或调整了。

  3.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1)科技含量高;(2)经济效益好;(3)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4)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国民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交融在一起。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本身也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标志。

  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

  5.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基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工业化提供了可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总之,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联动和相互促进,是中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拓展阅读:高一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

  做题前一定要先读懂题干

  读懂题干,是后续一切技巧的基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步骤。通常如果没有仔细看题干,在一知半解时,就开始看题肢,一旦发现选项不对头的时候,再回头看题干,等于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并且这种情况容易造成考场惊慌,在慌乱中,就特别容易做错题。

  那怎样才算是读懂题干?首先要通过阅读,弄清题干中心思想,并且在读题干时联想学过的原理,概括出题目的中心大意,做到这些,才算是读懂了题干。在读题干时,怎样才能更快的抓住题目的中心大意?

  第一,抓住中心词和中心句。这是理解题意的关键。只有养成搜索关键词和关键句的习惯,在做题时思路才能迅速的进入试题中去。

  第二,长题干要读短——概括大意;短题干要读长——精析内涵。只有深刻、准确的把握题干,才能在选择题项中不被迷惑。才能在面对大量信息而不迷失方向,面对有限的信息才能从容不迫。

  抓住设问中的引导词

  所谓"引导词"就是题中决定着答题方向的词语,反映的是将题干和题枝的关系。在题干中,以下这些是最常见的引导词,:"说明"、"由此可见"、"因此"、"根本原因是"、"下列说法不符合题意的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

  这些词语虽然不属于题干核心意思的体现,但却决定着你最终选项的选择。忽略引导词,会导致你看懂了题干,却无意间答错题。

  排除干扰巧检查

  对于一些有疑问,但又拿不准的题目,可以采取"代入法"进行。即将题肢和题干用设问中的引导连接为一体,形成一句话。看一看这句话是不是语句通顺。一般来讲,只需要代入一次,就可以使思路清晰起来。

  选择题考查的内容也不外乎三部分:识记、理解、运用。近年的考试中理解、运用的比重增加,很少看到识记的题型,识记已经渗入了理解和运用中。

  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用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可见,选择题也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技巧始终是技巧,不能代替基本功。

  要想解答好选择题

  第一,要紧抓课本中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选择题主要考查内容,如果对概念原理都不熟悉,那么只要出题老师挖个陷阱,同学们就踩进去了。

  第二,养成好的习惯:做题习惯,如建立错题本,或在资料中对不同难度的题做不同的标记,对反复出错的题进行重点分析;总结选择题的干扰方法和做题经验。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好的思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2016年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9-25

2017年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04-20

高一政治必修2教案10-16

高一英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22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22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24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精选11篇)08-16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1610-17

高一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