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文网手机站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16 09:55: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了解本文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3、掌握欲、得、患、甚、是、贤、心等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比喻、推理、层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来人民议论的人生课题。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指示学生打开课本,看注①后补充。记318页下空处〉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指导学生看提示一段〉。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某些字的读音

  三、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串解讨论以下词语在文中用法

  ⑴ 欲──能愿动词,喜爱。

  ⑵ 得兼──动词,得到,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⑶ 患──事物性名词,祸患。(有时可做动词,患得患失。)

  ⑷ 甚──超过、胜过,动词。(有时用做副词,放动词或形容词前。)

  ⑸ 是──代词,此。

  ⑹ 贤──才能、德行好。(另:①善②多,胜③敬称)

  ⑺ 心──思想。

  2、分析讨论内容层次方法:

  ⑴ 学生活动:标句,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⑵ 提问,检查划分情况,归纳统一划分结果。复习段的结构知识点。

  ⑶ 分析讨论:

  ① 提问:起始层在本段的结构作用,所用论证方法?

  作答:作答:提出论点:舍身而取义。设喻引出: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 引出:生、义→取义

  ② 提问:展开层的内容、论证方法、论证结构?

  作答: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运用推理的方法;

  论证结构:

  第一步:辨证分析(正面)

  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舍生。)即为了义可以舍生。

  第二步:假设分析(反面)

  由是则生→不用(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甚于死者

  ↓第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③ 提问:结论层的内容、结构作用、论证方法?

  作答:层进法;使中心论点升华;为本段作结: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3、总结:

  第一段首先用喻证法提出论点,然后进行分析论证,运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证、假设、因果三个层次进行说理,逻辑严密,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最后用层进式作结。全段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我们将要写的议论文写作中,要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和段的结构形式。作文题:浅谈义与利。还可回顾借鉴一下前些时大学生关于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的电视辩论大赛。质疑。

  4、机动:

  如分析顺利,有剩余时间,背诵第一段。背诵方法:

  ⑴ 注意句之间的逻辑联系;

  ⑵ 层内部两两相对的句子内容;

  ⑶ 句首第一字。

  5、作业:

  ⑴ 整理笔记

  ⑵ 译第一段

  ⑶ 没背下第一段的继续背诵

  ⑷ 预习二三段。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箪(dān)蹴(cù)苟得(ɡǒu)不屑(xiè)

  2、阅读全文,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家作品简介:《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3、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熟读课文,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全班朗读课文。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幺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生取义。这里运用了模拟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幺?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幺?

  7、提问:为什幺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讨论并归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不接受不敬的施舍,

  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二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9、提问:为什幺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10、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幺?

  11、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12、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幺样的人,斥责了什幺样的人?

  13、提问:课文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试找

  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4、提问:第三段运用了什幺句式、有什幺好处?(归纳:排比句式,加强语气)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剩,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背诵课文。

  3、完成练习册。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教学重点:

  1、 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

  注意要点: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2)师生讨论,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

  五、布置作业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过程与方法: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质疑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分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孟子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学习本文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鱼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议论。其论证方法,学生不易掌握,因而在教学过程 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和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并以此来剖析他的“舍生取义”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过程 中还应加强朗读,使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体现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具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 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3. 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的有关议论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 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 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 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问题:

  1. 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

  2. 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学生自由补充。)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布置作业:

  1.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2. 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教后反思:

  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也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但我庆幸,最终的教育效果还是好的。我在想,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作为教师,如果不断的唤醒这群孩子的良知,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该有不小的帮助。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本文的词、句翻译。

  2、掌握本文的论点、论证方法等有关内容。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教师点拨

  学习过程:

  导入复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复习一下《鱼我所欲也》,复习前先让同学们看一下近几年中考题涉及到的本课内容,通过这些中考试题你感觉学习本课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内容?

  中考导航

  (一)金华市xx年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避也

  (2)贤者也勿丧耳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3、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4、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的事迹。

  (二)xx年安徽省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听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摘录文中能体现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发现

  同学们,通过这两个中考试题,你感觉复习本课我们应掌握哪些内容?

  知识梳理

  (1)熟练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正确翻译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3)正确把握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等内容。

  一、背诵课文

  具体要求

  :请同学利用5分钟的时间,背诵课文,注意以下重点句。

  (1)生,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准确默写以上三个句子。

  检查方式:同桌互改。

  二、重点词

  具体要求

  :请同学用10分钟的时间,根据课下小注熟练背诵以下重点词

  一段:欲 得 舍 苟 患 避 如使 由是 生 是故 非独 贤者 勿丧

  二段:豆 呼尔 蹴 尔 不屑

  三段:万钟 何加 得 向 是 已 本心

  温馨提示

  :请同学们注意区分“苟”和“生”的翻译,同时注意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的重点词。

  检查方式:(1)同桌互检 (2)快速反应

  三、重点句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6、所识穷乏者得我?

  ◆7、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四、内容分析

  具体要求

  :请同学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译出重点词,同时注意评议的表述。

  检查方式:(1)组长检查;(2)同桌一题。

  1、《鱼所欲也》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______,后世常以“_______________”并称。(写)

  2、本文的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它出现的位置一般在标题,开头、结尾。

  3、本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的,请举例说明。

  相关链接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作用:举例论证:列举了____________事例,证明______________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_______________的言论,证明____________具有权威性,论证有________力。

  对比论证:证明________________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_______________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1)举出能证明选文观点的两个具体事例;(2)举出能证明选文观点的相关言论。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

  理论证等方法。

  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

  三、教学设想: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明确各层级的要求(具体见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新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全文,力求做到能当堂完成背诵要求。

  2、针对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层分析,逐步理解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幻灯片,将要点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

  3、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鱼我所欲也》属于文言说理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论证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落实。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手,回顾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后导入本文的学习,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注重文言诵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而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如: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小结本课时内容

  1、 回顾本课时要点,提醒全体学生记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以及掌握本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面向中高层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仔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从中受到启发,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六)落实背诵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七)布置课后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之四,落实本课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舍恶患,要求中高层级的学生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落实,以备检查。

  2、 预习《庄暴见孟子》,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

  板书设计

  所欲有甚于生则不苟得生

  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 舍生 (即义)

  生与义--舍生而取义 取义 所恶有甚于死则不避患 舍生取义

  (即不义) 是人的本

  (设喻引出中心论点) (假设逻辑推理) 心(正面

  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论述)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举例论证)

  (向) (今) 为宫室之美受之 见利忘义

  万钟:为身死而不受 不辨礼义 为妻妾之奉受之 是丧失人

  而受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受之 的本心

  (对比论证) (反面论述)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学习任务

  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 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 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学习方法

  1. 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

  3. 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 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 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网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孟子简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学说、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语。

  二、激趣导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三、整体感知

  1. 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2. 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①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9

  【学习重点】

  1、体会文章的中心论点。

  2、论证方法。

  3、体会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孟子(约公元前372至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推崇并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世称亚圣。作品有《孟子》七篇。他长于说理,善用比喻,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鱼我所欲也》就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注意有关字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之意。

  四、笔译这篇课文

  五、对艰难字词句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散读课文

  三、点名学生翻译课文,对不妥之处详加解释

  四、学生散读课文争取成诵

  第三课时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取义

  2、作者是怎么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的。

  3、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这是从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正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讨厌的东西(义和不义)。后又从反面论证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4、写作特色:

  ⑴ 善用比喻。

  ① 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

  ② 用行不吃呼尔,乞不受蹴尔比喻守义不辱。运用比喻使讲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⑵ 运用对比。鱼与熊掌生与死义与不义向与今等通篇对比鲜明,使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鲜明突出。既然能为义而舍生,那么在接受比生命更轻的高官厚禄,甚至是一箪食,一豆羹的时候要辩解是不是合乎礼义。

  ⑶ 孟子的礼义是封建君臣之礼,封建君臣之义,应批判地继承,现在的礼义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如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

  ⑷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5、结构图示:

  熊掌 生 所欲不苟得有甚于生义

  ╱正面→→

  舍 鱼 死 虽恶所不避有甚于死不义

  生

  取

  义

  ╲反面: 向(为身死而不受)

  受不义之万钟无益

  今(为宫室、妻妾、穷乏者)更不可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2、积累文言词语;欣赏《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4、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教学重点:

  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决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样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2、《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性善说: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学习生字: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蹴尔(cù) 乡为身死(xiàng wéi)

  所恶(wù) 得我与(y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5、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贤者能勿丧耳”),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第二部分:(从“一箪食”至结尾),“舍生取义就是丧失“本心”,人应该保有本心。 ” 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 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至“是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人应该保有本心。 “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

  四、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照应:指的是行文时说过的话,在后面适当的地方重提,予以强调,或补充发挥的手法。照应有下列几种:

  1、扣题照应,即在文中对文章的题目作出交代。

  2、首尾照应。即在篇末对其开头进行照应。

  3、前后反复照应。即在几个相应的段落中前后各自照应。

  4、与伏笔照应。前文留有伏笔,后文进行照应。

  5、既与题目相照应,又与开头或前文相照应。

  6、人物的照应。前文写某一情节、搁笔转写他事,后文进行照应。

  7、情节照应,前文某一情节、搁笔转写他事,后文进行照应。

  8、论点的照应。前文提出论点、层层论述,最后通过归纳对前面的论点进行照应。

  二、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三、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3)、所谓识穷者得我与(“得”通“德”,即恩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2、古今异义:

  (1)、一豆羮(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今义:现常为豆类名称。)

  (2)、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一词多义:

  (1)、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2-24

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07-15

关于《鱼我所欲也》的教学设计12-05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范例12-06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的教学设计03-16

《鱼我所欲也》教案及课堂试题04-17

《鱼我所欲也》课后练习题11-08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11-10

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