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文网手机站

六年级《有的人》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19 14:14: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人教版六年级《有的人》教学设计(通用5篇)

  《有的人》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下面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有的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人教版六年级《有的人》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六年级《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

  一、背诵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配乐朗诵《有的人》。

  2、师板书课题《有的人》,介绍作者。

  臧克家:著名诗人,被誉为中国当代诗魂。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诗人亲自参加了纪念活动并瞻仰了鲁迅故居,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思念和崇敬,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既然大家都喜欢,我们就来好好地读一读。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两遍,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开始吧!

  老师纠正个读音。“呵”在这里和“啊”的意思一样,读“à”。

  小节与小节之间的停顿再足一点,就更好了。我们下面男女生分小节来读一读!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

  三、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1、轻声朗读,自主感悟。

  出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先看这一小节,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自由说)

  2、学习赞美鲁迅的诗句

  既然是纪念鲁迅,大家找一找诗中和鲁迅有关的诗句。

  出示: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读了这三句诗,你的脑海了会想起些什么?

  读了“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我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

  读了“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她也会学习!会用学过的古诗来理解。鲁迅先生曾写过《野草题辞》,在文中也提到过要做野草。是呀,即使是一株野草,不怕风雨狂,不怕烈火烧;只要有一息尚存,我就会为人类做贡献。谁来接着说?

  读了“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句诗,我想起了周烨评价伯父的话:“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他为谁想的多?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几句诗吧!

  什么叫“有感”?我们读到这里也会产生感想的。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记忆中,有哪些呢?

  所以,我觉得这里写的“有的人”不单指鲁迅,不是“有的人”,而是“有些人”。一起来读:

  屏幕出示:

  有些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些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些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生齐读)

  3、学习另一类人

  诗人在赞扬鲁迅先生的同时还批判了哪些人?找出来读一读。

  生: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大家了解这些人指的是谁呢?

  生:国民党,反动派,军阀。

  这些人指的就是国民党反动派。他们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是早已臭名昭著又想流芳百世的人;是专门损人利己,以他人幸福换取自己幸福的人。这都是反动统治者的丑恶嘴脸。他们的人生观和鲁迅先生截然相反,一种给人民带来灾难,一种给人民带来幸福。我们一起来痛斥这些人吧?

  (生齐读)

  4、学习第五—七小节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不同的两类人,他们的命运如何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五—七小节。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人民怎么记住他的?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群众是怎样抬举他的呀?

  5、对比朗读

  老师读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做法,同学们读人民对他们的态度。读以前,老师想让同学们给老师提点儿建议,建议老师该怎么读?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师: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生: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生: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师: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生: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春的野草。

  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生: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师: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生: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四、对比朗读,加深理解。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的人》作为我们这一组课文“初识鲁迅”的结束语。它深化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但它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走进鲁迅吧!

  六、作业:

  学习了《有的人》这首诗,相信大家已经对诗中的有的人,乃至有些人,有了自己的认识了。那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呢?课下用你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可以是一段感言,也可以是一首小诗……不妨用《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为题。

  六年级《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运用比较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2、透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透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四年多的小学生活,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

  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二、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

  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教师范读。

  2、再读课文

  (1)这首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吗?初次见面,必须要真诚:读两遍。

  (2)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务必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

  (1)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此刻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

  (2)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4、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

  5、欣赏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但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入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进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根据你收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对本诗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资料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资料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资料,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比较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比较,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比较的手法,但每一次比较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比较的角度各是什么。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以前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对于其他诗节,能够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谈自己的体会: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六年级《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读记“伟大、不朽”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方法与过程: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板书设计:

  有的人

  六年级《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题目不直接用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而是“有的人”?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读自悟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出鲁迅

  1、出示课件(鲁迅的头像)让学生结合课文谈鲁迅(板书鲁迅人民)。

  2、引出课题(板书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

  4、教师配乐范读。

  引导读诗理解内容

  1、“有的人”在诗中出现了八次,但它表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一种“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另一种“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

  全诗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做了怎样的对比?

  2、从哪些诗句能看出是诗人为纪念鲁迅而写呢?

  3、如何理解截然不同的“有的人”。

  4、人民对截然不同的“有的人”的态度。

  5、如何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6、怎样把这首诗读好。

  7、你想对鲁迅说哪些心里话;你想对那些与人民为敌的人发出怎样的呐喊?

  拓展延伸

  1、理解为什么题目不直接用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而用“有的人”?

  2、让学生用上“有的人”“奉献”“索取”“我们”写一些东西。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有的人奉献

  有的人人民

  有的人索取

  六年级《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习重点”“预习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1.导入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习检测

  (1)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属于____一种人。(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问:

  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场如何?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1)处理课堂练习第五题。

  (2)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六年级《有的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有的人》教学设计09-25

有的人教学设计09-20

人教版《有的人》教学设计09-25

有的人教学设计201509-27

《20有的人》教学设计04-22

有的人教学设计范文11-30

《有的人》六年级教学设计08-28

关于有的人教学设计的范文12-11

课文《有的人》教学设计范文04-15

《有的人》导学案教学设计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