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百分网手机站

鸿门宴教案

时间:2020-11-14 12:53:03 教案 我要投稿

2015人教版鸿门宴教案

  秦灭六国,天下一统,一夫发难,七庙俱隳。秦王朝的覆灭留给后人的教训是深刻的,而楚汉相争的一幅幅画卷,又带给人多少回味与思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楚汉相争的第一个回合──《鸿门宴》。

2015人教版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项羽的悲剧性格,学会在历史环境下客观地多角度地去分析人物形象。

  2、 了解“鸿门宴”故事,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了解到这一事件在楚汉相争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会在历史环境下客观地多角度地去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到这一事件在楚汉相争中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鸿门宴是整个楚汉战争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环节,后世不少人认为项羽在事件中缺乏当机立断的能力,间接导致范增的计划失败,亦埋下了自己日后败死的伏线。那么如果在鸿门宴中,项羽杀掉了刘邦,历史会不会改写?

  二、 布置预习工作,学生搜集相关鸿门宴的资料。

  1、 问题设置:

  ⑴.鸿门宴发生是在什么样的时间背景?

  ⑵.鸿门宴的故事中是哪几个军事集团在交锋?

  ⑶.这场宴会中有哪些人物出现?

  ⑷.你认为哪些人在这场宴会中很关键?

  ⑸.鸿门宴之后,事态又是如何发展的,最后战争的结局是什么样子的?

  ⑹.我们现在通常用“鸿门宴”形容什么?这又说明了这次宴会的什么特点?

  2、 提前三至四个课时布置预习工作,安排学生课外搜集,包括查阅资料,借助影像,鼓励学生交流。

  三、 分析鸿门宴。

  1. 介绍整个事件的发生背景。

  秦末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当时为沛公的刘邦率领义军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进关。当时项羽刚刚于巨鹿之战取得胜利,并歼灭了秦军的主力,正向关中进攻。当项羽到达函谷关后,得知刘邦已经攻陷关中,一怒之下攻陷了关隘,并推进至戏水之西。刘邦当时与其军队同处霸上,暂未会见项羽。(当时项羽的兵力大约是400,000 人,刘邦军队共约100,000 人。)

  2、了解整个事件过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志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

  3、了解战争的结果。

  范增的预言在数年后应验:项羽和刘邦在随后的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 (史称楚汉战争),最后项羽败北,在乌江自刎而死,刘邦建立汉朝,是为汉高祖。

  4、鸿门宴的实质。

  鸿门宴上,范增周密布置欲杀刘邦,项羽意欲为王,在众目睽睽之下刘邦为什么能逃离鸿门宴的?

  (问题可以细化)

  范增为什么让项羽杀刘邦?项羽为什么要杀刘邦?当刘邦赴宴以后,项羽为什么转变初衷而不杀刘邦?

  (教学预设):问题细化以便于学生从集团内部的团结与分离延伸到人物的性格。

  5、总结:

  (1)、项羽(出身于楚国一个贵族)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可见其自大轻敌;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这可见其寡谋轻信,沽名钓誉;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项王默然不应”,这可见其羽刚愎自用、不听人言;“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优柔寡断,坐失良机,缺乏政治眼光。樊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一方面可见其有大志;另一方面可见其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这可见其能言善变、机敏过人,当张良给其主张,它马上采纳。这可见其虚心请教,善于用人;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可见其能忍辱负重。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