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百分网手机站

高考政治考试备考复习题「带答案」

时间:2020-10-06 11:20:09 试题 我要投稿

2017年高考政治考试备考复习题「带答案」

  考生们在备考2017年高考过程中,要多做试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提高答题的速度。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一份高考政治考试备考复习题【带答案】,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2017年高考政治考试备考复习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购物的家庭越来越多。假如其他条件不变,网上购物越来越普遍将使(  )

  A.货币的本质发生变化

  B.金属货币与纸币退出流通领域

  C.纸币流通的速度减慢并发生通货紧缩

  D.银行的转账结算业务增加

  2.某国20万亿元,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4万亿元。假如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今年商品价格总额为30万亿元,不考虑其他因素,理论上今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  )

  A.5万亿元

  B.6万亿元

  C.7.5万亿元

  D.10万亿元

  3.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进行正回购(央行向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市场操作,以回笼资金。央行正回购的连续实施,意在(

  A.调节货币供应,释放通货膨胀压力

  B.引导利率下行,激发企业投资需求

  C.宽松货币供应,预防经济增速下滑

  D.稳定利率水平,保障居民储蓄收益

  4.2014年,中国某商品的价格用人民币表示为3810元,以1∶6.35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出口到美国市场。如果2015年生产该商品的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5%,且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商__________的价格出口到美国市场。(  )

  A.495美元

  B.660美元

  C.480美元

  D.528美元

  5.“贾人(商人)夏则资(购买)皮,冬则资絺(夏天用的细麻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这告诉我们(  )

  A.经营谋略在经济活动中起决定作用

  B.商人利用求异心理进行

  C.商人可综合利用影响价格的因素以获取更多利润

  D.该经济活动违背了价值规律,是暂时的经济行为

  6.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全国生猪相关价格变化的幅度超过200%,有些重点城市甚至超过300%。用P表示生猪的价格,Q表示生猪的供求量,以价格升高为起点,下图中反映生猪价格与供给相互影响的传导途径是(  )

  ①

  ③        ④

  A.④→②→③→①

  B.①→②→④→③

  C.④→②→①→③

  D.②→④→③→①

  7.假设2014年某国H商品的总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6元。2015年该国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20%,且该国2015年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额为10000亿元,货币流通次数为8次,央行实际发行纸币5000亿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5年每件H商品的价格是(  )

  A.24元B.10元

  C.20元D.12元

  8.某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由M曲线变化为N曲线(如下图)。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推断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②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在逐渐变大

  ③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④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9.活鸡和鸡蛋价格持续下跌,养鸡户纷纷压缩养鸡规模。鸡蛋价格不断走高后,养鸡户又作出扩大养鸡规模的决定。这表明(  )

  A.商品的价

  B.利益最大化是生产的根本目的

  C.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D.企业生产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

  10.经济学中的“土豆效应”指的是在大萧条时期,土豆需求量会激增,比喻消费者舍弃高端奢侈品而转向中低端产品,并导致对后者的需求上升,进而推高低成本产品的价格。由此可见(  )

  ①经济越萧条低端商品利润越高

  ②供求关系决定着土豆的价格

  ③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

  ④求实心理主导这一消费效应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11.“神州行,我看行”的广告语道出了神州行品牌话费实惠的魅力;而“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地盘听我的!”广告语表明了动感地带个性化的特点;商家利用影视、体育明星作为某种产品的形象代言人。以上现象依次利用了人们的哪些消费心理(  )

  A.从众——攀

  B.攀比——求异——求实

  C.求实——求异——从众

  D.求实——求异——求异

  12.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的购买力惊人。许多消费者虽不具备消费奢侈品的条件,却仍在消费奢侈品,这是一种“小富即奢”心理。对于这些消费者,正确的消费心态应该是(  )

  ①克服攀比心理,坚持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目消费,坚持理性消费

  ③坚持量入为出,减少消费

  ④克服求异心理,坚持勤俭节约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