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反思 百文网手机站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时间:2022-03-18 15:05:46 考试反思 我要投稿

2022年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精选8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2年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精选8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1

  体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生疏、抽象的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等问题都不易理解,因此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与理解至关紧要。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感知“空间”,再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进一步感知空间的大小之分,使学生在直观、形象、实践之中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而体积单位则可以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迁移类推,并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通过本节课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使学生感知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单位,为学生形成体积概念、掌握体积计算及其单位间的进率打下基础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在体验知识来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并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能灵活运用合适的计量单位表示物体的体积,同时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数学教学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观念,自主探索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经历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习,把整个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这样就能把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了。课堂上如何结合教材展开实践,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为例说明: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的导入设计,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本节课为了更好的体现以上理念,我主要按“实验发现问题——操作探究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深化巩固问题——回归总结问题”的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可以自由的思考、想象、猜测、实验、验证,亲身经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发现问题

  借助“乌鸦喝水”这样一个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引入,使学生在回忆故事情节的同时初步感知“空间”的存在,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如果说“乌鸦喝水”的故事只是让学生比较抽象的发现“空间”,那这个实验则是让学生进一步直观形象的感知了“空间”的存在,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一切猜想都要由实践来验证。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我在学生感知“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几次对比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使观察与思维、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然后再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注重知识迁移,探究问题。

  学生虽然能比较一些直观的物体的体积大小,但对于体积比较接近的物体在比较体积大小时遇到了困难,但此时的学生越是不好解决的问题越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同时产生认识体积单位的需要,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用多媒体演示切割法,并提问为什么要切成大小、形状相同的方块呢?由此引出比较物体的体积时有需要有统一的单位,也就是体积单位,从而轻松的突破了难点。

  四、尝试解决问题

  在新一轮课改中,《标准》所提倡的数学课堂教学应“由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场所;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为学生创造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拿出课前准备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围一围、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再让学生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分米。在教学1立方米正方体有多大时,我让学生依次进入准备好的1立方米的正方体框架,大约能容纳十几个学生,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探究尝试的兴趣。

  五、动手操作,注重比较。

  如果说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数学主要是依赖模仿与记忆,那到了高年级则完全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迁移类推新知,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体积单位的认识主要是借助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知识进行迁移,并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进而能灵活的运用体积单位表示物体的体积。

  例如,区别1cm、1cm2、1cm3时,除了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外,更是让学生动手比画一下三者的区别。感受三者的大小,以加深头脑中形成的体积单位的直观印象。

  六、深化巩固问题

  练习是数学教学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填上合适的体积单位

  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在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估测物体的体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练习十三第一题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图形,并说一说他的体积是多少?

  本题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使学生认识到“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为下节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做铺垫。

  3、练习十三第3题

  在长方体中怎样计移动一个正方体变成一个长方体。

  这一问题的讨论把全课推向了高潮,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质疑、创新的精神,同时也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做了铺垫。

  七、回归、总结问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既是对新知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消化的过程,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2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内容很抽象,但与生活息息相关。这节课共有两个教学内容,其一为体积,其二为体积单位,下面就着重从这两个方面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反思一下我的课堂教学。

  一、因需施教

  关于有效学习的阐述铺天盖地,但我拙劣的认为有效学习其实可以概括成四个字:因需论教。即在孩子需要学的时候教,用孩子需要的方式教。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揭示了学习目标之后,我在黑板上直接板书了在学习目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体积”二字,提出了一个统领“体积认识”的开篇问题:凭你的感觉,体积是用来描述什么的?来了个开门见山,直奔教学内容的中心。孩子们的反应不是很强烈,这在我的意料之中,而在我认为这样的矛盾恰恰是我最需要的,正所谓“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此处正是新知识的最佳生长点,于此处展开教学必定事半功倍。我坚信这一点,并得到了事实的证明。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每天上演的都是他们自己。这是一班不很爱表现自己的学生,在此之前我和他们只有过20来分钟的短暂接触,他们就给了我这样的印象——有时会启而不发,他们不会怜悯一个使尽浑身解数却依然被挂在讲台上的老师。对于这样一群孩子,我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最后决定在课前谈话的时候,不设计过多的不好回答的问题,也不会联系本节课教学内容而设计巧妙的问题先“入木三分”,而只是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旁不相干的问题:我们见过一次面了,老师给大家一个什么印象。我就想让他们在思考、回答这样一个轻松的问题的过程中,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心智障碍,勇敢的表达自己哪怕是极其单纯可笑的言辞,同时我也会给他们一个很巧妙的回应来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因为我相信自己,我能做到。也许是我和他们进行的课前谈话打破了尴尬的局面?也许是出示的那4条学习目标让他们对这节课的学习有了信心?还是我找准了他们有效的学习和我有效施教的最佳时机?我不敢确认,也有可能是所有做法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之他们竟然逐渐进入了亢奋的学习状态,后面的一些表现让我对自己先前对他们的偏见逐渐消失,上课差不多5分钟后我就不像初次接触后那么担惊受怕被挂在讲台上了。

  二、因生定材

  教材是什么?是范例、是材料,是引子、是引玉的砖、是一己之言,就像指挥千军万马打仗的将军下达的一道命令,将军说:拿下敌人的阵地!怎么拿?用什么方式拿?只靠地面陆军还是地空组合?是正面攻击还是背后突袭?是钢对钢铁对铁还是潜藏卧底里应外合?完全按照将军命令的字面意思去做的,大概只有成为烈士一种可能。教材是专家编写的,专家就是将军,我们作为教师就是那些作战指挥,孩子们就是冲锋杀敌的士兵。作战指挥很重要,蛮干楞干都是刽子手、屠杀自己兄弟的千古罪人,兄弟们的小命儿攥在你手里,战争的成败取决于你,而绝不是将军和那道命令。

  究竟怎么创造性的使用甚至对教材进行发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不必强求一致。我们千教万教,无非是教人求真、求真知,取得决胜权。在这样的过程中,对教材的理解是否到位很关键,过去的经历和曾经的体验很重要,最具说服力。大量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材这一形式必须服务于知识这一内容、学生这一主体、教师这一主导。

  体积,对于孩子们来说,似曾相识但又很茫然,我牢牢抓住了孩子们这一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打破了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文本束缚,以一个全新的“实验”分两个层次认识了体积。第一步:认识“空间”;第二步:认识空间的“大小”。

  我采取的做法是模拟实验,在学生面前摆放着满满一烧杯蓝色的水,然后通过假想石头入水后的情景及发生的现象(水会溢出),并对现象进行分析(杯子里面的空间原来是全被水占据着,现在石头进去了,抢去了一些空间,一部分水没地方去了,只能溢出来),从而教学“世间万物大到星球,小到板凳,有形到人和物,无形到空气和细菌,都——占空间”(空间对于孩子们应该说很熟悉,在此只是一种生活经验的链接、抽取);又通过假想一块较大的石头入水后的现象(溢出更多的水),教学“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串联板书,体积的意义这半幅“阵地”不攻自破,取得阶段性的战斗胜利。

  而课本提供的实验是将上述两个层面上的现象合成展现的,况且是通过水面上升来表现“占空间”,靠水面上升高低表现“空间有大有小”。我认为以我这种拙劣的教学技艺会很乱套,呈现给孩子们的也许只是一个观察性的实验。事实上,这个实验更多表现的只是水面上升有高有低的现象,从而得到“空间的大小”的结论,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就鬼使神差的决定让水溢出来,并通过所溢出水的多少抓住他们的思维,得到体积概念中两个层次性的结论。

  关于操作,我不屑于是否真的进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前苏联国家元首加里宁原话儿),再加上孩子们生活中有很多相关的经历和经验,实际操作的效果无非是更生动、形象,教材也无非是这种目的,而这样的认识对于孩子们简直是司空见惯,提起的兴趣只会冲淡主题,而想象不会,它只会让我们的思维更深刻、更具逻辑。数学的学习是不能只依靠形象思维的,适度的逻辑思维会更有意义也更有意思,这也许就是“数学味儿”吧。我不想弄出一节像物理课、科学课那样的数学课,所以在这里和后面都有所体现。

  三、因效论果

  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效果包括三个方面,即

  1.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

  2.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精进

  3.知识的建构与运用

  在这节课上,我力争朝这三个方向使劲儿。

  首先是前面已经提到的对孩子们关于空间(体积)的生活经验的有效利用(所谓的开门见山那一片断、想象性的实验等),又借助模拟实验,运用观察、想象、比较、分析等方法加以丰富和提升,内化为一种认知策略。这种策略可以通俗的这样解释一下: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借助瓶瓶罐罐来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要靠思维,在头脑中来模拟这样的过程,就是楞想。

  其次就是后半程对常用的三个体积单位创建前的提示。“想计量火柴盒的体积”,显然我们前面学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是不能用的,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时候又是孩子们发生内需的愤悱时机,而联系此前安排的那一过渡环节,很容易的就想到了创建一个立体图形模样的“计量标准”,还是“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这个时候我自认为联系创建面积单位从而计量平面图形的面积的知识和方法是最值得借鉴和利用的,本来不敢轻易向一起联系的东东竟然作为一种“知识基础”,其实这样的设计经过了很痛苦的推敲。现在回想起来,向理论上靠一靠,就是为了追求孩子们“经历”、“体验”和“运用”的过程,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策略,即类比、推理。

  再次就是创建体积单位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这节课是我就是想给他们提供一些机会,满足他们的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让他们像数学家那样从已有的知识中受到启发、挖掘出灵感、创造出“新知识”,从而提升自己学习的策略、解决问题和困惑的策略。此外,无形之中使体积单位从认知领域脱离和分离出来,直接应用到问题的解决,虽然课堂最后时间不够用了,只有利用超出的4分钟来进行应用练习,但孩子们兴犹未尽、跃跃欲试,让我不好意思停下来给他们这样的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从应用的效果看,和以前执教这节课的效果比较而言,我很满足,也许“经历了——记住了”永远是一个真理。

  最后,说说多媒体课件以及学教具。

  1.课件:

  花费了3个晚上,几经修改,讲课的前一天晚上,在爱人和女儿的提醒下还进行了一处改动,在练习题里把一个“电视机牌的微波炉”(爱人语)图片更换掉了。在这个课件中,我最想倡导的就是每页幻灯片下面的一排“按钮”,别小看它们,因为它们可以保证你想去哪里去哪里,方便哪。

  2.学教具:

  我为孩子们提供的学具是60个很规则的厘米立方块(购于淘宝网,4块/30个,运费10块,总计18,自费)、100多个用橡皮切成的不太规则的厘米立方块(采购于定点商店,女儿协助切成)和火柴盒(1个/组,俊泉批发部,0.5元/包*2),目的在于让孩子真真切切的进行体验、感受和动手操作进行计量,提升和丰富经验从而形成知识与能力。

  教具两个,一个是从韩城小学借的分米立方块,一个是在富兴五金商店现场办公制作出来的1立方米的框架。目的就不说了,效果很显著,当孩子们看到1立方米这个“庞然大物”的时候,当我随手点到的两名同学钻进去体验它的内部空间的时候,当每一名同学从框架里钻过去走出实验室的时候,他们会对立方米这个单位留下深刻印象的,我想若干年后,遇到立方米这三个字的时候,想到这个大家伙,我也就知足了。而且,他们或许会想起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曾经有我这么一个“幽默”、因为“爱笑”而显得有点儿“老”的老师。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3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在听课时隋老师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实施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石头放入水中问什么水会上升呢?等等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但如果仅此一例证,还不足以支持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接着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如果放入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引入体积的概念,这部分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联系实际,提取学习资源。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通过让学生找、摸、想、说等活动,让学生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从而感悟出体积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3、组织活动,探究感受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及教材的特点,组织了有效的数学活动。如在认识m3、dm3、cm3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大小的体积单位,形成各种体积单位的表象,并能识别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中隋老师设计了钻一钻等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练中开发思维。

  4、引发矛盾,产生问题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课堂上,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矛盾”的机会,学生就会主动产生解决矛盾的心向,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探究者”。因此,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现“矛盾”的机会,可以真正扩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课堂教学来看,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通过创设具有现实性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生活性的教材,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比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在交流中,使各自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隋老师充分提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实际操作是获取知识、形成观念的重要手段。摸一摸、量一量、动一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和体验体积单位,它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高潮阶段,教学效果比较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听这节课,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概念性的课有一定挑战性,教学中,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才能很好地为学生积累知识,形成观念。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4

  1、对教材处理缺乏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体积的概念,加之活经验不足、对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不强,教学难度较大。教材不熟时间又紧,我便在网上观看了几位老师的教学视频,便采取"拿来主义"依葫芦画飘的在自己的课堂上用,却没有深入思考每个环节的活动该占的比重,通过这一环节我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或者说我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导致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缺少了水到渠成的知识生成。

  2、课堂教学不够严谨,细节处失误较多。

  平时教学我重算理轻算法,导致部分学生心里明白,说不出来。又因为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也不注意数学专业术语的精准性、板书规范性及对学生解题步骤,格式,书写的要求,长期以来导致学生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没有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平时我总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要学的知识是学习效率的体现,从未要求学习提前预习也很少课后复习,却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不愿自主学习,不会自主学习,慢慢地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我虽着急,但也深知提升自己非一朝一夕之事,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利用的是实验,使学生用亲身体验来了解,体积的涵义。而后得出体积的定义,再后就是判断物体体积的大小,能用肉眼分清体积大小的我们可以用观察能分辨体积的大小,之后进行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一、实验引入,在实际操作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的兴趣之处,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体积的认识性。

  对于体积的概念可能学生刚刚接触,应该对每个物体的体积大小进行对比和讲解,使在分别他们的大小的时候,更能对体积的概念产生不陌生的态度去完成判断体积的大小问题。

  三、联系前几个环节,进行现实体验体积的重要性。

  不管到哪里,我觉得对与体积这个概念是毫不分离的。正所谓学生对体积也会了解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能判断出每个物体的大小。

  四、当堂达标。

  出示根据教材练习册等参考资料来进行对这堂课的达标训练,为了更加检测出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情况、获得的知识等方面有所帮助。

  五、结合本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

  一堂课结束,每个学生尽量达到自己有所收获,有所了解。或者对自己小组的合作情况有所总结,使以后小组讨论方便有所进步。

  个人反思

  我认为这堂课学生在思维上有所提高,能有意识的解决没个问题,小组合作也进行的比较完善,而我自己在授课的同时,有些该讲的重要部分有些遗漏,我觉得这是我的错误,今后我要继续加倍的努力争取没有这样的错误,我觉得教好几何类的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在授课的同时要充分的准备教具和有关方面的物品,这样才能使得他们更容易的接受一堂课程的知识点。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6

  教后反思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对概念的理解已经掌握得比较扎实,学习的气氛也很活跃,大家都能发表意见。就连平时不怎么发言的黎明和金粤洋都积极举手而且回答得不错,看到这一点我很开心。另外老师的过度语和提问也比较恰当。但是认真反思这堂课也有许多需要反思可改进的地方。

  不足之处

  1、信息的采集。这是师傅在评课时的说法,我没有这么好的用词,于是当时我说是“应变处理能力”。在第一个练习,估算录音机的体积时,周纪宇填的是cm3,但有学生说是dm3。我问“同意谁的想法”的时候,双方还几乎一半一半,这个时候我在想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幸好准备好的小正方体还有一些,于是我用20个摆一摆让他们来比较“是不是录音机的体积跟20个小正方体的体积相当呢?”问题很快解决了,自己也捏了一把汗。但是后来师傅的一个方法更让我茅塞顿开。上一题已经有一块橡皮的体积是8cm3,何不就利用这一题解决录音机问题?如果是20cm3,那3块橡皮叠一起就是24cm3,已经比20cm3大,想象一下录音机是不是还没有3块橡皮大呢?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又进一步得到了培养。从这一个问题看,自己的应变处理能力还要继续努力加强。

  2、学生的学习交流还不够。例如在做实验的时候老师的三个提问虽然引导了学生去往想要的方向回答,但是学生的提问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就相对来说被禁锢。

  3、师生角色的转变还需要注意。师傅说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如何才能更好的往这个方向发展,老师要多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把自己当作学生,不断的设问,不断的让学生去想问题的解决办法。

  4、其他细节。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时候,可以先从手中的小立方体开始认识,再举例,而且多举生活当中的例子。例如体积是1cm3的物体,除了有书上的手指头,还有笔头,粉笔头,骰子等等。例外在“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教学中,可以先从简单到复杂的拼法去教学,例如先2块,再4块,8块,12块等。在课堂小结的分享阶段,可以分三个问题进行: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建议?你还有什么疑问?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7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进行教学的。

  体积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体积,也许有过体验,却难以有体积的意识。因此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让学生摸课桌抽屉的活动。通过对比摸空抽屉和放了书包的抽屉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因学生们的书包大小不同,有的放进抽屉了,有的没放进去,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据的空间有大有小;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后得出体积的概念,并让学生运用概念说一说什么是身边物体的体积。

  在学生初步理解体积的意义之后,我出示两个大小很接近的长方体,让学生明确为了应用的方便,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从而引进常见的体积单位cm,dm,m。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我设计了摸,说,找,估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掌握1cm,1dm,1m的大小。如在找体积大约是1cm的物体时,学生想到了自己一截手指头,一颗大牙……1m有多大学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因此我在教室里用几根米尺搭了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蹲进去看可以蹲几个学生,并追问如果换成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或是换成六年级的学生又能蹲几个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突破这个难点。

  整堂课从教学的设计来看,过程严谨,逻辑性强,各环节过渡也比较自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对比处理得不够,这部分理解不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体积单位的换算时容易产生混淆。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回顾长度、面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两个单位的理解,通过对比学生也很容易想到如何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打基础。

  其次,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初步感知体积时有个学生已经说出空间一词就应立即板书,抓住这个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描述什么是物体体积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举例引导学生描述;在寻找生活中物体体积接近1立方米的物体时,学生说到操行评分表的体积时,应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面和体的区别。最后出现教学时间不够时,教师应灵活处理练习题。

  第三是教师还应多学习教学语言的艺术,在评价学生、激励学生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8

  本课教学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前的一个知识点。对于体积概念的充分理解和对于体积单位的形象、灵活掌握,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学习的一个牢固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自己充分把握利用实物演示理解概念的教学方法。由于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易理解,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利用两个量杯来演示乌鸦喝到水的原理、利用手来感知书包的体积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老师的故事激趣、实验验证、动手感知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认识体积概念的时候,注重与长度、面积的区别比较,形象直观地感知概念,让学生用手比划出手机、电视机、影碟机的体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体积单位时,我注重渗透“迁移”的学习思想。通过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面积单位,自然而然引出体积单位。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定义1平方厘米时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来表示。由此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立方厘米的体积大小可以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大小。在学习体积单位时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较认识,利用生活中指头肚的体积大小约1立方厘米,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等来举例加强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习效率不高,小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要在学习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充分发言。小组之间要相互合作交流,将不同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展示。

  整节课的教学有值得积累的优点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将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2022年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精选8篇)】相关文章:

圆锥的体积微课设计11-21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通用13篇)03-09

2017年一建考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08-25

2017年一建考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09-09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试题:《体积单位的换算》11-10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12-16

小学生五年级数学试题:《体积》11-10

五年级数学试题:《体积》练习题11-10

一级建造师大体积混凝土工程考点分析10-04

《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