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 百文网手机站

金融工具按投资人所拥有的权力划分类别

时间:2022-04-24 20:24:48 银行从业 我要投稿

金融工具按投资人所拥有的权力划分类别

  金融工具是指在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资产。金融工具指的是人们可以用它们在市场中尤其是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中发挥各种“工具”作用,以期实现不同的目的。那么金融工具按投资人所拥有的权力划分类别应该如何划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按投资人所拥有的权力划分

  金融工具可分为债权工具、股权工具和混合工具。

  ①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上面载明债券发行机构、面值、期限、利率等事项。根据发行人的不同,债券可分为企业债、国债和金融债三大类。

  ②股票

  优先股和普通股

  A股、B股、H股、N股

  ③可转换公司债券

  ④证券投资基金

  (4)按金融工具的职能划分

  按金融工具的职能划分,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用于投资和筹资的工具,如股票、债券等;

  第二类是用于支付、便于商品流通的金融工具,主要指各种票据;

  第三类是用于保值、投机等目的的工具,如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

  (三)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息等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媒介。货币政策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1.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直接引起操作目标的变动,操作目标的变动又通过一定的途径传导到整个金融体系,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化。

  (1)最终目标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大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也有矛盾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要同时实现这四大目标是不可能的。

  我国的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包括货币对内币值稳定(即国内物价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即汇率稳定)两个方面。

  (2)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时滞。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基础货币,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通货和吸收的.金融机构存款构成。我国基础货币由三个部分构成: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

  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我国按流动性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其它存款

  M1被称为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M2被称为广义货币;M2与M1之差被称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由于M2通常反映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因此,一般所说的货币供应量是指M2。

  2.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最总导致货币总量的多倍增加。同时,中央银行买入证券还可导致证券价格上涨,市场利率下降。

  相反,当中央银行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可进行反向操作,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市场利率的上升。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开始面向商业银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具有无风险、期限短、流动性高的特点。

  (2)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两部分。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超额存款准备金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金运用的备用资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为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可直接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或投资下降,引起存款的数量收缩,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

  1984年,我国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2004年,我国进一步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商业银行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会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质量较差的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从而提高商业银行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积极性。

  (3)再贷款与再贴现

  ①再贷款

  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是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的再贷款分为三类:一是为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二是为处置金融风险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三是用于特定目的的贷款。

  ②再贴现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贴现的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票据的行为。一是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

  作用机制: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如果准备金不足,商业银行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进而也就缩减了市场货币供应量。我国于1986年正式开展对商业银行贴现票据的再贴现。

  拓展:

  一、金融工具的分类

  1、按期限的长短划分

  金融工具分为短期金融工具和长期金融工具:

  前者期限一般在一年及以下,如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回购协议等;

  后者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如股票、企业债券、长期国债等。

  2、按融资方式划分

  金融工具可分为直接融资工具和间接融资工具:

  前者包括政府、企业发行的国库券、企业债券等;

  后者包括银行债券、银行承兑汇票、人寿保险单等。

  3、按投资者所拥有的权利划分

  金融工具可分为债权工具、股权工具和混合工具:

  债权工具的代表是债券,股权工具的代表是股票,混合工具的代表是可转换公司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

  二、金融工具的特点

  金融工具具有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的特点。

  1、流动性是指信用工具迅速变现而不致应受损失的能力。一般来说,流动性与偿还期限成反比,与债务人的信用能力成正比。

  2、收益性即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给持有者带来收益,收益的大小通过收益率来反映。

  3、风险性是指信用工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的安全保证程度。金融工具的风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信用风险,即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不能按约定期限和利息还本付息的风险。

  另一类是市场风险,即因经济环境、市场利率变化或者证券市场上不可预见的一些因素的变化,导致金融工具价格下跌,从而给投资人带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