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

国画相关知识短文

时间:2021-06-25 14:42:32 国画 我要投稿

国画相关知识短文

  美术界的“中国梦”断想

  自从提出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来,文化界诸多活动都冠在“中国梦”之下,例如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有评论便称“这是美术界的中国梦”云云,但仔细想来,这“梦”中间诸多成分并不是中国的,或不完全是中国的。

国画相关知识短文

  西洋画做不成“中国梦”

  全国美展分类十三,除了综合类,绘画有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雕塑等五六类,属于“中国”的只占五六分之一,这是惯例,历届美展基本如此。可是我想不通的是,这是在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并非半殖民地的中国,中国政府出钱举办自己的展览,可自己的艺术却只占十三分之一的份额!记得澳门庆回归办展览,分类者三:一曰中国画、二曰西洋画、三曰书法,一个被殖民了百年的澳门是这样做的!

  我不能不痛苦地告诉大家,那西洋画无论如何也是做不成“中国梦”的!何况,人家西洋画复兴的“洋梦”早在五六百年前欧洲人就做过了,那叫做欧洲的“文艺复兴”,才使得我们认为他们的才是普世的,才使得轮到我们做“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时候,有人还误把这“洋梦”当作自己的“中国梦”来做呢!

  即使中国画部分,严格意义上说也相当一部分已经不“中国”!这问题已经有诸多讨论,甚至有人说出“如果再这样展览下去,中国画就没有了”——这似乎有些危言耸听。

  大家都在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没有了,其实“写意精神”四字要拆开分两段说,一个是“写意”、一个是“精神”。首先是“写意”没有了,大家统计展览的写意画很少,而且得不了大奖,这是事实;我说更严重的是“精神”也没有了。什么精神?“中国精神”!中国画讲究诗情画意,我们没有了诗情,请问时下有哪几位画家还能诌几句诗?不单单说画家,我们国家现今还有诗人吗?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曾经是一个诗的大国,可是现在诗没有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没有了诗意的中国画。没有了诗意,便只能见鸡画鸡、见狗画狗,意之不存如何去“写”?更不用说我们也丢掉了书法,写意之“写”也没了,只能描、摹,这样一来“写意”何存?!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画的评价标准变了,变成西画的标准了,什么“构图、透视、比例、结构、调子……”我们的画人已经不知那个统领了中国画一千六百多年的“六法”为何物、不知道“六法”之首的“气韵”为何物,中国画崇尚的诗、书、画、印“四绝”,现在是一缺三,诗、书、印皆缺,所剩的“画”也只是用毛笔画素描罢了,难怪有人评论现在的中国画仅剩下材料是中国的了!

  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部分——题款,基本“淡出”了,这次中国画展览获奖作品中,大部分都没有题款,有题款、书法没有错别字、有钤印者,大约十幅左右,约占十分之一,还不能再要求题款的位置要妥当、书法要基本说得过去、字体要大体合适。

  潘天寿先生曾经批评中国人物画素描式有光影的脸,要他们“把脸洗干净”!请问现今之中国人物画坛,还有几张“干净的脸”?!

  更不用说,还有更加激进的画人,在进行“水墨实验”,他们革了毛笔的“命”,在吸水和不吸水的纸上,胡涂乱抹那些他们所谓的“现代水墨”……

  我不禁要问,我们民族引以为自豪的中国画还是“中国的”画吗?!

  张大千泼墨国画山水

  2014年末,水墨作品市场开始出现下行趋势,而早在2014年初水墨被市场炒得火热之际,就有人对此不看好,当时较多的人觉得水墨最多能火两年,然而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水墨热”匆匆一年便偃旗息鼓了。

  “水墨热”退潮的原因很多,而“水墨热”本身也包含了至少两个层次:一是传统的名家书画,主要对应礼品市场;二是以青年艺术家创作为主体的“新水墨”,主要针对短期投资性市场。

  关于“水墨热”的降温,很多人认为是源于“反腐”,“反腐”可以称得上是对不健康市场的致命一击,但更为深刻的是,这次水墨市场的调整并不是简单的价格波动,而是市场结构的根本性调整,甚至可以说,艺术品市场的调整本身不存在什么特殊性,它不过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一小部分而已。

  许多人心里应该明白,名家书画市场是到了2009年之后的这5年才出现了飞速增长,这5年中,有些人的'作品价格翻了50倍,但这50倍中有多少水分?这几年名家书画的飞速增值,并不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学术含金量,更不是由于投资者审美水准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房地产的红火。显然,名家书画高歌猛进的这5年也正是房地产一枝独秀的5年。许多地产商为了商业运作、送礼和拿文化用地的需要,便以展览的名义收购名家作品,也正是因为这一需求使名家书画有了井喷式的增长,有人认为名家书画有朝一日还会涨回来,但笔者的看法是,其价格即使回涨也不会像2013年前后那样。

  前些年依托商业运作的艺术品大手笔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它让许多机构、协会、艺术家习惯了这种手笔。举个例子,某公司想要策划一个展览,给某学会提供了一个展览方案,那个学会看过方案之后质疑的不是这个方案有没有学术性,而是质疑这个公司是否有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展览预算,因为要邀请名家、购买作品。在地产、能源利好的时候,几百万元、上千万元做一个展览收购些作品自然不是问题,然而当这些行业都现金吃紧时,谁还会拿那么多钱做展览买作品呢?

  “新水墨”的市场高潮,可以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虽然很多人于此获利,但也有人一开始就对“新水墨”不看好。“新水墨”的操作模式和几年前的当代艺术如出一辙,一年多前笔者曾撰文说“新水墨”会步当代艺术后尘,只是没想到其消散得比当代艺术还快。

  在笔者看来,目前的艺术品市场是极不健康的,因为几乎所有人购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升值,与其说这是投资倒不如说是投机。在这种心态和操作模式之下,是不是水墨、是不是艺术品显然不是最重要的。

  就当下而言,艺术品市场与股市等其他行业无异,其实最后都是用金融的方式讲一个好故事,然后说服一批人拿钱跟庄,最后庄家赚钱,散户埋单,但这并不是艺术品市场本身的问题,也许这就是现代社会一个最普通不过的经济法则,笔者认为,就艺术品市场而言,进入者要先想想自己的目的,是收藏、投资还是消费,这是完全不同的3个概念和3个层次。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人花几千元买一张消费型的作品指望投资升值,而艺术品市场也不能简单局限于倒买倒卖的环节。简单的炒作倒卖虽然繁荣了经济,促进了流通,但对一个市场的长远发展和机制建立毫无意义,其带来的都是社会消解功能,不可能贡献出建设性的价值。

  在今天这种简单的市场操作模式下,艺术家租一个工作室,把自己关起来“创作”,但创作是为了什么呢?为了销售。其实我们抛开艺术家的头衔,以及创作这样高大上的词汇,艺术家不过是一个现代经济社会中的生产商,而机构都是中介和经销商,只可惜,一切市场机制没有完善,所有行业行为都没有准则,一个环节坏了,整个市场机器就可能瘫痪。

  在“反腐”的打击下,名家书画纷纷回落。名家书画与贪腐扯上关系,自然需要打击,但法律的归法律,市场的应该归市场,如果我们叫好的原因仅是因为打击了高价位书画,其实这只需向艺术家征所得税便可以了。说到底,市场不应因政治而兴废,而应建立合理的税务制度去规范。

  事实上,艺术家成为生产商或资本家化本身在市场经济中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这就是一种简单的供需关系,但这些问题应该让市场本身去调节或解决,从而健全一种自由的市场机制。

  艺术品应该在市场机制中回归到本有的消费环境,喜欢就去买,有能力就收藏,将消费交给这些大量生产型的艺术家,而将收藏让位于那些具有艺术史野心和理想抱负的艺术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也是一种让社会回归理性的必要提醒。

  其实,艺术品市场的调整不过是整个经济环境的一个小环节,但这次调整已不是价格的涨跌问题,恐怕这将改变艺术行业的格局,甚至关乎许多艺术机构的存亡。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不要去做那些价格在明年还会涨得更高的白日梦,而是跟随这种变化,去适应它,并推动自由市场机制的建立。

  在信息技术让一切变得越来越透明的时代,艺术品的价格和交易记录也变得毫无秘密。一个人可以从画廊、博览会买画,也可以在微信、艺术家本人甚至电商手里买画,失去了倒卖价差空间的利润,玩的人自然也就失去了兴趣,于是,市场之前不透明的规则被打破了。此刻,不应去埋怨这些打破规则的技术,或是埋怨哪个环节的人破坏了规矩,而是在这种透明的信息时代,亟须建立一个更能符合时代需要的市场规则。

  不像中国画的中国画

  时下关于中国画的展览不少,形形色色,各有特色。在这个范畴里,若不是很强调传统写意或者当代工笔之类的展览的话,的确令人难辨“纯种”中国画的影子!很多展览中出现了不是标准的工笔画法,又绝非水墨或水墨写意作品,有的作品直接用色彩描绘,或多肌理制作,也有水墨装置观念,甚至在屏幕上播放……等等,依我看,时下有很多中国画展干脆就改为水墨画展了,似乎更为轻松些许。

  至于像与不像中国画,这是个习惯问题——因为在所谓的水墨圈中,“习惯”已经成为左右我们判断绘画的唯一根据。通常意义上的“惯”是什么呢?查史明理,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每每我们看到的评论国画的文章,必牵涉到的理法、文脉、画史、风格等,或再谈,一上来就是那随口可数得的几位大家,数来数去,比来比去,多成习惯,难免套路遵循之,不轻易谈之。再往下细谈就是老生常谈的笔墨、笔法等诸多问题了。如此一说,中国画总要围绕这类型的问题才能下论,关于中国画的创作,能不能谈点别的呢?

  再到刚落幕的“第12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场上,该展不仅表现了五年来中国画创作的主要成果,而且也反映出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主要问题,展览中有专家指出:中国当代国画创作却开始慢慢将传统丢失,重创新,轻传统;重工笔,轻写意;重人物,轻山水,传统且具有震撼力的画作越来越少,国画中所探索的“笔墨”、“气韵”也慢慢为之淡化,无疑是中国画创作的一种悲哀。“正本清源”——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重视亟待解决。往下强调:中国写意画之“意”、中国写意画之“写”、中国写意画之“气”一一述来,如此才中国画?人们各抒己见。问题来了,如果画家不按如此之写意就是一种悲哀吗?与之不像又何妨??再延伸到当下其他画种所遇同样的问题,如:水彩没有水味,油画没有油性、雕塑不为雕,亦不塑,多有人争论云云。如此问题,早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艺术评论家陈履生指出:“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提区别和界限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自找麻烦的事情,而且实际运作的时候也有困难,像现在这样不区分一样,同样会引起争议。可是,它又不能回避,我们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把中国画塑造成一个‘四不像’,不仅像油画、版画、水彩画、漆画,也像日本画。现在的中国画已经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仓库,只要是画都可以往里面装,真正变成中国人画的画就是‘中国画’。”

  当然,中国画如何呈现多视角审美?这个问题是所有传统的中国文化样式都面临的共同课题。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一蹴而就,就历史而言,自中国画诞生以来,就是在探索和创新中前进,并留下一整套跟中国社会相联系发展的历史经验,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实现自身文化价值构建,在每个朝代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或是经典或是力作,不能照搬。正如宋人如何看唐画,清人如何看宋画,近代人如何看古人画,近30年以来中国画的发展也如此。无论是“85美术新潮”“实验水墨”还是“传统回归”,使人们似乎觉得,在多变的文化语境下和不同的艺术视觉体验之后,一门艺术样式也随之自觉呈新,而中国画也正在这种转换中相应发生了概念变化,以至逐渐形成我们今天学术界所大体分为的中国画保守型,创新型,现代型的创作群体。

  “像不像中国画”只能束缚画家创造的手脚,压制画家的探索精神,阻碍中国画向多元化发展。艺术创作素来是以多元个性共生的生态链为上,中国画的创作同样亦非在同一张宣纸、一枝毛笔、一锭墨上作出某种程式为高,而是尊重画家自我的视觉体验和对当下文化的感受、判断。或许,正是这种“像与不像”的区别和界限中游离,画家每一次的创作都无法“惯”出来。无论未来如何,观者可能更多期盼的是画家能给我们创造出一幅与众不同的中国画,变则兴,不变则衰——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

  至于不像中国画的“中国画”,由观众来说吧。千万别说:你的就是中国画,人家的就不是。

【国画相关知识短文】相关文章:

陶瓷与国画的相关知识05-05

美术知识之国画流派04-10

油画的相关知识06-29

动物相关的知识08-02

Java相关知识12-04

国学的相关知识02-17

中国画的基本知识介绍04-23

春节相关礼仪知识-礼仪知识12-24

驾车安全相关知识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