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中学地理知识要点总结

时间:2021-11-25 12:38:24 地理 我要投稿

中学地理知识要点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学地理知识要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学地理知识要点总结

  中学地理知识要点总结1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利)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辐射 定义: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 紫外区、红外区

  宇宙放射能量和传递能量 电磁波 可见光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来源: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

  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维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循环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弊)

  1、太阳大气层分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类型和分布:主要是黑子和耀斑2种 分层 特征

  周期

  相互关系 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11年

  时间、区域相关性: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

  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黑子 光球层 温度比周围低,所以显得暗一些 黑子变多的时候和区域,耀斑也频繁暴发 示另外还有,日珥:色球层,巨大火焰喷射物,太阳风:日冕层,高能带电粒子流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黑子高峰年,反常气候多 11页的探索要会读图并总结规律 黑子低峰年,气候比较稳定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 耀斑 色球层 突然爆发并增亮,释放能量 11年

  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风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现象

  [极光出现在极地(例:加拿大)夜空,低纬地区或极地极昼时看不见]

  中学地理知识要点总结2

  一、 自转与公转 运动形式 角速度 空看是顺时针) 为15°/小时 公转 太阳

  旋转中心 方向 线速度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

  恒星日(23时56 分4秒,自转360°,真正周期)、太阳日(24时,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南北极点为0,其他均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0 同上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1°/日 30km/s

  周期

  速度

  自转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自转360°59′,昼夜更替周期)

  日5时48分46秒)

  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会读17页图1—3—4,地球公转示意图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思考]“右手定则”判断南、

  北极和自转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极,四手指弯曲方向为自转方向。

  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

  自转 赤道面 夹角为黄赤交角,23°26′ 地轴和黄道面斜交角度为66°34′ 公转 黄道面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回归年:会读19页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会填19页表。

  [思考](1)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位置 从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 从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移动方向 从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动 从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动

  (2)春、秋分时黄赤交角为0(×)

  三、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 昼夜现象形成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时间 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

  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 昼夜更替形成原因:昼夜现象和地球自转,周期为24时 晨昏线 定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特点 垂直于太阳光线。

  所在平面过地心: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在任何时候平分地球。

  中学地理知识要点总结3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类型 传播速度 媒介特征 纵波(P波) 较快 横波(S波) 较慢

  1、地震波

  2、内部圈层结构:自上而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以莫霍面为界 地壳:厚度不一,大洋较薄,大陆较厚(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地幔:分为上地幔(17—1000千米)和下地幔(1000—2900千米) 以古登堡面为界 地核:分为内地核(固态)和外地核(熔融状态) [思考]软流层:上地幔上部,熔融状态,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组成成分干洁空气 氮气(78%):含量最大,生命体的基本成分 氧气(21%):第二大气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成分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光和所用,地面保温 水汽:成云致雨的原料 固体杂质:降水的凝结核

  (2)垂直分层

  厚度 直接热源 温度变化 大气运动 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 高层大气 航天飞行 平流层

  对流层 中纬12km 高纬8—9km

  地面

  每上升100m,温度下降0.6℃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

  最密切,天气现象,集中了大部分大气、水气和杂质

  对流层顶—50、55km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

  航空飞行

  低纬17—18km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水平运动

  平流层顶—3000km

  先垂直运动后向外散逸

  电离层,无线电通讯,

  —— 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 只可通过固体传播

  [思考]对流层厚度分布规律:纬度:低纬〉中纬〉高纬;季节:夏季〉春秋〉冬季

  1、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2、生物圈 不单独占有空间,分别存在于整个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层 最活跃的圈层

【中学地理知识要点总结】相关文章:

俄罗斯地理知识点总结06-22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0篇10-11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3篇10-10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06-23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11-24

地理知识竞赛试题08-23

初中地理知识点之河南省的地理知识06-22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及备考指南06-22

陆地和海洋地理知识点总结06-22

关于美国的地理知识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