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重点名词解释(2)

儿科护理学重点名词解释(2)

时间:2020-08-26 12:53:03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儿科护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血液系统疾病

34.髓外造血: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opoiesis):在疾病或骨髓代偿功能不足时,肝、脾、淋巴结可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5.生理性贫血 :婴儿生长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红细胞利用蛋白量逐渐增加,至2-3个月时,红细胞降至3.0*10/12/L ,血红蛋白降至100g/L,出现轻度贫血。

36.无效造血:在骨髓内红细胞分裂成熟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其在成熟和进入外周循环之前就被破坏,死亡,称之为无效造血,或者无效性红细胞生成,或原位溶血。

37.Hb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胎儿水肿综合征是一种极易致死的胎儿异常。发生在胎儿和婴儿早期,表现为全身软组织高度水肿,可有胸腔和腹腔大量液体积聚,心肝脾增大,严重者致胎儿死亡或出生后出现溶血、核黄疸等症状。围生儿死亡率很高,而且胎儿水肿、胎盘巨大、子宫紧张度增高,容易引起孕妇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后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38.地中海贫血:海洋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其共同特点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陷使血红蛋白中的珠蛋 白肽链有一种或几种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导致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改变,本组疾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溶血性贫血。

39.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内,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农村多见,近年已明显减少。主要因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所致。其特点为:各期红细胞大于正常,红细胞比血色素减少更明显,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粒细胞核右移,骨髓出现巨幼红细胞等造血特点,经维生素B12及叶酸治疗有效。

小儿结核病

40. 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X线呈哑铃状阴影,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

41.结核中毒症状:结核病人 可有长期低热、轻咳、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 等中毒症状。

42.PPD试验:基于Ⅳ型变-态反应(见变-态反应)原理的一种皮肤试验,用来检测机体有无感染过结核杆菌。凡感染过结核杆菌的机体,会产生相应的致敏淋巴细胞,具有对结核杆菌的识别能力。当再次遇到少量的结核杆菌或结核菌素时,致敏T淋巴细胞受相同抗原再次刺激会释放出多种可溶性淋巴因子,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巨噬细胞在局部集聚,导致浸润。

约在48~72小时内,局部出现红肿硬节的阳性反应。若受试者未感染过结核杆菌,则注射局部无变-态反应发生。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43.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Tubercolous meningitis)是小儿结核病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一般多在原发结核感染后3个月一1年内发病,多见于1 ~3岁的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从起病到死亡的病程约3 ~6周,是小儿结核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

44.脑性低钠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累及下丘脑或垂体后叶,可引起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引起低钠血症和血浆渗透压降低,加重脑水肿,促发惊厥,并加重意识障碍。

45.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是指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原发性脑炎。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故又称散发性脑炎。引起脑炎常见的病毒有肠道病毒、单纯胞疹病毒、粘液病毒和其他一些病毒。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颅内高压征,如发热、头痛、呕吐、抽搐,严重者出现昏迷。但由于病毒侵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病情可轻重不一,形式亦多样。

46.硬脑膜下积液: 硬脑膜下积液是指头部外伤后硬脑膜下腔大量液体积聚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或偏瘫、失语。这些症状常在头部外伤后数月甚至数年后形成。经CT可确诊。

47.脑室管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婴儿、诊治不及时及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者。临床特点为:频繁惊厥,甚至呼吸衰竭,病情危重,疗效不佳,是造成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的原因之一。

小儿遗传与代谢性疾病

48. 染色体病:染色体病是染色体遗传病的简称。主要是因细胞中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染色体的数目或形态、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通常分为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两大类。

49.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是由于各种不同的疾病累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抑制甲状腺素缺乏,或是由于甲状腺素受体缺陷所造成的临床综合征。按病变涉及的位置可分为:①原发性甲低,是由于甲状腺本身疾病所致,②继发性甲低,其病变位于垂体或下丘脑、又称为中枢性甲低,多数与其他下丘脑-垂体轴功能缺陷同时存在。

《儿科护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