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佛教常用名词解释

佛教常用名词解释

时间:2022-09-23 00:57:39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佛教常用名词解释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三途:火途、刀途、血途。

四谛:苦、集、灭、道。

四大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勿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五根:信根、进根、定根、念根、慧根。

五力:信力、进力、定力、念力、慧力。

五蕴:色、受、想、行、识。

五戒:杀、盗、淫、妄、酒。

五利使:见惑的五大类,即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五顿使:思惑的五大类,即贪、嗔、痴、慢、疑。

五邪命:五种比丘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谓之邪命。有:一、诈现异相,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二、自说功能,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者。三、占相吉凶,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四、高声现威,大言庄语而现威势,以求利养者。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

六道:天、修罗、人、畜生、鬼、地狱。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七菩提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 八圣道分: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识盛。

八难:地狱难、饿鬼难、畜生难、无想天难、北俱芦洲难、盲聋喑哑难、世智辩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

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每一谛有示相、劝修、作证三转,共十二行法-轮。

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劝修转:此是苦、你当离。此是集,你当断。此是灭,你当证。此是道,你当修。 作证转:此是苦,我已离。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

见思烦恼:即执着,共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断见惑超三恶道、断思惑超六道。

尘沙烦恼:即分别,

无明烦恼:即妄想,

佛教的名称:

佛:觉悟的人,即快乐无忧名为佛。

菩提萨埵:

罗汉:共有四个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

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

比丘: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比丘戒,约250条) 比丘尼: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女性。(比丘尼戒,约348条) 沙弥:已剃度、受过沙弥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沙弥尼:已剃度、受过沙弥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式叉摩尼:准备受具足戒、先修学两年四根本戒和六法阶段的沙弥尼。

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

优婆塞:(同居士)受了三归依及五戒并戒行圆满的人。

优婆夷:(同女居士)受了三归依及五戒并戒行圆满的人。

沙门:对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称,在中国则专指佛教僧侣。

和尚:意为“亲教师”或师傅之义。原指僧人对寺院方丈等长老的称呼或受戒者对授戒师的称呼。

白衣:印度地区,人多喜穿白色衣服,故佛教常以白衣指代俗人和居士。

住持:(同方丈)为一寺之长,有护持佛教令久住世之意。

首座:为全寺修行之模范,掌禅堂中号令之权。

西堂:为西堂首座,辅助方丈教导修行的僧人。

后堂:为后堂首座,负责后堂修行之事务。

堂主:居首座之下,负责禅堂、念佛堂之事务。

监院:负责协助方丈或都寺监理寺院总务。大寺可设数名监院。

副寺:指管财会之僧人。

知客:为客堂负责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大寺可设数名知客。

僧值:又称纠察,管理清规执行情况及僧众威仪。

典座:为厨房、斋堂负责人,管理僧众伙食及信徒供斋等事务。

寮元:为云水堂负责人,管理来寺挂单僧侣的事务。

衣钵:为方丈室负责人,帮助住持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书记:掌管寺内文书往来之事。

化主:指丛林中负责向施主募化的僧人。

侍者:指服侍住持之僧人。

《佛教常用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执金刚神:‘执金刚’神是佛教的护-法护-法神之一。

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天:即指天神,又称提婆族。

龙:又称那迦,是护卫佛法的有功之臣,专司兴云降雨。

夜叉: 能吃鬼的神,有地夜叉、虚空夜叉、天夜叉。.

乾闼婆:(仙女)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是侍奉帝释天而司奏伎乐之神。大多被描述为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飞扬,凌空飘荡,极为优美。

阿修罗:男极丑女极美。

迦楼罗:(金翅大鹏鸟),半人半鸟,生有鹰首、利爪和喙,身躯和四肢则与人无异。居住在四大洲的大树上,浑身金光,翼有三百三十六万里长。以龙(蛇)为食。每天要吃一条大龙王和五百条小龙。等他临终时,他一生所吃的龙的毒素发作,在天空上下翻飞七次之后,便落到金刚轮山顶上,毒发自-焚而死。肉身烧去后只余一心,化作纯青琉璃色的宝珠,成为天神们喜爱的饰物。

紧那罗:(神仙)外形像人但头顶长一角,人见人疑。是帝释天的执法乐神。 摩睺罗伽:人身蛇头是大蟒神。

佛教的世界观:

世界: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三维空间。

小世界: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开光:佛家的开光仪式,实际上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启用仪式。当有新的建筑物、新的设施启用时,一定要接待社会大众,举行启用仪式。佛家供奉佛像,或是新建筑落成,也举行仪式,就叫作开光。开光的意思,就是让佛菩萨形象,及这些建筑,开发我们自性的光明。所以,开光仪式就是启用典礼仪式,是要告诉大众,塑造佛像、盖建筑,代表的意义。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 此则是名真忏悔

常用佛学名词解释2017-04-09 22:55 | #2楼

1、什么是佛?

答:佛是梵文佛陀的简称,佛是成就了正觉、遍觉、圆觉的人,即智慧无上圆满,广度众生的人。

2、什么是佛学?

答:佛学是一门深奥、博大的科学体系,它包括人生论、方法-论、美学、动植物学、天文学等等……,而且大无不谈小无不举,不断地被现代科学证实的科学。

3、什么是佛教?

答:佛教广义的讲是一种宗教,它包括了信众所组成的宗教教团;记录佛的言教的经典;信众所持守的教规和仪式,佛陀把它概括为佛、法、僧。佛教又称为佛陀的教育。

4、什么是菩萨?

答:简单地解释,凡是抱着广大志愿,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起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安乐及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觉悟的人。

5、什么是罗汉?

答:即“阿罗汉”的简称,是小乘佛教修行者所取得的最高果位,达到“阿罗汉”果位者,已经除尽一切烦恼和疑惑,证得涅槃,不再进入生死轮回,应当享受人天的供养,所以罗汉的意思又为“应供”。

6、什么是四摄?

答:摄的意义就是与大众团结的条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即将自己和大众等同,把自己当成了他们当中的一员。

7、什么是六度?

答:“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一布施,布施分三种,a、财施,包括身外的钱物和自身的肉体生命;b、无畏施,保护大众的安全而使之没有怖畏;c、法施,即为大众讲经说法,告之真理。第二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第五是禅定,第六是般若(即智慧)。

8、什么是西方三圣?

答: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以及他的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右胁侍大势至菩萨。

9、什么是天龙八部?

答:是护持佛法的八部护-法神。包括天神、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迦。

10、什么是四大天王?

答:是欲界第一层天的四位天主,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他们也是佛教的四大护-法神。

11、什么是三界?

答: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总称。欲界有六层天,色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合之为二十八天,众生轮回都在三界中,只有跳出三界才能脱离轮回。

《佛教常用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2、什么是清净大海众菩萨?

答:是众菩萨的总称。清净是说晶莹无污垢的意思,大海众是说菩萨的众多和大海一样浩瀚。

13、什么是三宝?

答:是佛、法、僧的总称。为什么称之为宝呢?因为“宝”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为珍贵的意思。

14、什么是四众弟-子?

答:出家的佛弟-子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在家的佛弟-子男的称优婆塞,女的称为优婆夷,合称四众弟-子。

15、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

答?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围,同一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为一小世界,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中有大、中、小三种大千世界,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16、什么叫初转-法-轮?

答: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到波罗奈城去找离开了他的五个侍从,为他们说法,五个人惊喜万分,同时为王子得道而高兴。于是拜王子为师,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说法,称为“初转-法-轮”。

17、什么是五福?

答:佛家五福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世俗常说的五福临门中的五福为福、禄、寿、喜、财是不准确的。

18、什么是六斋日?

答:如不能完全吃素的话可吃花斋,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和月底的两天共六天吃素,叫做六斋日,十斋日又加进了初一、十八、二十四和每月的倒数第三天。

19、什么叫三净肉?

答:不是我杀;非为我杀;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之杀,此种肉为三净肉。

20、什么是涅槃?

答:世俗的说法即死的意思,用佛家的理论解释为,苦因苦果的消灭,即十二缘起的止灭,达到了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释迦牟尼佛35岁成佛,可以说是证得涅槃而成佛,但被称为有余涅槃,因为过去业因所留之肉体还在。直到佛祖80岁逝世,方进入无余涅槃,涅槃又称圆寂。

21、什么是舍利?

答:即遗骨,这个词只适用于佛教界有德行的修佛人,依戒、定、慧薰修的肉身,经焚化后,遗留下的坚固不坏、色彩明亮的似水晶一样的物质,又称坚固子,是佛法的象征。

22、什么是十八界?

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

23、什么是八苦?

答: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前四种苦是肉体的苦,后四种苦是精神上的苦。

24、什么是大乘佛教?

答:大乘佛教是着重利他,即在行为上为大众着想,小乘是看重自己解脱,我国汉族地区的佛教多为大乘。

25、什么是五戒?

答:即戒杀、盗、淫、妄、酒。

26、什么是十善?

答:不犯十恶即十善,十恶分别为杀、盗、淫、妄语、两舌(挑拨离间)、恶口、绮语(奉承哄骗)、贪、嗔、痴(不信因果)。

27、什么是八正道?

答: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当的生活方法,即不用非法和不道德的手段谋生),正精进(使身口意向着正见所指引的方向努力前进),正定(进入清净无漏的禅定),正念。

28、什么叫六道轮回?

答:在这个世界上,众生的生存形式分为六大类,即天人(我们平时传说的天神)、阿修罗、人、畜牲、饿鬼、地狱。这六类即称为六道,六道的众生的形体并不是固定的,天人寿尽如无福德可能进畜牲道,变畜身。人命终可能堕落饿鬼道,成饿鬼身。畜牲业尽可能脱成人身,众生如此轮回互换身形,这种转换就叫六道轮回。

29、什么叫五浊恶世?

答:五浊即五种不净浑浊,实指我们这个充满烦恼的世界。①、命浊:众生因作恶业而命短;②、烦恼浊:众生具有贪嗔痴等烦恼;③、劫浊:世界常有战争、瘟疫、饥荒等灾难;④、众生浊:指不信因果报应,不持戒而受苦;⑤、见浊:持邪知邪见使佛正法日衰。

30、什么叫无间地狱?

答:无间地狱乃八大地狱之第八,又称阿鼻地狱。“无间”是指无有间隔的意思,无间有五种。①、时无间:凡到此狱中的众生日夜受刑,多少劫中不得间歇。②、形无间:地狱中可装一人,也可装下无数的人。③、苦无间:种种不间断的刑苦,没完没了。④、趣无间:不管你曾是六道中的谁,犯罪一样受苦。⑤、命无间:犯罪期间,每天要死一万次,万死万生,直到罪业灭尽。

31、什么是劫?

答:劫是指一段时间的意思,分为大中小三种。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

32、什么是和尚?

答:是师的意思。和尚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的德行堪为人师者,方可称和尚。现在世俗中专指出家男子。

33、什么是法师?

答:指通达佛法又能为人讲说的人。佛教中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经、律、论三藏都精通者,称为三藏法师。

34、什么是过午不食?

答:按照佛制,就是比丘午后不吃食物。不吃食物原因有三:

①僧人的饭是由居士供养,午后不食可以减少居士的负担。②过午不食有助于修定。③不惊扰别人的休息。(僧众因重体力劳动或生病而吃食物则被称之为“药食”)

35、什么是三世?

答:三世被许多人误认为是今生、前生和来生,其实三世是指三段时间,即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时间。

36、什么是拜忏?

答:就是给佛菩萨行礼,忏悔自己的一切罪过。对佛菩萨忏悔,并不是求赦罪,而是坦白自己的过错,改恶从善。拜忏的目的是洗刷自己的罪业之心,渐渐地将罪业忏除,而获得清静的解脱之心。忏法仪规有许多,但最盛行的是梁皇宝忏、大悲忏、地藏忏等。

37、什么是四谛?

答:四谛即四种真实的真理,分别是苦、集、灭、道。苦谛指的是人生的种种愁苦;集谛指的是产生愁苦的原因;灭谛是指脱离生死之苦;道谛是指脱离生死之苦的方法,其方法是指八正道。

38、什么是十二因缘?

答:十二因缘是以缘起说来剖析人生的生灭变幻现象。人的生命过程可分为彼此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十二个环节:①无明(人与生俱来的蒙昧);②行(由无知导致的种种欲望和念想);③识(由欲望和念想而诱发的人的精神统一体);④名色(由识而引起的人的精神与肉体);⑤六处(即六根);⑥触(感官与外界的接触);⑦受(通过触而引发的苦乐感觉);⑧爱(由感觉引发的对事物的恋慕之心);⑨取(由爱恋而产生的需求);⑩有(由需求而造成的生死环境);  生(有了生之环境便有生命之诞生);  老死(有生即有死)。

这十二个环节构成人的一生的因果循环的链条,每相邻的环节都有相对的因果关系。人有生老病死等现象产生,根由“无明”所至,所以要铲除十二因缘的捆-绑,应从根处铲除。

39、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译作无上正遍知、正等觉。通常是指佛成就的最高果位。

40、什么是八关斋戒?

答:亦称八斋戒,是为在家的男女信士制定的八条方便戒律。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淫-乱;④不妄语;⑤不饮酒;⑥不涂饰香鬓观听歌舞;⑦不睡高大华丽之大床;⑧午后不食。八关斋戒不同于五戒之终身受持,为一日一夜受持之法。持此八关斋戒有如下功德: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转-法-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方便在家的男女信士学佛修行,可一月中持一次八关斋戒,也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多持。

41、什么是波罗蜜?

答:又称为波罗蜜多,解释为度的意思,即作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的意思。言为菩萨之大行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

42、什么是合南圣众?

答:是对皈依佛、法、僧的一切众生的礼敬,即礼敬这些众生,合南是礼敬的意思。

43、什么是四弘誓?

答:①众生无边誓愿度。②烦恼无尽誓愿断。③法门无量誓愿学。④佛道无上誓愿成。

44、什么是四重恩?

答:父母恩、师长恩、祖国恩、三宝恩。

45、什么是打佛七?

答:即为期七天的修学活动。净土宗的打佛七起源于唐代的善导大师的念佛三昧行仪。即要获念佛三昧,可以在每个月中选择一个以七日为期的时段,七日中每天只吃一顿饭,或站或立,除必要的诵经礼佛外都要合十念佛,或站立念佛号一万两千声,或坐念佛号一万两千声。一般打佛七是七天为一阶段。

46、什么是五逆重罪?

答:此罪分大乘小乘。大乘:①破塔、损像、毁经、夺三宝之物。②毁谤三宝。③妨碍出家人修行(杀、关、令还俗)。④犯小乘五罪。⑤不信因果,造恶业。

小乘:①杀母。②杀父。③杀阿罗汉。④出佛身血(毁像毁经)。⑤破和合僧。

47、什么是十念念佛?

答:是以十种虔诚心念佛。①对众生常生慈心。②2、深起悲心。③发护-法心。④有忍辱坚定心。⑤无名闻利养心。⑥发一切智心。⑦对众生起尊重心。⑧不谈世俗心。⑨无散乱心。⑩正念观佛心。

48、什么是无生法忍?

答:了悟诸法实相的智慧,破除生灭烦恼的迷惑,坚定不生不死的信心,是十法忍中第三忍。

49、什么是弥勒菩萨?

答:又称慈氏菩萨。据《弥勒下生经》记载,他出生在印度的一个大婆罗门家庭,后修佛成了释迦牟尼佛弟-子,先佛入灭,以菩萨身住兜率天内院,为天人说法。佛授记他未来成佛,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成佛,代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

中国寺院天王殿中供奉的一位笑口常开,大腹翩翩的胖和尚,是我国五代时期塑造的弥勒菩萨的化身像,又称布袋和尚或大肚弥勒佛。

50、什么是念佛三昧?

答:“三昧”是指将心处于一境,不散乱的安定状态。而念佛三昧是指念佛号时一心专注,念念相续,念久成定。此种状态时,反观自心,心性自明。

51、什么是回向?

答:就是要把个人或大众所修的功德,指定方向或目标,去做某种你所希望要做的用途的意思。

52、什么是无常?

答:意为一切事物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无有止住,忽生忽灭,变化迅速。故此,佛教认为世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无常吞噬一切,如狼似虎。

53、什么是四念处?

答:①身念处,观身不净。②受念处,观受众苦。③心念处,观心无常。④法念处,观法无我。

54、什么是五明?

答:①内明。明白经、律、论、戒、定、慧。②因明。明白各种理论、语法、逻辑等。③声明。口才好,懂音乐、外语等。④工巧明。明了各种工艺、手艺等。⑤医方明。懂医药、天文等。不论是在家或出家的修行人,都应当学习五明,至少要学会一、二明,这样利于修行,利于行菩萨道。

55、什么是八种清风?

答:把世间的利、衰、毁、誉、讥、称、苦、乐比喻为八风,又称为八世风,该风能煽动人心,使人迷乱颠倒。

56、什么是五恶、五痛、五烧?

答:五恶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因此五恶而造之罪业,生时受世间之法所制裁,死后入恶道,是为五痛,苦痛如同烈火烧身,故称为五烧。

57、什么是十法界?

答: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畜生界、恶鬼界、地狱界,这十界合称十法界。前四界又称为四圣法界,后六界称为六凡法界,又被称为六道。

58、什么是四大分离?

答:四大为地、水、火、风。人体由四大组成,当人寿尽时,四大要散,整个分散的过程就称为四大分离。四大分离时,人的神识是最痛苦的,如同刀割一般。

59、什么是放焰口?

答:焰口是焰口施食或瑜伽焰口施食的略称。原由密教施食饿鬼饮食法演变而来的一种佛事仪式。焰口原是一饿鬼名,出自不空译的经-文中,后焰口一词专指施食饿鬼之法。

60、什么是三毒?

答:贪、嗔、痴也,能毒害身命与慧命。

61、什么是三学?

答:戒、定、慧为三学,又称三无漏学。

62、什么是三藏?

答:经、律、论为三藏。

63、什么是明心见性?

答:意谓明了自心,见自心佛性。明心见性一词源于禅宗,禅宗认为解脱成佛的决窍,在于真实认识自心,看到自心中本有的不生不灭,自净觉悟的本性。《坛经般若品》云:“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64、什么是六根本烦恼?

答:贪(贪五欲)、嗔(嗔恨)、痴(无知)、慢(高傲)、疑(猜忌)、不正见(邪知邪见)。

65、什么是尊者?

答:梵文为阿梨耶,意译为智德俱尊者,一般是指对阿罗汉等圣众长者的尊称。

66.什么是正信?

答:在末法时期,对正信的理解应当为:①对佛陀的忆念与敬仰;②对佛法的信赖与依靠;③对僧众如法言行的支持与尊重。

67.什么是居士?

答:梵文音译“迦罗越”,原指居家而多财富、多欢乐的人。中国古代称居家不仕的有道者为居士或处士。现在一般泛指在家的修佛者。

68.什么是善知识?

答:众多的佛经中均有“善知识”一词的出现,这一名词可解释为能帮助别人学习佛法,讲解佛法的良师益友。

69、什么是摩诃萨埵?

答:摩诃译为大的意思,萨埵译为有情。现在一般指地上菩萨。

70、什么是荼毗?

答:佛教徒去世后的尸体火化仪式。

71、什么是法喜?

答:法喜又称“法喜食”。因修习佛道或听闻佛法,而使身心愉悦欢快。

72、什么是仁者?

答:佛教经典中对他人的尊称。

73、什么是善男子、善女人?

答:佛经中佛菩萨对信奉佛法的男女信众的称呼。

74、什么是随喜?

答:为他人的功德或心喜或赞叹。现在有时也指跟随在做功德人的后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75、什么是法-轮?

答:法-轮是佛法的喻称。早期的印度佛教把佛法形像化,绘为轮形,以示佛法。法-轮又有无坚不摧,灭无明、邪见等的喻意。“世佛联”定法-轮的形象为佛徽。

76、什么是超度?

答:让亡灵解脱乃至生到善道之法事。

77、什么是蒙山施食?

答:汉传佛寺僧众上晚课时或晚上施食于饿鬼的法事,此法相传为宋代甘露法师在蒙山编集而成。

78、什么是供养?

答:又称“供施”,指以资生用具等供给三宝。

79、什么是受戒?

答:按一定仪式,自愿接受戒律,戒有五戒、八戒、菩萨戒、具足戒等。

80、什么是水陆道场?

答:又称水陆会,水陆斋,是一种行施财、法、食等于水陆有情的法事仪式,此法始于梁武帝,只有大型的庄重法事活动才用。

81、什么是五蕴?

答:五蕴又称五阴,①色蕴,指构成身体和世界的物质,色为质碍义。②受蕴,受谓领纳,受蕴指由感官所得苦、乐、不苦不乐等感觉、感受、情绪。③想蕴,想谓“取像”,想蕴指表象、想象、联想、概念、思维等活动。④行蕴,行谓有目的的运动,行蕴指意志及精神与生命持续不断、生灭变化的活动。⑤识蕴,指心识最根本的了别(缘虑、思量、储藏)作用。

82、什么是菩提心?

答: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叫做菩提心。

83、什么是三身?

答: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

84、什么是大乘?

答: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

85、什么是小乘?

答:是声闻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

86、什么是三业?

答:身业、口业、意业。

87、什么是三法印?

答: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88、什么是四大?

答: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89、什么是六根本烦恼?

答:贪、嗔、痴、慢、疑、邪见。

90、什么是六时?

答:昼三时:日出,日中,日没。

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

【佛教常用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佛教中部分名词解释03-21

佛教名词解释大全03-21

安全常用名词解释03-21

常用证券名词解释03-21

常用保险名词解释03-21

erp常用名词解释03-21

护理常用名词解释03-21

金融常用名词解释03-21

股票常用名词解释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