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部分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部分名词解释

时间:2022-11-20 02:38:02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部分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中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在没收官僚资料本主义企业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基础上,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建立起来的,是指社会产品由全体人民所有的一种产权制度。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集全所有制的建立健全是分通过对家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成来完成的则指社会产品归某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一种产权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发达到发达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划分的依所是社会生产力状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及国家政治制度状况等综合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指在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即从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也称作生产手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定的生产力则得到法律的保护。生产资料所有制除了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关系以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归谁支配。归谁使用以及发挥这些权能得到的物质利益 1

归谁所得和支配的关系

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权利关系或法律上的反映、就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具体而言,它包含了狭义的所有权(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四项权能。 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所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的成分和集体成公。公有制的不同形式,只是公有化范围不同,不存在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之分。无论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还是混体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的形式有全民所有制(国有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公有制实现形式:指一定所有制经济采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一定的所有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指按照片每个劳动者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劳动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

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照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或产权或在创造成财富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一种分配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是生资料归个人和私人所有、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料经济。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得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所必要的。

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它是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进行生产劳动,共同分配所有生产的产品,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方面的完全平等。 2

化程度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虽然同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但二者又有重大差别,这表现在:属于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为全社会劳动者所共有,属于集体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只为范围内的劳动者所共有;在一个集体经济范围内,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上是平等的,但在不同的集体单位之间则是有不平等的。与此相适应,在一个集体经济内部能够同工同酬,而在不同的集体经济单位之间,却往往同工不同酬,在劳动报酬上会有较大的差别。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得要组成部分。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经济的方式和方法。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资源在不同用途、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

经济体制:是指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计划经济:是指通过计划和制度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法。 主要形式有两种,即业主制和合作制。这两种企业形式被称作古典企业形式,相对于公司制这一现代企业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其中,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其基本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特征是:法人产权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法理。

企业经营机制:狭义的经营机制是指企业的内部联系,具体包括经营决策、刺激驱动、内在约束、利益制衡、资产营内在机理和规则。广义的经营机制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联系,还包括企业的外部联系,如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企业所处的的体制环境外和政策环境等等。 消费行为。

《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部分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生产行为主要指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生产结构的选择,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

交换成行为是企业对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过程,既是生产的开始又是生产的终结。尤其在现代经济中,企业的交换成行为决定着企业的其他经济行为。

分配行为是指企业对其可支配收入在企业内部的瓫。

消费行为是指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费。

企业生产行为:主要指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生产结构的选择,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

企业交换行为:指企业对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过程,既是生产的开始又是生产的终结。尤其在现代经济中,企业的交换成行为决定着企业的其他经济行为。

企业消费行为:指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费。

企业分配行为:指企业对 其可支配收入在企业内部的分配。 般由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和监事会四个部分组成。它是公司制的核心。 财抵偿。这种企业一般规模很小,结构简单,几科没有任何内部管理机构。它的长处是建立和歇业的程序简便,产权能自由转让;经营灵活,决策迅速;经营者与产权关系紧密直接,因而精打细算、 勤俭持家是其普遍的优点。它的缺陷在于:业主个人财力有限,难以从事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业主无意经营或死亡会使企业业务中断。因此,这类企业通常在零售商业、“自由职业”、个体家业等领域活动,由小作坊、小商店、家庭家场、执业律师和等组成。

合伙制企业: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投资,共同监督和管理,并按其投资比例分享剩余的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合伙人对企业决策享有相互平等的权利。 式分属于股东。股东有权按股份分享公司盈利。股东不能退股,但可以转让股权。与合伙制企业相比较,公司的优点是:股东们只对企业债务负有责任,即只在他们缴纳的股金范转内对企业的债务负责;风险的减小也有利于大规模广泛地筹资;具有独立生命,除非由于歇业破产,否则它的生命是“永远连续”的;公司治理具有规范性,股东大会按一股一票的原则投票选聘董事会托管公

司法人财产,董事会则聘任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经理人员进行日常经营活动。公司经理人员在作为股东的代理人行使职权和承担财务责任时受到有关法律的严格限制。这样就保证了公司决策的连续性和及时性,减少了差错。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也为科学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公司制的缺点在于设立程序很复杂,另外色彩形成过程中多重的产权交换关系和在此基础上的复杂的公司治理结构,得作为投资者的股东权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是性增大。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种管理形式。

直接调控:直接调整控是指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企业的微观经济活运进行调控。

间接调控:指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和指导性计划,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进行的调控。

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是国有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最低比率。

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出资金不足时,可以把企业向它贴现的票据卖给中央银行,实际上就是将票据再贴现给中央银行,以获取贷款。因再贴现而向中央银行支付的利息率叫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政府债券是由银行代理发行或包销的,它可以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交易,这种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的活动叫做公开市场业务。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部分名词解释2017-04-09 13:36 | #2楼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      按劳分配: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它一方面反映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反映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和与此相关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即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取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3.      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部分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4.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

5.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

6.      市场调节: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控国民经济运行过程,配置资源和协调供求关系,是一种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式和手段。

7.      过度经济: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化。

8.      渐进式经济: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

9.      激进式经济:其特点是:一是在政治利益机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控制货币、放开价格。

10.  所有权:是指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

11.  占有权:是指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2.  使用权: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用权是直接于所有物之上行驶的权利,因而使用权的存在首先以占有物为前提。

13.  收益权: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4.  法人财产权:是指法人对企业财产的排他性占有、支配、处分和收益权。

15.  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16.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

17.  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的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

18.  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

19.  董事会: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的公司法人代表机构,行驶公司最高的决策权。

20.  监事会:是股份公司监督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及董事会业务执行情况的常设机构。

21.  代理问题:国有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就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即所有者委托经营者为实现所有者的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

22.  按劳分配: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23.  按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即劳动所有者获工资,资本所有者获利益,土地所有制获地租。

24.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程。

25.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行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26.  经济增长:一般是指更多的产出,它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表示。

27.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28.  经济发展:它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如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个社会的平等化状况、就业状况、教育水平等。

29.  平衡增长:又称为“大推进”战略,它是通过实施全面增长的投资计划,使各种工业同时有所发展,互为需求,各个部门的投资都有利可图,从而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

30.  非平衡增长:是将经济发展过程(以工业化为核心)看做是不同部门先后不同的成长,并相互联系着彼此施加压力和推力的结构演化过程。

31.  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

32.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33.  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34.  知识经济:是以西安呆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只是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是以科技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

35.  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积极主动的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把对外经济推进到一个新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

36.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37.  外贸依赖度:是指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是衡量外贸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重要指标。

38.  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货币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形成实物资产或者购买现有企业的投资,通过直接投资,投资者便可以拥有全部或一定数量的企业资产及经营的所有权,直接进行或参与投资的经验管理。直接投资包括对现金、厂房、机械设备、交通工具、通讯、土地或土地使用权等各种有形资产的投资和对专利、商标、咨询服务等无形资产的投资。

39.  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其资本购买公司债券、金融债券或公司股票等,各种有价证券,以预期获取一定收益的投资,由于其投资形式主要是购买各种各样的有价证券,因此也被称为证券投资。与直接投资相比,间接投资的投资者除股票投资外,一般只享有定期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而无权干预被投资对象对这部分投资的具体运用及其经营管理决策;间接投资的资本运用比较灵活,可以随时调用或转卖,更换其他资产,谋求更大的收益;可以减少因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而承担的投资损失的风险;也可以作为中央银行为平衡银根松紧而采取公开市场业务时收买或抛售的筹码。

40.  进口替代战略:它强调以本身的制成品替代进口的制成品,即通常所说的国产化。进口替代的主要对象是在国内有较大市场的产品,国家通过家里贸易壁垒,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内厂商进行保护。

41.  出口替代战略:强调出口的扩大能刺激并主导国内经济的发展,主张国家要改变为了进口替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推行鼓励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关税和汇率政策。

42.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最高层侧的经济政策手段可以划分为:财政手段、金融手段、行政管理手段、经济法制手段和制度约束。

43.  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财政收入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2)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44.  财政收入政策:即通过增税和减税及税种的选择调节投资和消费需求,实现收入和资金的再分配。

45.  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财政支出是一级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对财政资金进行的再分配,属于财政资金分配的第二阶段。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只有按照行政及社会事业计划、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统筹安排运用,才能为国家完成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上的保证。

46.  财政支出政策:即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减及财政赤字的增减影响总需求。

47.  补贴政策:即在结构失衡或出现供给“瓶颈”时,提供各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以保护特定的产业及地区经济。

48.  金融手段: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投资等经济活动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手段。

49.  政府调控:是指调控主体运用调控手段,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作用于调控对象,以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

50.  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干预经济活动的政策手段。

51.  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规范经济活动、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

【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部分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佛教中部分名词解释09-22

古生物名词解释部分问答09-23

传播学部分名词解释09-23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03-02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部分09-23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09-23

医学影像学部分重要名词解释09-23

组织工作部分名词解释09-23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20条汇总09-23

高压电气设备试验部分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