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中医的名词解释

中医的名词解释

时间:2023-05-26 14:17:52 耿烽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中医的名词解释

  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的名词解释

  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

  脏腑: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外感病因: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

  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痰饮: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

  瘀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

  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原理。

  基本病机: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

  正气:是指人体正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抗邪防病,自我康复。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界环境和体内产生的各种致病或损伤正气的因素。

  实证:邪气盛而正气未衰,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

  虚证: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以正气不足主要矛盾的病理状态。

  阴阳失调: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消长失去相对

  平衡,形成阴阳盛衰、互损、格拒、转化、亡失的病理变化。

  四诊: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

  正治:指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反治: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中药的性能:中药药性是用来认识和概括中药作用性质的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简称。主要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四气:指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是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病理变化以及阴阳盛衰的作用性质,是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用以反映药物补泻散敛等作用性质,是中药性能的一部分。

  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

  升降浮沉: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

  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

  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范围内出现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适反应,对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容易消除。

  不良反应:药物对人体产生的毒性或副作用。

  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生长环境适宜,品种优良,栽培(养殖)、加工合理,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大,且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药材。

  中药炮制:源于天然的中药材,在应用和制成剂型以前,根据临床用药目的,药材自身特点以及贮存、配方和制剂的要求所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方法。

  中药配伍: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的需要,以安全有效用药为目的,按照一定法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中药的配伍。

  配伍禁忌:药物与药物配合后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凡是药物合用后会使治疗效果降低或消除,或使原有毒性增强,或产生新的毒副反应,原则上不能合用,属配伍禁忌。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辨证立法为依据,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选择相宜的药物,酌定用量、用法,按照配伍原则,组合在一起的处方。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也叫发表药。

  清热药:以清泻里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药性寒凉,味苦,具有沉降的作用趋向。

  清热泻火药定义——以清泄气分或脏腑热邪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消除温热病气分证或脏腑实热证的药物。

  清热燥湿药:以清除湿热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湿热病症的药物

  清热解毒药: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热毒病症的药物。热毒证多见于外科疮疡、温热病以及其他火热炽盛者。

  清热凉血药:以清热凉血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改善或消除营血分热证的药物,简称凉血药。

  清虚热药:以清虚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改善或消除虚热证的药物,也叫退虚热药。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性味无共性,主归大肠经,具有沉降的作用倾向。

  攻下药:以泻下通便,攻下积滞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便秘证以及

  胃肠里实积滞诸证的药物。

  润下药:以润肠(缓泻)通便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肠燥便秘证的药物。

  峻下逐水药:泻下作用竣猛,以攻逐水饮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水饮内停实证的药物,简称峻下药。

  祛风湿药:凡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症的药物。祛风湿,是指祛除留滞于经络、肌肉、骨节的风湿邪气,以消除痹症疼痛的治疗作用。

  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又叫祛寒药。

  补虚药:凡以补虚扶弱、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虚衰的病理偏向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虚证的药物。

  补气药:以补气、纠正人体脏气虚衰的病理偏向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改善或消除气虚证的药物。

  活血化瘀药:凡以活血化瘀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活血化瘀指药物能促进血行,改善和消除瘀血病症的治疗作用。药力缓和的又称为和血或和营;活血作用强的,可称为破血、破瘀或逐瘀。

  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出血证的药物。

  理气药:凡以疏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也叫行气药;行气作用强的又称破气药。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这种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辩证施护: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

  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称之为异病同护。

  证:又称证候,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展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基本性质标志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识别标准。

  1、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

  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的。

  乘侮:五行中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

  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变化。

  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显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脏藏于内,象显于外,故称藏象。

  藏象学说:指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探求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腑脏:是内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组成。

  神:(广义)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2、五脏的主要功能: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依赖心的推动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循环无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靠心气。 心主神:即心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主宰的作用。

  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肺主呼吸之气,指肺通过呼吸,进行着体内外气体交换,呼浊吸清,以保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通调水道:指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脉都汇聚于胸,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下输布到全身。

  肺主治节:治理调节,指肺通过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

  脾主升清:脾气的运化特点,以上升为主,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脾主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

  胃主降浊:指胃气通降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小肠、大肠的功能。

  天癸: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维持妇女月经和胎孕所必须的物质,来源于男女之肾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充盈。

  气: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津液: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分泌物。

  经络:是人体运行、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奇经八脉:“奇经”是十二经脉之外的特殊通路,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相配,“别道奇行”;“八脉”为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故称“奇经八脉”。

  一源三歧:八脉之中,督脉、任脉、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不同情绪的反应

  淤血:凡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组织之中,或体内存留的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

  三焦:上、中、下三焦的合称,既是体腔的划分概念,也是作为六腑之一的功能概念。

  亡阴:阴液在短时间内大量亡失,脏腑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

  诊法:是指中医收集临床资料,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简称四诊。四诊合参,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参合。

  ①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神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与质的变化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有: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颈五官、望皮肤、望舌、望分泌物及排泄物、望小儿指纹等。

  ②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呃逆、喛气等各种声响;嗅气味是指嗅病人口气、体气及排泄物的气味。

  ③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病情、病史的一种诊察方法。

  ④切诊:是指医生运用指端的触觉,在病人机体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部分。

  望神的重点是神情、眼神、气色等。其中眼神最为重要。按神的盛衰和病情的轻重一般可分为有神、少神、无神、假神。

  色分青赤黄白黑五种,简称为五色。根据病人面部五色变化进行诊察疾病的方法,成为五色诊或五色主病。

  主色:只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

  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情绪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

  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佳。

  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

  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虚证、湿证;赤色主热证;青色主痛证、寒证、瘀血、惊风;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瘀血证、剧痛、寒证。

  丹毒: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者称之。 黄疸:皮肤、面目俱黄者,多为黄疸。

  斑:点大成片,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谓斑。

  疹:点小如粟,高出皮肤,摸之碍手者为疹。

  望舌时,医生应循舌尖、舌中、舌根,两旁顺序察看,先看舌苔,后看舌质。

  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质的颜色、形质和动态。望舌色、舌质、舌态 正常人:淡红舌、薄白苔,干湿适中。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舌主热证;绛舌主病有外感和内伤之分;紫舌可分青紫、绛紫、淡紫,分别主瘀血、热证、寒证。

  小儿食指脉络分为风、气、命三关。指纹观察有以下内容: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观测轻重。

  寒热有如下表现形式:①恶寒发热②但寒不热③但热不寒④寒热往来

  自汗: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常见于气虚、阳虚证。 盗汗:入睡后出汗,醒后则汗止,多见于阳虚内热者或气阴两虚者。

  失眠: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甚至彻夜不能眠者,称之失眠。又称不寐,常伴有多梦。失眠有虚实之分。

  但热不寒:①壮热:高热不退,多因里热炽盛 ②微热:轻微发热,多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后期 ③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分型(日晡潮热—多位阳明腑实证;午后潮热—入夜加重,兼见五心烦热或骨蒸劳极者,多为阳虚;午后热甚—身热不扬者,可见于湿温病;身热夜甚—温热病热入营血。)

  中医减肥方法

  一、中医减肥并不等同于中药减肥

  很多MM对中医减肥普遍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中医减肥就是中药减肥。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虽然这两个概念只是一个字之差,但是其中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减肥方式。而且中药减肥并不能等同于中医减肥,中药减肥仅仅是中医减肥其中的一个小分支。所以,如果想要采用中医减肥的方式来帮助瘦身,首先要了解清楚这个概念。否则很多MM都会误认为靠吃中药也可以快速减肥塑身。但是中医之所以有着明显的减肥成果,主要是可以通过中医的多种疗法共同作用,这样才会有这良好的瘦身效果。

  二、中医减肥的类别

  当MM们清楚了解中医减肥的范畴之后,接着就要了解一下中医减肥究竟有什么形式。这样才会让MM能够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兴趣来实施不同的中医减肥疗法。很多人对传统中医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电视上经常出现的针灸减肥上面。但实际上,中医减肥除了司空见惯的针灸减肥之外,也还有另外一种形式,那就是经络减肥。这种中医的瘦身方式对于很多MM来说可能是非常陌生,但是在MM开始减肥的时候,经络这种方式也同样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中医减肥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形式,一类是针灸减肥,另一类则是经络减肥了。所以MM在开始进行中医减肥之前,就要咨询专业的医师,看看到底究竟是适合哪种中医减肥方法,然后再根据医师的建议来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减肥方式,这样就可以快速地甩掉脂肪了。

  针灸这种中医减肥形式是我们日常中经常出现而且看到的一种形式,而且也深受到众多MM的好评。很多MM在针灸之后反映,这种传统的中医针灸不但可以让自己纾解疲劳,而且在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快速地看到减肥的最终成效。那针灸究竟是这样消脂排毒的呢?其实你不要小看针灸减肥仅仅是用几根细小的针,其实正是这几根小针往往会改变着一个人的体质。通过这种针灸的方法,可以让身体的血液循环加速,让身体的代谢速度加快。这样就可以起到良好的减肥效果。

  与针灸减肥不同,经络减肥这种方式对于医师的要求比较严格。因为每位医师在给MM进行减肥的时候,首先要清楚地掌握好人体的各个穴位,并且充分地了解不同的穴位有什么不同的功效,这样才可以真正达到减肥瘦身的效果。而除了专业的医师可以帮助实施经络减肥之外,我们平常经常使用的按摩减肥也同样是根据经络减肥的原理而繁衍出来的。因此,通过一定穴位的刺激,可以加快人体的代谢功能,这种减肥方法的副作用是较少的,MM们都可以亲身去试验一下。

  三、脾是中医减肥的根基

  中医普遍认为,脾功能是全身最重要的一个部位,而很多疾病的发生通常是与脾的功能虚弱脱离不了关系。其中,身体的肥胖也正是因为身体内部的脾功能异常,让脂肪无法消化分解而造成的。因此要想让自己减肥成功,在中医减肥的基础上来看,最重要的是首先让自己的脾恢复到健康的状态,这样健康的脾就会不断地消化和吸收体内多余的脂肪和水分,从而养成易瘦体质。

  如果脾虚的话,可以通过食疗和药物来帮助健胃益脾,这样会让脾的功能快速地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但是在选用益脾的药物的时候,在中医看来最佳的药品应该非淮山莫属了,而除了淮山之外,党参、黄连等中医药材对于益脾也有一定的成效。而对于食疗,重点不是大量地进补,而是通过一些益脾的食材来让辅助摄取入体内,例如陈皮、枳壳等就是很多的健脾食品。

  四、要辨证地实施中医减肥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分为望闻问切这四个步骤,如果这四个步骤能够起着辩证的相互启发作用,对于治疗疾病就会有明显的功效。而事实上,中医减肥中望闻问切也是四个必不可少的减肥步骤。只有在这四个基本步骤的支撑下,才会更加快速且容易打造一个健康的易瘦体质。

  在辩证地实施中医减肥的时候,首先是要通过望闻问切这四个步骤来辩证地认识肥胖产生的原因,每个人的体质和生活背景不同,因此对于肥胖的成因也不尽相同,通过这四个基本步骤,就可以基本地了解到肥胖的原因,并且可以采用辩证的方法来采用针对性强的中医减肥方法来达到明显的减肥效果。因此各位MM在使用中医减肥的时候就要注意,千万不能盲目地采取同一的方法来进行减肥喔!

  五、中医减肥要根据不同的体质来实施不同的减肥疗法

  在上面已经知道,要辩证地实施中医减肥的方法,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很多MM都会问,到底怎样才能做到辩证地实施中医减肥的方法呢?不要急,其实,要想辩证的进行中医减肥,主要是在中医减肥中是要根据不同的体质来实行不同的减肥方法,这样就可以做到针对性强,并且会让瘦身快速见效,达到良好的减肥目的。

  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尽相同,如果要想做到有针对性地实施减肥方法,首先就是要了解造成肥胖的基本原因。事实上,一般情况下肥胖的原因主要由四大方面造成的。第一大类就是遗传性肥胖,第二类肥胖体质就是过量饮食造成的,第三类则是因为身体的消化功能虚弱而导致的,最后一个类型则是由于脾虚而导致这种肥胖体质的产生。

  对于这四种不同体质的肥胖,采用的中医减肥方式也是不同的。首先是对于遗传性肥胖这种体质的人来说,这种体质因为是由于天生的,因而在减肥的时候就要注意要比其他体质的人要多花费力气和毅力才能减肥成功。遗传性肥胖体质要想快速减肥,就要让中医减肥的针灸减肥来调和身体的内部平衡,并还要用按摩法来促进新陈代谢。除此之外,自己也要通过适当的运动来积极瘦身。而对于过量饮食造成的肥胖体质,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主要可以通过针灸减肥法来帮助控制食欲,这样就可以减少食物的摄入。

  医养胃营养食谱

  参芪猴头炖鸡

  用料:猴头菌100克,母鸡1只(约750克),黄芪、党参、大枣各10克,姜片、葱结、绍酒、清汤、淀粉各适量。

  制法:将猴头菌洗净去蒂,发胀后将菌内残水挤压干净,以除苦味,再切成2毫米厚片待用。把母鸡去头脚,剁方块,放入炖盅内,加入姜片、葱结、绍酒、清汤,上放猴头菌片和浸软洗净的黄芪、党参、大枣,用文火慢慢炖,直至肉熟烂为止,调味即成。

  功用:补气健脾养胃。

  食物功效:猴头菌又名猴头菇,有助消化及利五脏的功能。适用于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窦炎、胃痛、胃胀及神经衰弱。母鸡益气养血,健脾胃,疗虚损,善补五脏。黄芪能补气固表,敛疮生肌,促进造血,抗溃疡、抗炎等。党参补中益气,益血生津。大枣能健胃补血,滋养强壮。

  砂仁黄芪猪肚

  用料:砂仁6克,黄芪20克,猪肚1个。

  制法:猪肚洗净,将砂仁、黄芪装入猪肚内,加水炖熟,调味食用。

  功用:益气健脾,消食开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胃脘疼痛。可用于胃下垂及慢性胃炎病人。

  食物功效:砂仁能行气和胃,醒脾,用于胃呆食滞。临床服用砂仁适量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和增强胃肠蠕动的作用。猪肚能健脾胃、补虚损。

  黄芪内金粥

  用料:生黄芪12克,生薏米、赤小豆各10克,鸡内金粉7克,金橘饼1个,糯米80克。

  功用:消食和胃。用于脾虚湿滞食停所致的脘腹胀闷、食欲不振、体困便溏等。

  食物功效:黄芪能补气固表,敛疮生肌。薏米健脾渗湿,除痹止泻。赤小豆能利湿退黄,清热解毒。鸡内金消食健脾,能使胃液分泌量及酸度增加,胃的运动机能增加,排空加速。糯米能补中益气。

  淮山蜂蜜煎

  用料:淮山30克,鸡内金9克,蜂蜜15克。

  制法:淮山、鸡内金水煎取汁,调入蜂蜜,搅匀。日1剂,分两次温服。

  功用:健脾消食。用于脾胃虚弱,运化不健之食积不化、食欲不振等。

  食物功效:淮山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用于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症。淮山所含消化酶,能促进蛋白质和淀粉的分解,故有增进食欲的作用。蜂蜜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对创面有收敛、营养和促进愈合作用。

  补肾的中医小偏方

  补肾壮骨方:用于因肾阳虚损引起的腰膝酸软,下肢无力,头晕目眩,手足不温等症状。

  做法:猪或羊腔骨500克,文火炖熟,虫草20克去灰渣,清水漂洗干净后,加入桂圆50克,文火共炖,酌加调料即可。

  健脑补肾方:因肾精亏虚引起的脑髓不充、失眠健忘、头晕耳鸣等症状。

  做法:核桃仁300克、枸杞子200克、女贞子200克、炒莲子200克、炒大枣50克,装瓶或罐内,加入低度白酒,酒应超过中药约3厘米,每天搅动一次,半月后酌加蜂蜜,每天适量饮用。

  补肾壮腰方:用于因肾虚肾寒或先天禀赋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下肢无力、遗精早泄、头晕健忘等症状。

  做法:羊肉500克煲汤至肉烂,加入山药500克切成块,枸杞子100克,文火炖半小时,酌加调料即可。

  补肾强身方:适于脾肾虚弱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纳谷不香或放化疗引起的面色晦暗、乏力倦怠等。 腰痛并非皆肾虚!

  做法:猪或羊肾一对,剖开去筋膜,冷水泡半天。黑木耳100克,凉水泡开,花菜200克掰小块,洗净开水焯过。猪或羊肾切丁,与黑木耳爆炒,酌加姜、蒜末及盐,炒至八分熟时加入花菜,翻炒至熟即可。

  滋补肝肾方:用于因肝肾阴虚而引起的眩晕、眼花、关节屈伸不利、烦热、盗汗等症状。

  做法:枸杞子30克,冬虫夏草10克,百合50克,洗净后加水炖开,文火慢煮约20分钟左右,加入猪肝或羊肝50克及调料适量,再煮约30分钟即可,分次吃肝喝汤。

  补肾壮阳方:用于肾气虚损,肾阳不足引起的阳萎早泄、遗精尿频、腰痛、下肢无力等症。

  做法:枸杞子250克,蛤蚧一对去头足,肉苁蓉200克,大枣50克,装广口瓶,兑入低度白酒,酒需高于中药约3厘米,每天搅动一次,封存半月后饮用。

【中医的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03-21

中医诊断名词解释03-21

中医名词解释大全02-28

中医妇科名词解释03-21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03-21

中医学名词解释整理03-21

药理学名词解释中医学院03-21

锂电名词解释03-21

结构的名词解释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