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时间:2022-09-23 00:36:01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 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 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 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1、 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12、 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 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16、快肌(白肌):有氧能力低、无氧能力高、毛细血管密度低、收缩时间快、收缩力量大、运动模式速度类、非耐力运动员、疲劳快。

17、慢肌(红肌):有氧能力高、无氧能力低、毛细血管密度高、收缩时间慢、收缩力量小、运动模式耐力类、耐力运动员、疲劳慢。

18、 血液是一种粘滞的液体,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含纤维球蛋白)组成。血清不含纤维球蛋

18、血红蛋白的功能Hb: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结合蛋白,由一分子的珠蛋白和四分子亚铁血红素组成,红细胞携带氧和二氧化碳是靠红细胞内的Hb来完成,与亚铁结合 生成氧合血红蛋白,该现象称氧合作用,反之就是氧离作用。

19、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包括血浆和组织液。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0、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平均值为7.4,最大能力范围6.9-7.8。

21、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碱储备的单位是以每100毫升血浆中H2CO3能解离出CO2的毫升数来见解表示的,正常约50-70﹪。

22、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自动产生收缩和兴奋的特性)、传导性(传导兴奋的能力)、兴奋性(对刺激产生反映的能力)和收缩性。前三都是以肌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故称电生理特性;心肌的收缩性是指心肌能够在肌膜动作电位触发下产生收缩反应的特性是心肌的一种机械特性。

23、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24、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心输出量的大小决定于心率和每搏输出量,而每搏输出量又取决于心肌收缩力和静脉回流量。A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因此心率加快和每搏输出量增多都能使心输出量增加;B心肌收缩力,如果心率不变,每搏输出量增加,则每分输出量也增加,因此,心肌收缩力是决定没搏输出量的主要原因之一;C静脉回流量,心脏输出的血量来自静脉回流,静脉回流量的增加是心输出量持续增加前提;D神经调节;E体液调节。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5、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26、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的最高值称收缩压;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舒张压。

27、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

28、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正比);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血流增加);肌肉变化时动脉血压的变化。

29、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窦性心动徐缓;运动性心脏增大;心血管机能改善。

30、 外呼吸:在肺部实现的外界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外界环境 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和肺换气(肺与肺毛细血管中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1、 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实现的气体交换(又叫组织换气)。

32、 胸内压指的是胸膜腔内的压力;胸膜腔为负压的主要作用有:①能够牵拉肺呈扩张状态,有利于肺泡进

行气体交换;②能够对位于胸膜腔内的心脏(心包膜也是胸膜的延续)和大静脉的机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33、 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34、 肺通气机能的指标:肺活量、连续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

35、气体交换的动力:分压差,

36、影响换气的因素:分压差的大小、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呼吸膜、通气/血液比值、局部器官血流量。

37、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是:血液中P CO2升高、pH值降低、体温升高以及红细胞中糖酵解产物2,3-二磷酸甘油酸的增多,都使Hb对氧气的亲和力下降,气离曲线右移,从而使血液释放出更多的氧气;反之,血液中P二氧化碳下降、pH值升高、体温降低和2,3-二磷酸甘油酸的减少,使Hb对氧气的亲和力提高,氧离曲线左移,从而使血液结合更多的氧气。

38、 胃所吸收的食物也很少,只吸收洒精和少量水分,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回肠能够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结肠可吸收其肠腔内80%的水和90%的钠离子及录离子。

39、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条件下。其能量代谢是维持最好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好低限度的能量。

-

40、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范围(0.71,1]。

41、皮肤的散热方式:机体深部产生的热量经血液循环运送到体表,皮肤通过A、辐射、B、传导、C、对流和

D、蒸发散热的方式,将体内热量散发。

42、有效过滤压:动力(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阻力(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43、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肾脏调节体内酸碱平衡是通过肾小管机能实现的。概括地说是通过“排氢保钠”,使血浆和尿pH值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主要过程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氢离子与小管液中的钠离子进行交换。其表现形式为:肾小球滤液中碳酸氢钠的重吸收;尿的酸化;铵盐的形成。

44、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A、促进生长,影响代谢[促进蛋白质的合成,B、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加强糖的利用C、加速脂肪的分解利用]。

45、甲状腺的生理作用:A、促进脂肪和糖的分解B、影响脑和长骨的生长C、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使心搏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增大,外周血管扩张。

46、胰岛素的生理作用:A、对糖的代谢,一方面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并使葡萄糖合成糖原和转变为脂肪,另一方面抑制糖原分解和糖的异生,使血糖降低B、对脂肪的代谢,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C、对蛋白质的代谢,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利于生长。

47、单眼不动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48、肌梭感受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腱梭感受张力

49、本体感觉:感受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伸展的程度,这种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感觉称为本体感觉。

50、状态反射: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51、 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群间的协调性。

52、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并有其建立、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只是每一阶段的长短随动作的复杂程度而不同。可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或三个过程: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动作自动化。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53、 反馈:是效应器在反应过程中产生信息又传回控制部分,并影响控制部分的功能。[固有反馈、非固有反馈]。

54、 需氧量:是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正常成人安静时需氧量约为250ml/min)。

55、摄氧量:是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56、氧亏:运动过程中,机体慑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57、运动过后过量氧耗的作用:不仅用于运动中所欠下的氧,而且环要用于使处于较高代谢水平的机体逐渐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量。过量耗氧其主要原因:体温升高、儿茶酚胺的影响、磷酸肌酸的再合成、钙离子的作用、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58、(多)有氧工作能力的标准:最大摄氧量、LT、乳酸阈。(氧利用率)

59、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持续训练法、乳酸阈强度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高原训练法,

60、 无氧工作能力: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由ATP-CP分解供能(非乳酸能—无氧功率的物质基础)和糖无氧酵解供能(乳酸能—速度耐力的物质基础)。

61、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A肌纤维的横断面积、B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C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D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E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F年龄与性别、G体重。

62、力量训练原则:大负荷原则、渐增负荷原则、专门性原则、负荷顺序原则、有效运动负荷原则、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63、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

64、 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运动能力,也称为抗疲劳能力。

65、极点: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性神经系统与躯体神经系统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的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

66、 “第二次呼吸”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开始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67、 运动负荷的本质:刺激—反应,

68、运动训练的本质(填):实质上就是人为地、有目的地和按计划地给机体施加系统化的适宜运动负荷刺激,使之产生人们所预期的适应性变化。

69(填) 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包括A运动目的、B运动类型、C运动强度、D运动时间、E运动的时间带、F运动频度和G注意事项等。。

70 运动负荷:是指加载于机体上的各种外部物理“功”的总称,也称为运动量。

71、影响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的因素:血液中P CO2升高、pH值降低、体温升高以及红细胞中糖酵解产物2,3-二磷酸甘油酸的增多,都使Hb对氧气的亲和力下降,反之,血液中P二氧化碳下降、pH值升高、体温降低和2,3-二磷酸甘油酸的减少,使Hb对氧气的亲和力提高。

72、有氧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包括最大摄氧量,乳酸阈、两方面。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机体的最大摄氧水平及利用率。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A主要有持续训练法、(低强度、长时间球不间歇的训练、用于提高心肺功能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B乳酸阈强度训练法、(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以此强度进行耐力训练,能显著提高有氧工作能力、)C间歇训练法、(其特点是完成的总工作量巨大、对心肺机能影响大,工作量大可以改善呼吸、循环、物质代谢的功能,在间歇期内,运动器官能得到休息,而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可以改善心脏工作能力以及提高最大摄氧能力)D高原训练法,(通过提高训练难度,经受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两重负荷,可以大大调动身体机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及总血量增加,使呼吸和循环能力增强,从而使有氧耐力得到提高。

73、无氧工作能力: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由ATP-CP分解供能(非乳酸能—无氧功率的物质基础)和糖无氧酵解供能(乳酸能—速度耐力的物质基础),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一是能量物质的储备:包括ATP和CP的含量,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他是无氧酵解能力的物质基础。二是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三是最大氧亏积累。。提高 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A、发展ATP-CP供能力能的训练,主要采用捂无氧低乳酸的训练,其原则是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S、每次间歇不短于30S,组间练习不能段于3-4分钟,所以,一般采用短时间、高强度的重复训练。B、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训练:最大乳酸训练,机体生成乳酸的最大能力和机体对他的耐受能力直接与运动成绩相关,为使运动中能产生高浓度的乳酸,练习的强度和密度要大,间歇时间要短,最大限度的动用糖酵解系统供能的能力。其次是乳酸耐受能力训练,一般可以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的乳酸脱氢酶活性而获得,因此,在训练中要求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在12mmol/L为宜。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2017-04-09 09:54 | #2楼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 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新陈代 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异 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能量供应机体生命 活动需要的过程。

兴 奋:生理学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之为兴奋。 抑制 活动: 可兴奋组织由活体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强变弱的活动。

应 激 性: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 所发生的反应。

适 应 性:生物体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神经体液调节:

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

前馈控制系统:是受控部分的输出变量不发出反馈信息,监测装置检测到干扰信息后发出前馈信息,直接作用于 控制部分,调整控制信息以对抗干扰信息对受控部分的作用,从而使输出变量保持稳定。

第二章 肌肉

三 联 管:由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的结构单位称三联体,它是把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耦联 起来的关键部位。亦称三联体。

静 息电位:安静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内-外+)。

动作电 位: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以传播的电位变化。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纤维间的一种化学突触结构。

离子学说:(1) 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浓度不同(2) 细胞膜选择通透性(3) K+在浓度差推动下外流的结果 →内 -外+.

滑行学说:骨骼肌收缩的原理。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横桥的带动下,向暗带中央(M线)滑行的结 果。最后肌节缩短。

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总结称为兴 奋—收缩耦联。

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负荷)肌肉缩短。

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相反,肌肉在产生时被拉长,这是由于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肌肉虽积极地收 缩但仍被拉长。

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以恒定的速度(等动)进行最大收缩。

相对肌力 :

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 称为运动单位。

运 动 单 位 动员: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肌纤维选择性肌大:当进行耐力训练时,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当进行速度、爆发力训练时,快肌纤维选择性肥

1

第三章 血液

血 液:血液是一种粘滞液体,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血液的粘滞性:血液在血管内运行时,液体内部各种物质豁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阻力的性质。

渗 透 压:一切溶液中溶质分子运动所造成的压力,是一切溶液所固有的特性。 血液缓冲对:血液中存在 的具有抗酸和碱作用物质。

硷 贮 备 :每100ml血液中所含碳酸氢钠的含量。

硷 贮备量: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同城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硷贮备量 血 容 量:人体循环血量的总量,包括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量。

第四章 循环

自动节律性:指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窦 性 心率:窦房结节律性兴奋所形成心脏节律。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和浦肯野氏纤维。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兴奋后如果再有第二个刺激,无论刺激多强,肌膜都不会进一步发生任何程度的去极 化,获虽可发生局部去极化但不能引起扩布的动作电位。

心 电 图:将测量电极置于体表一定部位,即可以导出心脏兴奋过程中所发生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经一定 处理后并记录到特殊的记录纸上便成为心电图。

期前收缩: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达到前,心室受外来刺激,会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 该收缩成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后出现一段较长舒张期。

心脏的“全或无”形收缩:由于心脏存在心室肌与心房肌的同步缩,心脏要么不收缩,如果一不收缩,其收缩就 达到一定强度,称为全或无式的收缩。

心 动 周 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的时间总和

最 大 心 率:每个人的心率增加都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叫最大心率。

心 输 出 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射 血 分 数:每博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比的百分数。

心 指 数: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心输出量。

心率 贮 备:心率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最大心率-安静心率)

心 力 贮备:心输出量能够随机体代谢的增强而增强的能力。

血 压:血管内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外 周 阻力: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受血管口径、血液粘度和血流速度的影响。

动 脉 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 博动,称为动脉脉搏。

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运动时血量的重新分配:运动时体内的血液分配量发生改变。

窦 性 心 动 徐 缓: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某些优秀运动员心率可低至40-60次/ 分。

第五章 呼吸

肺 活 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后,存留于肺中的气量。

时间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出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气体的张力:当气体与液体表面接触时,由于气体分子运动而溶解于液体内,液体中气体分子也能从液体中逸出,

2

这种溶于液体内的气体分子逸出的力成为气体的张力。

氧 热 价: 各种营养物质在细胞内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

Hb的氧饱和度:

氧 离 曲 线: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氧 利 用 率: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氧气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

氧 脉 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

肺牵反 射: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吸气兴奋反射。

外周化学感受器:是位于颈内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血管壁外的主动脉体。

第六章 代谢

物 质 代 谢: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的过程。

能 量 代 谢: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化 学 性消化:通过各种酶将食物中的大分子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 收:食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糖酵 解 供能:糖酵解供能系统是指糖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酵解产生乳酸的过程。

有氧氧化供能:有氧氧化系统是糖、脂肪、蛋白质在氧气供应充足条件下进行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 事释放能量合成ATP的供能过程。

基 础 状 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收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 氧 热 价 :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L氧气所产生的热量称该物质的氧热价。

呼 吸 商:一定时间没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

代 谢 当 量 :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 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

磷 酸 盐 系 统 : 又称ATP-CP系统,主要由结构中带有磷酸基团的ATP、CP构成。由于在供能代谢中均发生磷 酸基团的转移,故称之为磷酸盐系统

酵 解 能 系 统 : 运动中骨骼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酵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供肌肉利用的能源系统 氧化能系统:运动中骨骼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酵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供肌肉利用的能源系统

第七章 肾脏

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运动 性 血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

第八章 内分泌

激 素: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 性物质。

应激轴 :鉴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这条内分泌轴的动员与机体抵抗内外刺激的应答性反应有关,与身体运动 最为紧密的内分泌功能轴

兴奋剂:指国际体育组织规定的禁用药物和方法的统称。

第九章 神经

感 受 器: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特异性传入系统:各感受器传入的神经冲动都要经脊髓或脑干,上行至丘脑换神经元,并按排列顺序投射到大脑皮 质特定区域,引起特异的感觉,故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

非特异传入系统:特异投射传入系统的神经纤维经脑干时,发出侧枝与脑干的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通过多次更换神经元之后,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再交换神经元,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

3

质的广泛区域,此投射途径称为非特异性传入系统。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大脑区域在功能上具有不同的作用称为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皮层体表感觉区的感觉柱:皮层体表感觉区神经细胞的纵向柱状排列构成大脑皮质的基本功能单位。

三原色学说:该学说认为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红、绿、蓝三种光敏感的视色素。当 某一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可以一定的比例使三种视锥细胞分别产生不同成都的兴奋,这样 的信息传至中枢,就产生某一种颜色的感觉。

视 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立 体 视 觉:双眼视物时,主观上可以产生被视物的厚度以及空间的深度或距离等感觉,称为立体视觉。 听 阈: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

肌 梭:腱反射和肌紧张的感受器是肌梭。

前庭功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腱 梭:分布在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纤维串联,是一种张力感受器。

本体感觉:指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 运动方向的感觉。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递质导致后膜去极化效应,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地址导致突触后膜产生超级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运 动 神 经元池:一块肌肉往往受许多运动神经元的支配,支配某一肌肉的一群运动神经元,称为运动神经元池。 牵 性 反 射: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肌 紧 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姿 势 反 射: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躯体在空间的姿势, 这种反射称为姿势反射。

状 态 反 射:头部在空间的位置发生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都可发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 紧张性。

锥体系:锥体系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和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 锥体外系:是指除锥体系以外的一切调节躯体运动的下行传导系。主要作用是调节肌紧张,配合锥体系协调随意 运动,维持机体姿势平衡。

超限抑制:由于过强或过长的刺激超过了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工作承受能力、为防止皮质细胞受损害而产生的保 护性抑制,称为超限抑制。

分化抑制:对强化的刺激产生反应,而对未被强化的近似刺激产生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延缓抑制:反射中枢产生了一定时间的抑制过程后才发生的反应,称为延缓抑制。

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刺激发生反应的皮质系统。:

第十章 运动技能

运动条件反射 :大脑皮质动觉细胞可与皮质所有其他中枢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

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运动动力定型 :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在神经元的基础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 中枢内有序地、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了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

动作自动化: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发展,暂时联系到非常巩固的程度以后,动作即可出现自动化现象。

第十一章 有氧无氧

4

摄 氧 量: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氧 亏:运动中体内氧的亏欠,运动后偿还。

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所需的全部氧量。

有氧工作能力:指机体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工作的能力。

最大摄氧量: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 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重乳酸的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无氧工作能力: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

最大氧亏积累:指人体从事极限运动时,完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

无 氧 功 率: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第十二章 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人体为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存的身体能力要素。

肌肉爆发力:指肌肉在最短时间收缩时能产生的最大张力。

肌肉耐力:指肌肉长时间收缩的能力。

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耐力素质: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共轴运动能力,也称抗疲劳能力。

第十三章 机能变化

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我们将这种特有的 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程和预防运 动创伤而有目的的身体练习。

进入工作状态: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进入工作状态。

极 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运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 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 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 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 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假稳定工作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 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的有氧功能能力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无 氧功能系统大量参与供能,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故称 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工作状态。

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恢 复:由较差较坏变成原来正常健康的原状.

恢复过程: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的变化过程。 恢复能力:回到原状态的能力

第十四章 训练原则

运 动 潜能:每个人的运动能力都有一个可达到的最高高度,即运动潜能。

超负荷原则:亦称过负荷原则,所谓超负荷是指当运动员对某一负荷刺激基本适应后,必须适时、适量地增大负 荷使之超过原有负荷,运动能力才能继续增长。这个超过原有负荷的负荷即为超负荷。

5

第十五章 特殊环境

高原服习:高原的低氧环境给人,尤其是呼吸循环机能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 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

热服习:在高温与热辐射的长期反复作用下,人体在一定范围内逐渐产生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适应,称为热服习。 冷服习:经常暴露在冷环境中,会加速机体对冷环境的适应。对冷适应的基本特征是寒颤产热减弱和外周血管收 缩反应减弱。

第十七章 少儿

生长:是指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内细胞增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整体上表现为组织、器官及身体形态 和重量的变化,以及身体化学组成成分改变的过程。

发育:指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断分化和完善,心理、智力持续发展和运动技能不断获得和提高 的过程。

青春发育期:是由儿童少年时期过渡到成人的一个迅速发育的阶段,以生长突增为青春发育期开始的标志,以性 成熟为结束。

第 一 性 征:出生时由于性的染色体不同,决定性腺不同,因而有男女的性别,称为第一性特征。

青春期高血压:个别青少年在青春期会出现高血压症状,这种现象会因为内分泌腺机能逐步稳定,神经系统对心 血管活动调节逐步完善和血管进一步生长发育而消失。

增长敏感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项素质增长速度不同,把身体素质增长速度快的年龄阶段叫做增长敏感期。

第十八章 综合

生物年龄:是以日历年龄为参照,以每个人在生长、发育、成熟与衰老等生命活动的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 相对独立的生物学特征为依据而划分的年龄。就是指每个人当前展现出来的,代表一定日历年龄的特 征的群体平均水平的实际生物学发展阶段和程度。

运动处方:是针对各人的身体状况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

生物节律:生物体内的各个层次从微观到生物化学反应都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这种规律称为生物时间结构 或生物节律性,简称为生物节律。

运动生理负荷:

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 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的生理“功”

总生理负荷: 机体所能承受的总生理负荷等于静态生理负荷与运动生理负荷之和

运动负荷:是指加载与机体上的各种外部物理“功”的总称,也称为运动量。

运动潜能 :

特异性免疫: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因受病原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称为获得性免疫。因这种免疫一 般针对所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或疫苗所能预防的疾病,故又称为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抵抗能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即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经遗传获 得的,也称为天生免疫。因其并非针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故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运动性免疫抑制:是指大负荷运动后,由于过度负荷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的现象。

6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生理学呼吸名词解释03-21

生理学名词解释03-03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03-02

生理学考研名词解释资料03-21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03-21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要03-03

生理学内分泌名词解释02-28

动物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06-15

病理生理学英文名词解释精选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