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

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

时间:2023-03-23 14:44:41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

1.《南京条约》

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2.《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3.《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有割地、赔款、通商、设厂、免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地加深了,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4.《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等十一国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 共 1 页

赔款、设使馆、拆炮台、禁止反帝、设外务部等。该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三民-主义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同时三民-主义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4.武昌首义

1911年5月皇族内阁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激起湘、鄂、川、粤四省强烈反对。保路运动特别是四川全省人民的武装大暴-动,促成了革命时机的成熟。于是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在武昌联合发动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新军工程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接着革命军又光复了汉阳汉口,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武昌首义和各省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七章五十六条。它第一章第二条即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三章规定立法权归参议院,第五章规定增设国务、各部总长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实行责任内阁制;第六章规定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第二章第五至十五条规定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及所享有的各项民-主自由权利。评价见教材。

6.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开始于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主要阵地:《新青年》, 共 2 页

北大。早期: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为五四创造条件;五四后: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7. 五四运动

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游-行,随后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五四运动开始虽然遭到军阀政府的严厉镇-压,但全国各地各阶层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支持和参加,使运动取得了拒签和约和撤销三个卖国-贼职务的胜利。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五四运动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8.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20 -30日,中国国民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使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了国民党,使之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大会选举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9.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10.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

达到成熟。

11.《论持久战》

1938年5、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指出抗战最后胜利将属于中国,并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也对全国抗战产生积极影响。

12.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西南宛平的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中国人民进行的八年抗日战争也从此开始。

13. 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24日,日本侵略军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展开激战。日军一部突入东北角,被守军击退。31日,中国-军队将进入台儿庄之敌完全包围。4月3日,中国-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攻击。日军拚力争夺,占领了市街大部。中国-军队一次又一次反击,展开街垒战,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市街。双方陷于苦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濑谷支队。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取得了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巨大胜利。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14. 重庆谈判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整个事件过程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2017-04-09 08:06 | #2楼

1.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等十一国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赔款、设使馆、拆炮台、禁止反帝、设外务部等。该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有割地、赔款、通商、设厂、免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地加深了,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4.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颁布于1859年,是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主要内容有统一政令、发展工商、兴办学校和平等外教等四个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也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 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它没有联系实际、脱离群众、缺乏基础,因此得不到拥护,指导意义微弱,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5.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顽固派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促进军事、教育近代化起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

6.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因变法仅进行103天而已失败告终,因此也称作百日维新。主要内容有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新政内容包括: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和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8.同盟会

同盟会是中国同盟会的简称,孙中山等人1905年创建于日本东京。孙中山被推选为,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盟会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国的覆亡,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同时三民-主义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于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办,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其主要撰稿人。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到民族独立和现代民-主的重大历史嬗变,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北伐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由中华民-国的广州国民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军阀,使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战争。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进行北伐誓师,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北伐成功。北伐仅一年时间,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这次战争中途共-产-党被抛弃、被屠杀的教训,使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立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军队,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国民党政权的另一条革命道路。

12.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赢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和当时的民-主革命派国民党进行合作。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各革命阶级联盟。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局面。

13.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举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它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14.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是指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由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叶挺和贺龙等中共人士领导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承孙中山的武昌革命起义,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5.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一二九运动是 1935年12月9日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背景下,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活动。它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 ,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7.“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的政策。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实行三三制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可以容纳各个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但重点是反对教条主义,目的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提倡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启发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树立新的文风,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了一步。这次整风运动,为党的'七大'的召开准备了条件,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9.全国土地会议

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并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按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乡村农会、贫农团及其委员会为土改的合法执行机关。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全国土地会议以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改革制度运动的热潮。

20.台湾“二二八”起义

1947年2月28日,台国民党反动派指挥军警屠杀台北市民,及其全体台湾人民的义愤。台湾人民在这一天举行了武装起义。至3月8日止,起义人民控制了台湾的大部分地区。国民党一面组织“处理委员会”进行“调查了解”,以欺骗群众,一面急调军队进行血腥镇-压。起义最后失败,被杀害者达3万余人。部分起义领导人逃到香港,于同年11月发起组织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作为领导台湾人民继续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组织。

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即新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新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中,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了《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选举了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政协是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为反对国内外敌人,进一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奋斗,设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

22.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 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三座大山的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过渡时期总路线需要,并且也有

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

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对三大改造、基本建设、工农业发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中国的近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24.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意义是,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5.《论十大关系》

1976年12月26日,《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其背景是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一五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26.中共八大

中共八大于1956年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既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个重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又是党的建设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自我教育运动。这个讨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7年底,主要内容是坚持“两个凡是”还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争论。第二阶段是从1977年底到1978年11月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这是广泛开展讨论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大讨论还持续了一段时间。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阐明了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

2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深远影响的重要文件,在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对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与指导意义作了总结和评价。《决议》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29.中共十七大

中共十七大于2017年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大会的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大会的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中国古建史名词解释09-23

中国档案事业史名词解释09-23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09-23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09-23

中国思想史考试名词解释09-23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串讲名词解释09-23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重点04-24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下09-23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