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试论如何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

试论如何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

时间:2022-11-19 01:03:08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如何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等。法律意识属于历史范畴,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法律意识也属于法律文化范畴,它是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精神成果,包含着人类在认识法律现象方面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观念模式、情感、思想和期望,蕴涵着个人及群体的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评价。法律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学习和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

试论如何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紧迫性

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讲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他们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他们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然而纷繁芜杂的大干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他们对世界因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何去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遏制住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针对青少年的犯罪?

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学习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灌输基本法律规范,帮助青少年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的初步形成。

《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对有轻微违法的行为的人进行行政处理的行政性行为规范,《刑法》是对构成犯罪的人进行刑事处罚的刑事法律规范。两者的共同点是对违法犯罪的人追究责任,只不过《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所针对的行使处罚权的部门及程序、处罚对象、违法的轻重程度、处罚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通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青少年可以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不但要灌输理论知识,而且应从身边人、身边事上着手分析,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典型案例,让其自我教育,明辨是非,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学生如何应对处理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避免和减轻不必要的伤害,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达到一般预防和维护青少年权利的双重目的。

(二)通过对《宪法》的学习,促进青少年权利意识的形成。

权利文化是与人道主义文化、科技文化一起构成当今世界三大文化主流的文化之一。权利文化的核心是权利本位的理论。权利本位的思想有两大内涵。其一,它是解决公民和国家主体关系的理论。主仆型文化产生义务本位。在这种本位中,国家主宰一切,公民只有无条件服从的义务。权利本位则不然,它把公民对国家的关系颠倒过来,认为公民有权主宰国家,国家以保证公民-主人地位的获得为绝对义务。其二,它是解决权利与权力互动关系的理论。国家权力的行使以公民创设权利的实现条件为目的,权力的行使如果背离了公民权利得到保障的宗旨,权力便会得到改造。国家权力以公民权利为运行界限。而两者界限由法律明定之。权利本位思想的实质是个人权利的实定化和义务的相对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与国家具有三种关系,即义务领域里的服从,自由领域里的排斥,权利领域里的依靠和参与,于是就产生社会和-谐。

权利文化的形成有赖于公民的权利意识的勃发。所以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必须从小着手进行。而青少年公民的权利意识则必须通过对宪法的学习,树立宪法至高无上,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这一基本的观念。我们不仅要让青少年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我们更应让青少年懂得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众所周知的是宪法是安邦治国的总章程,但这一结论却主要是就国家管理的角度而言,因而与宪法的核心价值取向并不完全统一;事实上,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中就明确宣布,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列宁也曾指出: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故由此可知,宪法与公民权利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且,这也可以从宪法的发展历史和宪法的基本内容中的到证明。从历史上看,宪法或者宪法性文件最早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为了确认取得的权利,以巩固胜利成果而制定出来的。从宪法的基本内容来看,尽管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基本内容仍然可以分为两块,即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然而,这两块并非地位平行的两部分,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因此,青少年就可以理解到:宪法不仅是系统全面地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部门,而且其基本出发点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试论如何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 学习《民法》,促进平等和契约观念(诚实信用)的形成。

人人平等和遵守契约观念的形成必须依赖于《民法》的学习。民法起源于简单商品经济获得相当发展的古代罗马社会。经过人类历史演进的熏陶,民法逐渐成为调整各国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从本质上讲,民法就是把一定社会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可见,民法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地位的平等性。平等的主体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要取得对方的财产就必须支付相应对价,体现等价有偿的原则。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要受以民法为主的法律的保护,而保护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民事主体间签订合法、有效的契约(即合同)。契约各方在自愿的原则下按自己的意愿依法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契约必须遵守,契约即是交易各方间必须遵守的“法律”,这也是“公平”原则和“诚信”原则的体现。通过学习,使青少年将更好地理解和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必须遵守”的平等、守约思想。

(四)清除旧的“厌讼”观念的不良影响,强化诉讼意识,树立新型的诉讼观念。

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是“刑治主义”,同时法律规范是“礼法合一”,法律精神的原则是“宗法-伦理”。所以从古至今,基于“性善”、“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教育是可行的,争讼则是可以避免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大意就是说他接受人们的讼案后,并不立即进行审理,而是采取拖延的策略,让人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以达到无讼的目的。故而,中国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争讼是对自然秩序的破坏。相反,没有争讼的社会才是理想、和-谐的社会,这一观念在中国人中可谓根深蒂固,人们不愿诉讼,极力避开诉讼。即使到现在,有些人仍然把打“官司”,特别是当“被告”看作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一般地,亲人、朋友间如果走进法庭,将矛盾、争议诉诸法律,无论是外界人士眼中还是事实上,亲情、友情必定荡然无存。

我们就是要从学习《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诉讼法律入手,着重在受传统“厌讼”思想影响较少的青少年中更新陈旧的诉讼观念。在我们看来,诉讼不过是使得受损害的权益得到救济的一种常用手段而已。即使是亲友“对簿公堂”也不是撕开脸皮,抛开情理,而是一种让争端在公开、公平的前提条件下谋求来自第三方独立公正地加以解决的争端解决机制,比之以前的私人调解、裁决等私力救济更加文明和进步。我们要教育青少年将为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而进行的诉讼视作一种权利,以及捍卫这种权利的正当行为。鼓励青少年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在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实际生活中大胆地运用法律的武器,及时充分地利用诉讼权利,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2017-03-20 17:35 | #2楼

法律意识包含着主、客体间反映与被反映、评价与被评价的基本关系。意识总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反映和能动评价。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也是公民对法律的认知和评价之总和。具体而言,法律意识主要涉及人们对法之存在、本性、运用及其功效所持的态度,以及按照这种态度对法律进行的总体理解和评价。大学生只有建立起了一定的法律意识,才具有识别和判断某一社会现象、某一具体行为等是否合法、应该如何去做等等。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法制建设和法治水平的重要尺度。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有利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成才。

1.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建设法治国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全社会的积极关注和践行,法治国家建设的水平才能更快的提高,在这之中尤其法律意识的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关系到我国法律意识的现状,关系到法治国家创建的进程。今天,高等教育在我国逐步发展为普及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高校,走进大学课堂,成为新时代的一名大学生。我国大学生的数量近几年呈直线上升,大学生的数量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也急剧上升,如此庞大的人群就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是法制建设的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环节,具有

《试论如何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改进我国法律的立法,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以及保证自觉遵守和执行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作用。为此,关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水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大意义。

2.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各种内部矛盾呈现多发的态势,就业问题、社会治安等问题是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们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水平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建设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尤其法律意识,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3.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要求

当今一个国家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关键在于其国家的人才‘的数量及质量和创新科研能力。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中国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经济仍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这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有关,但与此同时,人才和科教兴国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研和创新的关键人才,对其培养尤为重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良好的健康素质,需要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等等,而在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中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十分重要。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在安定、和-谐的今天,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适应这个社会,能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走向社会后,更需要守法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诚信意识、合同契约意识等等。因此,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大学生的明天,我们要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做新世纪的合格接-班人

4.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要求

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空间存在,是知识精英生活和学习的场所,按常理来说大学校园应该是远离社会的纷扰。然而现实和理想中的情况是有差距的,大学校园的不平安的因素还很多:大学生在校园内被诈骗和被盗窃的情形还存在,大学生情侣不理性的行为触犯法律的情形仍存在,大学生用暴-力解决同学之间矛盾的现象仍存在。我们不想再看到单纯的大学生由于自我的防护和保护意识低而被诈骗的一幕,不想再听到大学生因为一时的冲动触犯了法律而忏悔的声音。为了

还大学一片净土,为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的平安校园建设刻不容缓。在这其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能使自己的行为更具有理性和预判性,能使高校更具秩序性和文明性,从而使得高校更加平安,符合国家建设平安校园的要求。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部分大学生缺乏做人的最起码的法制观念, 法律意识极其淡薄

众所周知,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 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相当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 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 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比较典型事例比如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恶案件和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案件,以及来自大学校园的一些暴-力事件等。尽管每一事件的发生,其动机皆有不同,但归结为一点,那就是: 现在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着实让人担忧。

2.部分大学生对法律认识一知半解, 却不思进取, 法律意识肤浅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长期受“ 应试教育”的影响, 其法律素质不高, 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 也仅限于教师在课堂上填鸭式地灌输给他们的知识。主观上讲他们还始终抱着“ 只要不违法犯罪, 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的错误观念不放, 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 以填补知识上的空缺, 而是将自己游离于客观的现实之外, 不思进取, 安于现状, 因循守旧。殊不知随着“ 依法治国”方针的提出, 还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 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 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 部分大学生认识清楚, 对法律的渴求相当强烈, 法律意识较高

尽管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底地树立起来,表现为学法、懂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不强,但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对形势把握准确、客观,头脑冷静,认识清楚,因而对法律的渴求显得尤为强烈。他们深知在当今的法治社会里,法律无所不在。就拿大学生自身来讲, 无论是目前的生活、学习, 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来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调整和约束。如大学生现今的日常生活显然无法离开民法、刑法以及行政法、宪法等相应的规范;要顺利完成学业,

需要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将来参加工作,方方面面的规范都应遵守。所以,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使自己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全社会的楷模。

三、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

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法律意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以及大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

1.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增强家长的综合素质,完善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接触社会的最早的接触点,是人生旅程的起点,也是孩子在社会进程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以及家庭为孩子成长所提供的环境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应积极从提高自身素质方面着手,培养自己的法治意识,从而在日常教育中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同时,家长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在生活中要遵纪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用自身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对孩子法律意识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法制建设是指加强诸如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以及法律监督、法律服务等一系列法制要素的建设。法制建设的好坏、成败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法律的感受、态度和评价,影响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要加快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大学生的法律正义感。要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更容易通过公正司法获得对司法公正性的确认,形成对法律的信任感。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最重要的是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引导和重视社会舆-论宣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传媒的载体和手段也呈现日新月异的状况。报纸、电视、书籍以及最快捷、最方便的传播手段——互联网,时时刻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能产生迅速而广泛的影响,同时较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潜移默化、深入人心。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武器,大众传媒应担负起社会责任,起到传播法律知识、树立良好社会氛围的作用。要整合全国舆-论资源,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大众媒体所具有的低成本、高效率的

传播特点,可使其可以担负起对社会公众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高质量的法律培训的社会责任。当然,这种宣传要注重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的结合,集思广益,把宣传法律知识从单纯的“说教”改为“相互交流”方式。要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净化舆-论环境。不可否认,现在各种媒体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政府的监管力度有所削弱。大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获取正面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一些落后的、不法的信息的过程。大学生由于辨别能力的欠缺,对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容易受到误导。政府应担负起监管职责,引导大众媒体塑立健康、向上的形象,从正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

2.加强和改进学校法制教育

高等院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是大学生接受法律意识教育的主要场所。

(1)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大学要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终究要通过高校教师落实。在高校对受教育者产生教育影响的各种因素中,最为关键的是高校教师,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由于法制教育是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因此,更需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优良、品德高尚、素质全面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要多种途径提高现有大学法律基础教育教师的法律专业水平。学校要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来提高现有教师的法律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函授等教育方式来给现有教师进行法律的再教育,同时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的接受最新法律法规的和法律理念的培训教育,保证教师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不落伍于时代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长期以来,高校受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普遍不够重视。教师授课积极性不高,学生上课也是敷衍了事,只是为了通过学校的考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如何适应社会需要,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如何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这是摆在高校与高校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首先,以教材为依据,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即对于教学重点必须集中精力并用足够时间多讲详讲,在讲授法律知识的同时,必须准确地讲清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使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从而为守法用法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革新教学观念,通过多种学习形式达到教学目的。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多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法律心理。再次,运用恰

当的考核方法,把成绩考核与素质培养相结合。有必要对这门课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平时考查相结合的考核办法。通过有力的考核手段,把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引导到提高自身素质上来。

3.增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事物发生变化,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除了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外,还要发挥内因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发挥学习法律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大学生要有忧患意识,正确认识法律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正确和合理的认识,态度才会摆正,自己的地位以及觉悟就会相应的得到提高,对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就会提高重视,就会对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有了质的提局。

其次,认真学习各种法律法规,为培养法律意识打下基础。大学生做为新世纪的接-班人,要认真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增强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形成学法的热情。大学生尤其要高度重视与自身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学习,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以及电视等等各种途径,提高自己学法的自觉性。

最后,大学生要在学法的基础上,达到学以致用。法律是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在学习法律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法律,达到法律的理论性和现实程序操作性的和-谐统一,达到学以致用,使法律给自己的行为指定方向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作用。法律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法治社会的创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呈现出多发的态势。大学生作为我国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力军。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和-谐社会的今天,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动的关注大学生这个群体,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关注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及其法律意识,正确、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试论如何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相关文章:

试论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9-22

试论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2

试论如何促进农民增收09-22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05-18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09-22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02-27

大学生如何培养运动习惯05-14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02-27

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制观念05-25

如何培养面试礼仪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