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创新>《一线教师如何实施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

一线教师如何实施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

时间:2022-03-19 14:35:55 创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线教师如何实施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21世纪已成为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而以知识为基础发展经济,就必须依靠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如何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如何提高学习知识的效率以适应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我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创新教育入手。本文认为,要摒除传统教育的弊端,实现创新教育,必须使人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才能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只有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联系起来,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高素质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我们还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老师不再把学生置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而是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开放、真诚、平等、共融的密切关系,走出一条教育“民-主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

一线教师如何实施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创新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创新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一般教育以单纯的知识传授、积累为目标;以记忆显现型思维为主,拘泥于现成理论;学习内容提倡统一性、规范化。创新教育把教育建立在人的能动性、独立性上,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要求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知识和结论,尽力扩大知识面,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多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提倡学习的多-维性、多元性和自主性。以人为本是创新的题中之义。那么作为呢?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新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观”和“知识质量观”的转换为核心内

容。

所谓学生观,主要涉及教育者对学生的角色定位和对学生智能状况的基本估价,如学生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还是知识的探索者;学生的人格、主体性是否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程度的学习自由(即一定程度的选课自由、选择教师自由、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学术思想的自由等)。在中国教育史上,一直传颂着“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往往主宰教育活动一切,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学,只能盲从教师、教材。权威化的教学态度、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统一呆板的教学模式,都出自于这种传统的、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陈旧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新教学理念下的学生观冲破“师道尊严”的藩篱,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实现了从教育的单一主体论向教育双主体论的转换。谁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师,还是学生?传统的教育观视教师为单一的主体,学生作为被教育者仅是教育的对象、客体。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持“双主体论”,即:在师生互动的教育活动中,由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对象性关系的两极实体均是主体。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相辅相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教育活动中的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诸如:对教学科目的主动选择;对教学内容的能动理解、消化和吸收;对学习专题的主动钻研、质疑;对教材、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动超越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这些主观能动性是成功教育的主要动力。许多教育家认为: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它需要运用头脑,不仅仅是靠记忆。它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承担主要的角色,而不是教师。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为主旨的创新教育,关键在于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我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把学生当作教育活动的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因而,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实现学生观转换的核心是肯定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

提倡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抹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是对教师的主体作用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能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等同于无上权威的主宰作用;相反,教师仅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的主体作用仅仅是一种主导作用,教师的讲授、示范、指导,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引导。应该理智地认识到:在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曲折人生路上,教师只是给学生以提示和引导的火把而已,而不是真理的化身。

《一线教师如何实施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知识质量观”的转换也是确立以人为本新教学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知识质量观”,主要涉及如何看待学校传授的知识,如何评价学生的质量问题。传统的教育把知识作为既定的、永恒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被动地记忆、机械地模仿;并以既定知识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质量的最终标准。以人为本新教学理念下的“知识质量观”提出了新的见解。

以人为本的“知识质量观”强调知识的发现过程,而不是现成结论的记忆。从知识的形态区分,我们可把知识分为既定的知识和形成中的知识两大类。前者表现为一系列既定的概念、命题、法则、定理等;后者着眼于对获得知识的机制、规律的探索。既定知识的传授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任何人的认知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没有对由前人知识和旁人知识构成的社会文明的把握,也不会具备发现新知识的能力。然而,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应更关注“形成中知识”的教育,即应更关注学生发现知识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是包

括知识教育在内的智力教育。智力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知识质量观”的主题,它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与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等;相应地,评定学生质量的标准也在于学生应用和拓宽知识的能力,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显然,这种知识质量观的确立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的。

二、发扬以人为本的教学作风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发扬以人为本的教学作风,这就是教育上的民-主作风。民-主体现着对人的尊重,教育的民-主化则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

首先,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挥离不开教育的民-主化。学生的主体性养成于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参与。惟有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实践,在教育活动中有施展自身才能、发挥自身主动性的机会,隐藏在学生中的主体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掘,学生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其主体性才能从不自觉上升到自觉,从朦胧变为清晰。教育民-主化追求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以人格平等为前提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于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原则是承认师生人格的平等。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懂得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不把自己看作高于学生一等的人,抛开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警惕自己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禁锢影响和控制欲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在教学中发扬民-主作风的必要前提。为此,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作学术思想的平等切磋,并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吸取学生的有益思想,从学生的提问、责疑中寻找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甚至鼓励学生否定自己的意见;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虚心向学生的长处学习,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熟悉学生心理,多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同学生交知心朋友,学会用“心”与学生作平等对话,以达到师生的彼此真情理解。

再次,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思维的自由空间也源于教育的民-主化。创新是一种个体思维素质的体现。创新思维的培养,一来源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鼓励,因为智力是个体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一种个性心理品质,它以个体知识为基础,受个体认知结构和质量的制约,因而,只有个性化的教育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来源于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单方面依赖教师的讲解或读书,而主要依赖于自己的探究和体验,依赖于群体讨论和思想交锋,创新思维往往是群体自由讨论中大量信息轰击的结果。如教师在教学中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不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自由空间,不鼓励学生思维的自由驰骋,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努力构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发掘内在潜力。

总之,教育民-主化关系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关系到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关系到创新思维品格的养成,一句话,关系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落实。

三、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

好的教学理念、民-主的教学作风最终必须落实于恰当的教学手段。因而,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扬教学民-主作风的最重要环节。

所谓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的,体现平等、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区别于“一支

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言堂”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手段。根据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已在不同程度上经历过试验,并已见成效的、能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手段有:

《一线教师如何实施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有两个要点:一是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

(1)要努力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诸如:设计一些有助于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的问题;提供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需的研究素材;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步骤;提供评判解决问题方案的原则和标准等。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即在问题的一步步展开中进行教学。

(2)要努力创设一种活泼而宽容的教学气氛。为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并公开地向学生表示:他们的任何好奇心和探究性行为都值得鼓励。

(3)要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活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尽力倡导轻松活泼的气氛。

(二)发现式教学法

发现式教学法即研究型教学法。最早由美国学者布鲁纳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认为,发现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

(1)教师引导学生以科学家们从事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观察和实践;

(2)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3)引导学生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

(4)重视寻找导致结论的理由或论据。

发现式教学法旨在激发学生多方面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并养成学生的学术兴趣,促进其探求未知的热忱,强化其创新动机。发现式教学法已在我国一些学校作过试点,并取得明显成效。

(三)吸引教学法

吸引教学法即努力把学习场所(如课堂)构建成令人向往的“最吸引人的场所”,以人际交往的情绪吸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法。其指导思想是所谓“吸引教育”理论。这种理论相信人是有能力、有价值和负责的,所有人都有未开发的潜能,旨在探索发掘人的潜能的激励机制;强调-教学的民-主化,认为教育应该是合作、配合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吸引的方式(如开放的、自由的、平等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愿,而非强迫命令。吸引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环节有:培育良好的教育环境、制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策、设计吸引人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提倡尊重和关怀行为,以吸引、召唤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与实现。

四.实现以人为本,发展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作为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它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根据系统科学原理,从整体上进行改革。因此,要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发展创新

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好创新问题,就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更新传统教育模式。

1.确立以人为本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无可否认的是,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深层弊端就是忽视个性,以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个性特长发展为代价,使学生成为学习和考试的机器,没有把学生放在作为“人”的主体地位上,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因此,这种教育也无法适应新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创新教育不仅是要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更深层的是要使人的个性自由的、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要摆脱传统教育的羁绊,实施创新教育,必须确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树立人本教育观,明确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明确学生主体性的生成条件和培养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并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注意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打破“高分-人才”的陈旧观念,把学生个性发展情况以及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重要标尺,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更加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讨论方法的掌握和学习,培养自己的信息能力和自学能力,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是将“人”视为教育的主体,以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强调的是“教育”和“引导”而不是“灌输”,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激活他们内在的精神需求,促进他们主动健康地向上发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以谋求学生的全面与自由发展,努力为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要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为学生将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注重德、智、体、美、劳诸育在学生身心发育中的有机渗透,培养其高尚的人生信念、坚忍不拔的奋斗志向、崇高纯洁的道德品质、宽广渊深的文化素养和敏捷灵巧的生活技能以及从事未来创造性工作所必备的独特精神品质

2.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育模式是植根于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文化背景不同,价值取向不同,道德伦理不同,教育模式必然不同。东方的传统文化比较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把个人置于环境之中,讲“人道合一”,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模式就是以规范式教育为主要特点的“继承性教育”。而西方的传统文化则比较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个性解放”,所以,它的教育模式就是一种以启发式教育为主要特

点的“创造性教育”。应该说,东方的教育模式强调规范,创新不足,而西方的教育模式则注重创新,忽视规范,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新形势下我们教育改革创新的目标,应当是以人为本,博采众长,在坚持必要的规范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从“继承性教育”向“创造性教育”的战略性转变。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核心是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既要构建培养“创造型人才”所需要的、新的课程结构,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逐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大力提倡“教学相长”的创新教学方式。教育必须走“民-主化”道路,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合作、开放、真诚、平等、共融的密切关系。教师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活动,不论教师的知识多么渊博、教学技巧多么高超,都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归根到底只能让学生自己去学。所以老师再不能把学生置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而应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鼓励他们信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人格上与学生保持平等,尊重他们、关爱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从“战战兢兢”地回答教师课堂提问走向“堂堂正正”地参与教学活动。

教育,是人类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延续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文化领域,这个领域不仅要保证文明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促进文明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将年轻一代培养成个性彰显、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新人,就必须实施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

【一线教师如何实施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相关文章:

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05-18

如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05-18

如何看待创新创业教育05-18

如何培养创新型高中教师03-20

如何管理车间一线员工05-12

如何管理好一线员工04-16

解读华为是如何创新的03-03

员工培训如何创新03-27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07-31

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