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创新>《如何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如何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时间:2022-11-18 18:40:05 创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在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短暂的、相对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新和超越已有的东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只有用这样的观念来设计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预期目的。

如何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关系真正体现出民-主与平等,做到人格平等,互相尊重,让学

生能够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由于小学生尚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阶段,所以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才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特别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精神的发展。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为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创造条件,形成自主汲取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应环境的要求和语境的不同灵活理解运用知识,形成独立思考破解难题的能力。而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应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入手。

传统教学方式决定了这样一种外部环境: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用三尺讲台把学生和教师隔开,而学生的座位形成秧田式排列,每一桌基本上遵循男生女生搭配的原则,为的是防止吵闹。这样的安排造成教师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让学生“仰视教师”,习惯于做听教师话的好学生。教学中,我有时把座位排成“U”字形,有时把座位排成若干小矩形,有时又把座位排成梯形,让他们感受到创新其实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当然,如果创新教育仅仅停留在换换位子的水平上,那就会流于形式。同时还要营造亲切、宽容、赞美、民-主、平等、自由而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才是教育教学创新实质性的基础和平台。美国创造力专家托兰斯以为:“创造力的发展,必然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要对儿童

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挑剔,使其消除顾虑,获得创新的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角色要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平等的首席,在教学中要做到温馨走进课堂,时常面带微笑;调控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习;获取成功感受,满足心理需求;形象直观展示,唤起学习兴趣;巧问适时点拨,激发创新火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思维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也为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提供广阔实践空间。

二、采用角色扮演体验法,创造性的掌握知识

文学所描绘的色彩、线条、形体、声音,都不能直接诉诸人的感官,人不可能直接看见形象,听见声音。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尽流”,常被人们誉为“如画”,但是对于不识字的儿童、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只能看到印在纸张上的抽象符号,无法通过语言的中介去感受这两句诗,也毫无“如画”般的形象感可言。然而戏剧、影视艺术却可以通过画面动作、音乐同时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这些艺术种类创造的形象,都能以其具体、直接的感性特征,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以说它们塑造的艺术形象都具有直接性。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这种把间接形象转换成直接艺术形象的方法,即角色扮演法来理解内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所见》时是这

样做的:首先准备好必要的道具:蝉、牛角头饰、树枝、草帽、细棍子。

其次,理解词语:“牧童”、“林樾”、“呜蝉”。其中“牧童”一词可以通过看图来理解。“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理解这个词时,可让学生站起来,并把手高高举起来,相邻的两个同学把手相交,代表树的形象,全班同学便形成“茂密的小树林”,这样就获得“林樾”一词的感性认识。鸣蝉一词就更为简单了,只要轻轻按住雄蝉的腹部,蝉即可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看到了蝉的样子,还记住了蝉的叫声,对呜蝉的意思有了理性认识。

第三步:在熟读的基础上,表演这首诗。让一名体格健壮的男孩子,穿一套黄衣服戴上牛角头饰充当黄牛,另一个声音洪亮、体重轻的孩子戴上草帽,拿着棍子扮演牧童。在讲台的左侧插好树枝,并把蝉固定在树枝上。全班同学双手向上,扮演“树樾”,同时朗诵诗。表演开始了:“牧童”骑着“黄牛”悠然自得地走过来,“老黄牛”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全班同学朗诵“牧童骑黄牛”。接着牧童的嘹亮歌声传来了,扮演“林樾”的手儿轻轻地颤动并朗诵相应诗句“歌声振林樾”,老师按住知了的腹部,让其呜叫,“牧童”听见了,立刻从“牛背”上跳下来,蹑手蹑脚走过来,靠近了,靠近了,他站住了,伸出了小手做欲捕鸣蝉状。全班朗诵:“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至此,一个活泼可爱、

《如何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顽皮淘气的牧童形象已跃然眼前。教师又何须苦口婆心地逐字逐句讲解诗意呢?

三、运用记忆规律来帮助难点字的教学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斯浩亲自当主试又做被试,对无意义和有意义的材料作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2个有意义音节需要26次才会背,36个无意义音节需要55次才背会,而480个音节的节律诗,只需8次就会背了。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用意义记忆法来记住难点字形,如在教“镰”字时,我先出示了一把镰刀,同学们看了以后,便知道了是金属做成的,也就记住了镰字中有个“金字旁”;再让他们观察镰刀的形状,有反应快的同学就指出了像“广”字形;接着说镰刀的用途,同学们说是割麦子、水稻的,剩下的“兼”字便可这样记:“稻子熟了,黄澄澄的( ),像铺了一地金子( ),一只手( )抓住水稻( )用镰刀来割。”把无意义的笔画,赋予它有意义的联想,学生就很容易记住

这些难记字形了。

四、加强学科沟通,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优先于抽象逻辑思维,所以他们对以音响、旋律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对以形体、色彩、线条直接诉诸视觉的美术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只要有条件,我总是喜欢在语文课揉进音乐和美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小蝌蚪找妈妈》时,我先复习了九

义小学音乐第三册选用教材《小蝌蚪》。歌词是这样的:“小蝌蚪,大脑瓜,黑身子,细尾巴。水里生,水里长,长着长着起变化啦。多了四条腿少了细尾巴,脱下黑衣裳,换上绿裤褂。爬上岸,蹦蹦跳,变成一只小青蛙啦!”学生手舞足蹈地唱完了这首歌后,对小蝌蚪的样子,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已有大致的了解,为学习课文作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促进了知识的迁移。教学基础训练四的说话时,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第二幅比第一幅少画了哪些内容,同学们很少能按顺序完整地说出什么地方少了什么?我灵机一动,让他们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补一补第二幅画缺少的内容,并注意观察颜色,没想到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很快画完了第二幅图比第一幅缺少的内容,再次说话时,已经很流利了:“第二幅图与第一幅图相比,天空中缺少了一只海鸥,山上少了一问亭子,弯弯的石拱桥后少了一棵小树,绿油油的草坪上少了一条白色的石凳,清清的湖水里少了一只快乐的鸭子和一朵盛开的荷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把美术引入说话课,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动了脑,一边画一边看,一边想,自然有话可说。”

五、注意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发表不同见解

创新思维同发散思维直接相关,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可以从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入手。而在注意发散思维训练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狼和小羊》的结尾。本来是狼扑过去吃了小羊,但善良天真的孩子并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于是,我就让他们另外续编结尾。有的说:“狼扑过来时,小羊一闪,狼就掉进河里淹死了。”有的说:“小羊捡起一块大石头,朝狼扔过去,狼就被砸死了。”还有的说:“小羊说:‘我的歌声非常好听,要不你先等我唱完一支歌再吃我好吗?’狼说好吧,牧人听见小羊的歌声,发现了大灰狼,就把大灰狼打死了。”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据儿童爱想象,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儿童从形象人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问,发掘创新的潜能。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转化为向往转化为创造。”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2017-03-15 14:45 | #2楼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显著特征。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如何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偏差

1、观念更新不够彻底。一部分教师、教研员对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教师自身培训不够。新课改对教师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陈旧的培训方式,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3、外部条件不够。教学创新需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发展空间。但现实中不仅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而且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索教学创新,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 1

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善思、多疑、好问,喜欢尝试,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

1、运用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很多,广泛分布于字、词、句、段及每篇课文中。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几乎都有创新性,它们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选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新精神。甚至课文中某个汉字的识记,都很有学问,都有可能诱发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研究和运用这些创新因素,进行创新教育。

2、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状态之中。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广泛开展情境教学,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运用图画、描绘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听听、读读、说说、画画、唱唱、演演中得到增强。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要求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思考问题时,要求思路开阔,敢于突破传统定势,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推动联想,最终实现创新。

1、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中的特殊作用,有的地方体现的比较明显,如《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称象》中的求异思维,《思忌赛马》中的变异性思维等;有的地方则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如《小山羊》一课,看似很平常,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完全文之 2

后,可以通过启迪“小山羊还可以和谁交朋友:?请大家都来当个小作家、小画家,给课文和插图续几个片断怎么样?”再如,《比尾巴》一课,教师也可以启迪学生,依据自己熟悉的动物尾巴的特点,对课文进行改编。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续编故事、改写课文中得到训练。

2、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三是减少统一,鼓励求异。古人云:学则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字词理解,要以字典为准:提练中心,要以教参为准;回答问题,要以教师的教案为准等。实际上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创新的自由,对学生有百害而无利。因此,我们要允许求异,鼓励质疑。四是突破定势,实现灵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感悟、去寻找灵性。

三、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能否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对于能否自学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

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对小学生来讲,虽然不必要求过高,但也应从小塑造与培养。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多-维性、综合性,其功能发挥的好,必将对学生创造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综合运用课本中的创新素材,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材中,关于对伽俐略比萨斜实验、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创新性“事物”的描写必将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强烈的震撼;关于对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画家达芬奇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李时珍、毕升、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努力、刻苦钻研、造福人类的“典型事迹”的描写,必将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性教育,以促进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二是通过教师榜样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必将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最具感召力,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性个性品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三是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学生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还与一定的家庭及社会环境有关。因此,必须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合力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鼓励实践,开展课外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览导读服务活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实践和拓宽,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辩论中得到锻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思想内容的“传道”的作用,解除学生思想道德形成时的困惑,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教育作用,为小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点亮一盏航标灯。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较高的思想境界,热爱学生。除了传授知识外,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语文教师还应当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

技能,既要有比较坚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学功底,过硬的教学手段,较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又要有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才能做到知识内化,书在其胸,用标准的语言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述,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培养学生,学生才会为你的才干所吸引,心悦诚服地跟你学。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文学社、广播台。创新能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发挥他们自己是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他们体会成就感,为不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

【如何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相关文章:

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2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课堂创新08-01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1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1-28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09-22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1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3-24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3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