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创新>《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时间:2022-11-18 18:33:36 创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当今的教育中,素质教育是核心。实施素质教育的要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会有创造性的行动。为此,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小学科学课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1、通过引导思维发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指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去思考问题,它反映了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它指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呢?教学中,我设法要求学生展示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如在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时,由于蚂蚁是活的动物,一刻不停地在爬行,而且身体又小,很难让它静下来供同学们仔细观察。为此,我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献计献策,得到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2、通过教会学生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善于迅速地引起联系建立联想,善于依靠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迅速及时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联想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指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教会学生各种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 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由一个事物或概念想到相近的事物或概念。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蜗牛时,从蜗牛的外形想到鼻涕虫、螺丝、田螺等动物。通过类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图标式归类,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一事物想到在性质和形态上相似的另一事物。例如,在组织学生对水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学生联想到类似于水的其它液体:酱油、菜油、醋和汽油等;在说草丛中有蟋蟀式,学生马上会相到蚱蜢、蝗虫、蝴蝶等小动物。在说大树上会有哪些动物时,学生马上会想到有鸟这种动物。

学生学会了联想,丰富了想象力,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学生争先恐后地战死自己的探究成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教室应接不暇。这样,就很好地实现和突破了教学目标。

3、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独创性是重新思维的根本特征,它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过程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何谓“突破常规”,即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大胆设想,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努力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简洁妙法。如在对蜗牛的观察中,有学生突发奇想,说要把蜗牛浸没在水中,看看蜗牛会不会被淹死,会的话,它能在水中最多坚持多久。还有的学生提出如何制作蜗牛标本,为此展开热烈的讨论,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最大化。

二、如何发展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常态。只有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大胆提出问题。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前导入时就让学生质疑问难,让问题成为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如在教学《寻访小动物》一课时,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质疑,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寻访?对小动物的观察为什么叫寻访?为什么要访?到什么地方去访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质疑。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如在学习《我的观察》后,有学生会提:我们的骨头是怎样生长的?心脏为什么会跳动?问题多得让你会不知所措。

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智慧的结晶,通过语言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可以从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联想事物的习性和用途。可以从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联想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观察小动物的外形,联想小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甚至可以联想到他们的生存状态。

(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小学科学课离不开学生的观察活动,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之后,一般都要进行一些描述。那么在描述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对自己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描述时说的能力,在一个学生进行语言描述时教会其他学生学会倾听,找出观察的不同点,进行讨论好补充。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在语言描述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所以,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但这个想象要根据事实来展开,不要凭空捏造。

(4)、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学生语言描述中,教师要求他们不模仿,不重复别人的句子。从课的一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要西欧那个不同角度去思考。要求学生在对事物特征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尽量不重复别人的语言,从不同的观察点来描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对《我的大树》进行观察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围绕树的特征和树上有什么来进行观察,而有个别同学却从树在校园中有什么作用来进行分析。

3、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思维来源于儿童的动作。教育家苏霍繆林斯基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力的。科学课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也是很多的,这恰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如拓树皮,印一张完整的叶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进取,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篱笆,用新异的方式取处理问题,以达到学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要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容易缭绕在一棵树上无法散开。要开到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假设越多,这样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时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得到创新后愉快情感体验。

1、倡导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的创新兴趣,要给每个学生的评价权利,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

2、对学习落后的学生的发言以表扬和纠正为主,不要简单批评。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发言时,不一定一次就能回答上来,教师要有耐心,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他们想一想,给他们大队的机会或让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帮助,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教师禁止用“傻、笨、差”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多用新人、鼓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班级中创设同学平等互助的氛围,使他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学会思考,尝试创新。再说,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成绩虽然不好,可有的在动手能力或思考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3、注重课堂师生的交往。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加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互相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在科学课上,对事物的观察过程中,有的可能教师自己都没有想到,或是自己从未看到过,从这种角度来说,教师也是一个初学者,与学生是完全一样的。再说,在科学世界中,无所不有,没有一个人敢说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所以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

科学课是新课程改革中新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科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017-03-15 08:05 | #2楼

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通过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而使他们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科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在此,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注重启发,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就不会有创新的行动。科学课教学要摆脱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因为通过启发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通过引导可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和动机。在许多小学生看来创新是神秘的,是遥不可及的,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创新的涵义,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在教学中经常介绍一些青少年小制作、小发明,以及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如,张衡发明地动仪,爱迪生发明电灯,鲁班发明锯子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创新并不神秘。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珍视创新的火花,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 1

识。在科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启发式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多向思维。即人们打破思维定势,运用多种方法,多方向、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从一类事物联想到另一类事物,从一个思路到多个思路,能别出心裁去思考问题的一种新颖的思维活动。质疑问难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提问、敢于怀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我先让学生猜想:同一辆小车分别在光滑的斜面上行驶和在粗糙的斜面上行驶,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一样的吗?如果你认为不一样,那汽车在哪个斜面所受的摩擦力大?学生有的说是一样,有的说不是。老师告诉学生“是”与“不是”都是一种猜想科学研究方法,一般是遇到问题后,先提出猜想或假设。即:遇到问题——猜想或假设——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利用这种方法,我要求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并及时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每项探究结果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最后学生通过大屏幕上显示的探究结果就很容易的归纳总结出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重视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科学素质纲要》在前言中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 2

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这样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科学课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形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分析、研究,这其实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必经过程。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构建创设情境,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课,我让学生猜想:是水重还是油重?怎么比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将水和油同时倒入一个杯子,混合后静置一会儿后,会看到分层现象,油在上水在下。这样,先巧设悬念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二)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产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原动力,当学生对科学实验有了好奇心时,就会自觉地去钻研和探索。如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我做了一个实验:先用一个杯子打满水,然后用一张纸封住杯口,再将杯子倒过来,杯口朝下,学生惊奇地发现罩在杯口的纸居然没掉下来。他们都在猜想这是为什么呢?但是他们解释不了这种现象。我鼓励大家通过多种方式来寻求这其中的缘由,有的学生认

真看书,有的带着极大的兴趣动手做了这个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并相机辅导他们,从而使他们得知了这一现象都缘于大气压力的存在。看到同学们的兴趣高,我非常高兴地表扬了他们。并鼓励大家对事情要保持好奇心,遇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要多想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动手试一试。所以,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保护,并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这样看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多在动手操作中,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比如在讲《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时》时,我请学生观察小木块、塑料泡沫、纸片、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学生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感到很新奇,经过观察,他们发现,只有马铃薯下沉,而小木块、塑料泡沫、纸片却浮在水面上。我首先表扬了学生观察得很认真,接着我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并鼓励他们动手做一做,想一想,来为自己的疑问找到答案。带着疑问,同学们动手操作,自己最终找到了答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四)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课课外实践活动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我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一学生在观察蚕时,提出问题:蚕宝宝身体两侧的黑点叫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我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弄明白蚕宝宝两侧的黑点叫气门,

是用来呼吸的。气门向内连通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在毛细支气管进行气体交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课课外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可谓事半功倍。

四、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以开拓其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一)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还有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我们要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通过光、形、声、色、动等多种感官刺激诱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积极利用与开发学校、家庭、社区的课程资源

总之,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一个创新的时代,作为一个从事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科学教师来说,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4-06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03-0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03-03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9-21

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2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05-11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5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1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意识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