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创新>《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

时间:2020-08-19 14:55:05 创新 我要投稿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科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要大踏步的前进,使科学教学有更新的提高,培养具有高能力的学生,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017-03-15 08:03 | #2楼

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通过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而使他们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科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在此,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注重启发,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就不会有创新的行动。科学课教学要摆脱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因为通过启发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通过引导可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和动机。在许多小学生看来创新是神秘的,是遥不可及的,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创新的涵义,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在教学中经常介绍一些青少年小制作、小发明,以及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如,张衡发明地动仪,爱迪生发明电灯,鲁班发明锯子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创新并不神秘。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珍视创新的火花,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 1

识。在科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启发式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多向思维。即人们打破思维定势,运用多种方法,多方向、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从一类事物联想到另一类事物,从一个思路到多个思路,能别出心裁去思考问题的一种新颖的思维活动。质疑问难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提问、敢于怀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我先让学生猜想:同一辆小车分别在光滑的斜面上行驶和在粗糙的斜面上行驶,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一样的吗?如果你认为不一样,那汽车在哪个斜面所受的摩擦力大?学生有的说是一样,有的说不是。老师告诉学生“是”与“不是”都是一种猜想科学研究方法,一般是遇到问题后,先提出猜想或假设。即:遇到问题——猜想或假设——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利用这种方法,我要求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并及时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每项探究结果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最后学生通过大屏幕上显示的探究结果就很容易的归纳总结出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重视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科学素质纲要》在前言中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 2

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这样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科学课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形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分析、研究,这其实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必经过程。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构建创设情境,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课,我让学生猜想:是水重还是油重?怎么比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将水和油同时倒入一个杯子,混合后静置一会儿后,会看到分层现象,油在上水在下。这样,先巧设悬念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二)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产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原动力,当学生对科学实验有了好奇心时,就会自觉地去钻研和探索。如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我做了一个实验:先用一个杯子打满水,然后用一张纸封住杯口,再将杯子倒过来,杯口朝下,学生惊奇地发现罩在杯口的纸居然没掉下来。他们都在猜想这是为什么呢?但是他们解释不了这种现象。我鼓励大家通过多种方式来寻求这其中的缘由,有的学生认

真看书,有的带着极大的兴趣动手做了这个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并相机辅导他们,从而使他们得知了这一现象都缘于大气压力的存在。看到同学们的兴趣高,我非常高兴地表扬了他们。并鼓励大家对事情要保持好奇心,遇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要多想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动手试一试。所以,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保护,并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这样看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多在动手操作中,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比如在讲《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时》时,我请学生观察小木块、塑料泡沫、纸片、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学生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感到很新奇,经过观察,他们发现,只有马铃薯下沉,而小木块、塑料泡沫、纸片却浮在水面上。我首先表扬了学生观察得很认真,接着我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并鼓励他们动手做一做,想一想,来为自己的疑问找到答案。带着疑问,同学们动手操作,自己最终找到了答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四)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课课外实践活动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我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一学生在观察蚕时,提出问题:蚕宝宝身体两侧的黑点叫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我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弄明白蚕宝宝两侧的黑点叫气门,

是用来呼吸的。气门向内连通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在毛细支气管进行气体交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课课外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可谓事半功倍。

四、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以开拓其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一)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还有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我们要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通过光、形、声、色、动等多种感官刺激诱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积极利用与开发学校、家庭、社区的课程资源

总之,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一个创新的时代,作为一个从事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科学教师来说,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关文章: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03-21

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3-21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03-21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03-21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3-21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3-21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3-21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3-21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03-21

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