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创新>《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时间:2022-11-18 18:33:34 创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能力的新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科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那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 、更新教学观念与课改同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的发展,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

将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教育领域。因此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老师就必须学习,在教学中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打破教室、时间的局限,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把课内延伸到课外,突破书本知识的局限,把自然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将重知识的传授向重能力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我采取以探究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机械》这一单元时,每一种简单机械的作用都由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探究、归纳总结,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自行车是一种最常用的复杂机械,教学中,我大胆地尝试把自行车推到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它应用了哪些简单的机械,它们各有什么作用。还有在学习《保护大自然》一课之后,我带领学生到村庄去考查,让学生调查那里的人对大自然有哪些破坏,给人们讲解破坏大自然对人类的威胁,并针对一虚张声势具体情况,给那里的人提出一些建议。

二 、提倡兴趣教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我的实际做法就是:

1.创设情景,诱发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利用一些小实验、小魔术等形式创设一定的情景,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爱学、乐学。例如:教学《电磁铁》时,我就利用小魔术来引入新课。上课一开始,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变一个小魔术,用一要大铁钉吸起这些小铁钉。”学生们都用怀疑的目光望着我,我马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电磁铁吸了几个小铁钉,学生们时兴趣盎然,求知欲由此而生,此时教师引入新课,使其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2.直观演示,调动兴趣。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准确、规范、直观的演示实验,

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组织操作,激发兴趣。在分组实验教学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准备好实验材料,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到知识。

4.自制教具,提高兴趣。如:学习用测力计测定力的大小时,我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测力计,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三 、营造创新探究的竞争机制

人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往往是从兴趣引发的,浓厚的兴趣来源于诸多方面。因此,兴趣的激发与竞争机制是相互联系的。竞争机制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产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学中我创设如下竞争机制:

1.班级竞争。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提出了挑占性的竞争。形式是夺红旗。竞赛内容包括:实验操作、调查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等。通过竞争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荣誉感。

2.组织竞赛。根据班级实验人数,每班设立五至六组,每组六人,形式是创一流组。通过组与组竞争,调动学生学习积级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创设标兵称号。为了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发展,班内创设“小发明家”、“小博士”、“小冠军”、“小老师”等称号,展开比、学、赶、超的竞赛机制。

四、启发学生自己研讨实验结论,自己发现规律,并通过实践检验规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实验发现了实验现象之后,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研讨后得出实验结论,这是一个归纳、演绎、推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中形成概念、发现规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是学生通过自身主动探究获取的新知,学生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会喜欢它,迷上它,下课后虽然没有给他布置作业,他也会很高兴地自己去实践,把它扩大到日常生活中,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在学习了《热胀冷缩》一课后,不用笔者布置作业,就有很多学生很乐意地到自然界去寻找热胀冷缩现象,像水烧开了会从壶中溢出来;高压电线夏天下垂多,冬天绷得较紧等等。而通过实践检验新知,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在《科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要大踏步的前进,使科学教学有更新的提高,培养具有高能力的学生,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017-03-15 08:03 | #2楼

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通过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而使他们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科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在此,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注重启发,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就不会有创新的行动。科学课教学要摆脱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因为通过启发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通过引导可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和动机。在许多小学生看来创新是神秘的,是遥不可及的,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创新的涵义,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在教学中经常介绍一些青少年小制作、小发明,以及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如,张衡发明地动仪,爱迪生发明电灯,鲁班发明锯子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创新并不神秘。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珍视创新的火花,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 1

识。在科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启发式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多向思维。即人们打破思维定势,运用多种方法,多方向、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从一类事物联想到另一类事物,从一个思路到多个思路,能别出心裁去思考问题的一种新颖的思维活动。质疑问难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提问、敢于怀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我先让学生猜想:同一辆小车分别在光滑的斜面上行驶和在粗糙的斜面上行驶,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一样的吗?如果你认为不一样,那汽车在哪个斜面所受的摩擦力大?学生有的说是一样,有的说不是。老师告诉学生“是”与“不是”都是一种猜想科学研究方法,一般是遇到问题后,先提出猜想或假设。即:遇到问题——猜想或假设——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利用这种方法,我要求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并及时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每项探究结果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最后学生通过大屏幕上显示的探究结果就很容易的归纳总结出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重视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科学素质纲要》在前言中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 2

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这样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科学课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形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分析、研究,这其实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必经过程。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构建创设情境,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课,我让学生猜想:是水重还是油重?怎么比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将水和油同时倒入一个杯子,混合后静置一会儿后,会看到分层现象,油在上水在下。这样,先巧设悬念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二)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产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原动力,当学生对科学实验有了好奇心时,就会自觉地去钻研和探索。如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我做了一个实验:先用一个杯子打满水,然后用一张纸封住杯口,再将杯子倒过来,杯口朝下,学生惊奇地发现罩在杯口的纸居然没掉下来。他们都在猜想这是为什么呢?但是他们解释不了这种现象。我鼓励大家通过多种方式来寻求这其中的缘由,有的学生认

真看书,有的带着极大的兴趣动手做了这个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并相机辅导他们,从而使他们得知了这一现象都缘于大气压力的存在。看到同学们的兴趣高,我非常高兴地表扬了他们。并鼓励大家对事情要保持好奇心,遇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要多想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动手试一试。所以,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保护,并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这样看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多在动手操作中,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比如在讲《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时》时,我请学生观察小木块、塑料泡沫、纸片、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学生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感到很新奇,经过观察,他们发现,只有马铃薯下沉,而小木块、塑料泡沫、纸片却浮在水面上。我首先表扬了学生观察得很认真,接着我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并鼓励他们动手做一做,想一想,来为自己的疑问找到答案。带着疑问,同学们动手操作,自己最终找到了答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四)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课课外实践活动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我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一学生在观察蚕时,提出问题:蚕宝宝身体两侧的黑点叫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我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弄明白蚕宝宝两侧的黑点叫气门,

是用来呼吸的。气门向内连通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在毛细支气管进行气体交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课课外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可谓事半功倍。

四、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以开拓其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一)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还有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我们要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通过光、形、声、色、动等多种感官刺激诱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积极利用与开发学校、家庭、社区的课程资源

总之,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一个创新的时代,作为一个从事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科学教师来说,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关文章: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9-21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意识12-08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09-22

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1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4-06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04-17

试论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9-22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09-21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