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创新>《创新与课程内容选择的普遍意义

创新与课程内容选择的普遍意义

时间:2022-03-19 13:10:57 创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新与课程内容选择的普遍意义

中国中小学的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命运,因而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面临许多重要的课题和任务,改革势在必行,但关键是如何改、如何革、如何确实有效的施行。

现在的中、高考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技术。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够完整了,其实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对学生的成长没有真正的起到积极作用。

我认为中小学的科目应该分类重新设置,包含的科目可以按类归属如语言能力、科学基础、思想道德、社会实践和艺术培养等。语言能力包括语文、英语等语言课程的听说读写;科学基础包括理工学科,文史学科和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内含道德规范,法律基础等;社会实践主要有研究性学习、体育锻炼、团地合作、社区服务等部分组成;艺术培养重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提高艺术审美的品味。相应的教材应该重新编排,总的原则应该是:注重基础、减低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多角度全方位引导学生成长、结合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我们的教育不能仅限于让同学们通过会考、毕业考试,影响更长远的方向考虑。艺术团队协作的培养在很多时候不是坏事,它能提高一个人的素质,让我们的整体感知上升一个台阶。

我们的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充斥的是知识和观念的灌输,而大量的知识和观念,缺乏的正是逻辑等方法的支撑。我们常常沾沾自喜于我国学生比美国等同龄人知识面宽广,但那不是过是对前人知识的重复记忆而已;属于学生们独立思考的东西又有多少?学生们敢于挑战权威的独立精神、怀疑精神又有几分?大多数学生对待科学不敢提出质疑,有时候自己是对的,但是碍于书本,不敢提出相反的观念和主张。书本也会出现错误,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时候表现的是退缩和软弱。计算机网络方面美国比我们早起步好多年,他们很久以前就能熟练的运用网络去探索未知世界,但是他们在学术创新方面、科研报告方面很少有人在网络中寻取捷径,大多数学者都是自己去探索,而后总结成文。我们就相差甚远!学术舞弊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个时候我们没有表现出比同龄人知识面宽广,暴露出的是不会自己思考,缺乏逻辑感知。

逻辑学乃英文logic的音译,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思维规律的科学。源于希腊语logos,有“思想”、“思维”、“理性”、“言语”等含义。正本清源,逻辑无疑是“理性”、“思想”的起点和支柱,它是人们独立思考的基本方法和起点。怀疑的能力、思考和创造的能力都由此而生。印度教育首重逻辑,从小到大,没有标准答案的教育方式,更有助于从根本上培养完整的思考能力及逻辑方法。在印度,不论是哪一类型的课程,考试的方式一律都是申论题。非对即错、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对于印度学生来说可能是不可思议、极度陌生的。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课堂上老师传授定理公式,最后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这些公式去解答问题,对公式是怎么推出来的、如何证明这些问题,往往不做诠释,让同学们会做题了就好,这才是最终目的。数学的美在于从定义、定理推演,一层一层地把题目解出来;我们恰好缺失了这一个过程。而这一切,都是独立思考、科学探索、科学创新所需要的分析和逻辑方法。如果教育失去了逻辑,就是去了灵魂,更不用说创新。

我国教育创新丧失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 封闭保守。早在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就已暴露,长期的小农经济使明代以后的中国形成了牢固的封闭意识和保守心态,在理念上膜拜祖先,尊崇传统,信奉“天不变道亦不变”;在政治上以天朝帝国自居,闭关锁国,闭门造车,淡漠外交;在生产方式上自给自足,禁绝贸

易,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种因循守旧的文化观念与创造活动所需要的开放性和开拓性文化特征根本相忤,因而必然桎梏民族的创造力。

2 文化专制。君权政治的特点必然导致文化专制、精神垄断,这种专制自宋明理学之后达到了至极的程度。在文化专制的肃杀氛围中,人们的思想和意志被牢牢地禁锢,不可能产生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心理安全和精神自由。

3 无为而治。这主要是道文化的思想,所谓“虚静无为”、“随遇而安”、“听天由命”、“激流勇退”等,这种观念引导人们逃避现实,回避矛盾,不思进取,淡漠和遮蔽了人们的创新意识。

4 中庸之道。中庸哲学导致人们怕冒尖,随大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从根本上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动机。

5 贬抑个性。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注重整体、和-谐、均衡、匀称,因此,对个性鲜明、棱角凸出、标新立异者向来给予严酷压制和打击。所谓“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即属于此。

《创新与课程内容选择的普遍意义》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反思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创造力衰微的原因,除文化因素制约外,另一个重要的羁绊就是教育落后。首先,我国义务教育起步晚。英、法、德、美等发达国家普遍在上个世纪中叶就开始普及5—9年义务教育,日本也在明治维新之后实施了4 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普及晚,从根本上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因而也就制约了民族创造力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和旧中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教育的内容是“四书”“五经”、“三纲五常”;教育的方法是教师单一灌输学生机械背诵。这种教育模式既忽视科技知识的传授,又扼杀儿童的创新精神。解放后我国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然而同时却也产生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的,注重知识灌输和死记硬背,这从本质上妨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目前教育界提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张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育评价、教师素质、学校管理等多方面的改革。从目前的实际出发,最根本的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为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从整体上消除应试教育机制下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种种束缚,才能使学生从“题海战术”、“层层加码”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从而自由自主地发展他们的精神和才能。就实施创新教育还需要在教育的具体领域里着重深化以下改革。

第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学和人才学的研究表明,独立的个性意识、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条件。一个思想从众,个性雷同,人格平庸,缺乏独立志向和才能特长的人,很难成为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重,因材施教,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志向、兴趣爱好和才能特长,使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健康地成长。国外的家长很不理解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小朋友体质虚弱这一事实,他们更不理解为什么孩子的家长怕孩子摔跤。他们认为,孩子不摔倒是长不大的,小孩子生性好动,在运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增强体质,更能锻炼胆识,身体好了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不愿意孩子在教室里学习一个小时的文化课,更愿意让他们出去奔跑一小时,而我们国家恰恰相反。从小就重视孩子的喜好,无论喜欢什么,必须先把身体练好,然后实现远大梦想才有可能。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要全面推广启发式。以何种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无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然而返观我国当代教育现实,“填鸭式”、“满堂灌”仍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这种陈腐僵化的教学方法,既不益于学生生动灵活地掌握知识,更不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在教学方法领域里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要坚决摈弃注入式,全面推广启发式。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其蕴涵的能力结构和

借助的能力品质不仅包括智力(认知能力),还包括实践能力(行为技能),就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而言,也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杨振宁、李政道等著名学者曾多次谈到中国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差,这与我们长期奉行的“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教学模式有关。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学和大学的实验教学时数不足美国的五分之一。因此,实施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策略是必须加强教学实践,应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增加理、化、生等课程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比重;应丰富参观、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并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有计算机的同学少之又少,小学4年级才开设计算机课。我们是从运用鼠标键盘、开机关机这些简单的操作学起的。但是现在的小学生,这些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了。实习的学长告诉我们,现在的5年级小学生在校学习vb编程,回想一下,那是我们高中才接触到的东西。试想一下如果用陈旧的技术和思想去面对现在的中小学生,他们能学到什么知识?)

我们还要逐渐转变家长对待教育的态度。很多家长在社会的潜移默化影响下,让学生背负了太大的压力。课堂教学之外让他们上很多额外的补习,甚至小孩子才刚会走路,就让他们去学一门一技之长,所谓“广撒网”,然后再“细收”,且不说这其中浪费了多少时间金钱,更是耗费了孩子们的童真。这个年龄该是在外面奔跑的年龄,过早的知道压力、知道现实的残酷,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极大的伤害。从前特长培训是为了丰富课余生活,但是现在完全变成了以后考试加分的筹码,有目的的去爱好,是很难真正喜欢上一门艺术的。所以有的时候感觉很悲哀,因为我们的教育变质了。

我们应为国家的未来考虑,为学生的自身发展考虑,不能图一时之快,葬送了他们的大好年华。美国一位学者说得好,“十六七岁的年龄应该是谈恋爱、环游世界的年龄,中国却把它浪费在高考上”,我们不能和美国比,但是他们这种心态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创新是一个新起点,他能让我们学的不累,事半功倍,能够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潜质,真正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

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够影响创造力已成为一条公认的法则。吉尔福特在总结创造力研究的成果时指出:“其中肯定会有最突出和最持久影响的是与教育有关的部分”。《学会生存》一书也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创新与课程内容选择的普遍意义】相关文章:

销售团队管理课程内容04-19

如何选择适合的大学如何选择学校03-20

创新实践报告_创新实践报告范文04-02

创新的口号12-16

创新的教案04-14

创新的办法02-10

创新的作文02-05

创新的感言01-24

创新管理07-14

创新的格言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