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目送》读书笔记

时间:2021-05-22 13:54:54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目送》读书笔记(通用10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目送》读书笔记(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读书笔记(通用10篇)

  《目送》读书笔记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作者写的让我永难忘怀一句话。但这短短的一句话里,又包含着多少,让作者流泪,难过的辛酸故事呢?作者对亲情,友情又是怎么诠释的呢?在这本书中,我们都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目送》就好像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由68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组成,在这几十篇的散文里,作者写了对逝世的父亲的不舍,对日益苍老的母亲的心疼,对执意离开自己的儿子的无助,对昔日挚友的牵挂……

  对于父母,无疑是作者的羁绊,在这个世界上,我想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我们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细心的照料我们,直到我们长大,而他们所留下的,只有一头银发,和流失的岁月。

  作者一直细致入微的照料她的父亲,直到父亲疾病缠身,最终逝世。这是件很残忍的事情,作者眼睁睁地目送着自己的亲人一步一步的走向时间的尽头,而自己能做的,只是默默的陪着他,走过他人生的最后这段路。这就是无常的人生啊!但是作者,并不后悔,恐惧,或是逃避,而是从容面对。因为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对于自己的孩子,是作者除父母之外,又一个重要的羁绊,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孩子出国留学,这期间,作者早已将孩子,归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离开。但是,孩子总是一味地想离开她,而作者只能选择,放手。

  对于朋友,作者想起了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同伴,形影不离的挚友,志同道合的知音,但是,时间早已为他们染上了白发,画上了皱纹,有些,已经成了照片里的人,再也回不来了。谁也不能保证可以和你一起共同老去,面对死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即使在另一个世界,我们依然会彼此凝望。

  在这本书中,作者写下了她所经历的,无论是,失败和脆弱或是失落和放手,这些都包含着作者的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种真情的流露,不禁使我潸然泪下……

  在这条宽阔无边的生命长跑中,也许我们会经历很多很多,让你流泪,让你欢笑的事,伴随着获得与失去,但是到了最后的终点,你会发现,时间早已将过往的泪水风干,将伤口愈合,当我们从回忆的缠绵迷宫抽身而出,会发现人生也就是目送别人,和被别人目送着渐行渐远罢……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目送》读书笔记2

  当我合上《目送》这本书的时候,窗外的雨已经停了。这让我不得不想起,在书里,那位母亲轻声的呼唤雨儿。我不停地在问自己,谁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谁。隔着一条马路,当我回头的时候,是谁在那里,是谁在哪里轻声呼唤我。

  人们常常说,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吗?如果又的话,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谁目送,来世我又会目送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吗?许多年过去,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是否会在拐角处回过头来,然后笑着对母亲说妈;或者,我是否也会在母亲悲伤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处?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常常躺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将她那童年的故事,母亲的泪光是启蒙我的明珠。如今,我们两人之间却常常隔着一扇门,我在门里头,她在门外。我却没有勇气打开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责任。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离去,年老时,孩子目送母亲离去。那又是什么呢?目送着,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伤和寂寞吗?不,不会的,我相信不会永远都是目送的。我想,我会打开那扇门的,我依旧可以像儿时那样,像儿时那样依偎母亲怀里,尽管母亲不再将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

  《目送》读书笔记3

  最近,看到龙应台的《目送》,这篇文章,深有感触。这是一本让全世界关注和喜爱的书籍,在文学的殿堂里龙应台有着不一样的见解,让我们看到了对于教育和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期盼和关切之情。

  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段“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黄;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遂,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了,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我透过龙应台的文字,仿佛看见了一个孩子渴望自由和独立以及对母亲付出的爱的拒绝和疏离,而他的母亲虽然理解孩子,内心却很失落与无奈。

  我们很多次用背影让身后爱你的人目送,越送越远,直至消失。上学时,父母开着车送我去学校。到了校门口,我关上车门,头也不回地径直走进学校,却不知父母在目送我的背影离去,他们是否也会失落和无奈,我想是会的吧。天底下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是一样的。我很惭愧,心里暗暗下决心,在下一次父母送我学校时,我会回头对他们笑着说:“再见!”我想他们会先是一愣,后面惊喜地笑吧。

  有时,回眸一笑,会让你身后爱你的人重获喜悦。

  《目送》读书笔记4

  读《目送》有感读了《目送》的第一篇,我就情不自禁地继续看下去,作者能把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描绘的感人肺腑。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

  第一篇叫《目送》的文章让我最记忆深刻。作者的儿子第一天上小学进教室和出国上大学的两个情景,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却一次次与儿子疏远。作者记得她也总是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父亲生命结束。

  也许,每一个父母都会经历孩子长大疏远他们这个事实,经历自己的'父母离开人世。可又有几人会把这样刻苦铭心的事记录下来,用感情记录下来。一般情况下我们看一篇文章,主要看故事内容,新颖的题材才会吸引我们,让我们喜欢。可这本书,只有朴实的文字,简单的故事,平滑的叙述,也能成为家喻户晓的读物,赢的就是真情与文字功底。

  我们之所以要读课外书和学习课文,不仅仅是看故事,更要学习,学习语文知识,学习思想内容,学习审美。这样你才没白学。

  《目送》读书笔记5

  关于《目送》,源于一段写在该书封底的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乍然觉得那会是一部多么哀伤的作品,试想我们的一生将会有多少目送的故事,不管是“目送”还是“被目送”,总是会透露淡淡的离别依依。

  在《目送》中,有若干篇散文,这些文章,写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心情,总之是充满了一个“情”字。有感情浸润的文字总是迷人的,透露着灵性。、《目送》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读完之后我释然了,我们不停地目送悲欢离合,不停地去感受人生无常,才能不断成长,这就是人生。学会欣然目送,不必追。人就是在不断目送中长大成熟,从“被目送”走向“目送”……

  我喜欢《回家》,写的是作者的母亲,心中那份渴望回到家乡的思念。家,是什么样的地方?作为儿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作为父母,孩子在的地方就是家;作为终身伴侣,两个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家,不是一个邮政区号、不是一个地址,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一段有着温暖而安心的记忆的时光。就算人会一个一个走,但家还是会在那,驻足我们心中的一个角落,某年某月某一天,我们还是会认得,家的样子。

  我至今还会跟我的朋友们说,我读大学的时候一天一个电话往家打,不为什么,也没什么事,就是想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爸妈,他们都笑了,说“有病,没事打什么电话”,其实那是一种对家的牵挂和依赖。“儿行千里母担忧”,从没离开过家,爸妈习惯了我在身边,一旦他们的生活中缺少了我,他们会不习惯。若干年后在整理爸爸的东西时,我发现他保存着我大学四年来寄回家的所有信件、贺卡甚至学校寄回的成绩单……

  学会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就可以了,无论爱你的、你爱的,当所有的风景都看透,他们会陪你看细水长流。

  《目送》读书笔记6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目送。作者龙应台在散文《目送》当中,通过描述她兒子如何随着年龄增长与她疏离以及描述她与父亲的多次离别,清晰地表达了她对于人生路上亲人之间悲欢离合的无奈以及阔达。

  这篇文章写了其中三个情节:作者送她的孩子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铃声响后,华安背着书包往前走却不断回头看我;华安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作者与他在机场送别,眼看他消失在了海关窗口,却盼不到他的回头一瞥;华安二十一岁时,上的正是作者教课的大学,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作者的车。幼时的华安,曾是那么依依不舍地离开母亲上学,在走进校门时不断地回头。那时的他,对母亲敞开心扉,对母亲的依赖占据了他幼小的心灵。可随着他的成长,他渐渐地关闭心灵的大门,尽管母亲对孩子有无限的关爱,可孩子不理睬母亲。随着他头也不回地,毫无留恋地走上飞机,留给母亲的,除了背影,只有无尽的落寞和无奈。

  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到这一个阶段,开始对亲人的关心感到不耐烦。在这时候,周围的人或许会痛心,但这是令人无奈的,只能默默地看着自己的背影渐行渐远。

  活在当下,就只存在于眼前的这一刻。现在的我们,回首往事,抽几分钟仔细想想,又是怎样的一番心境?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长大了,以为自己懂得那所谓的“三思而后行”,可在我们做完一件事之后,又总会觉得这样不足那样不满。也许,这就是人生。

  或许就如龙应台所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读书笔记7

  “所谓的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目送》中的一席话。龙应台用她温柔细腻仿佛微风般的文字,写下了这本《目送》。看完整本书,我思绪万千,淡淡的心酸和无奈涌上心头。每逢春节,爸爸和叔叔们都会回来过年。我想,这应该是爷爷奶奶最期盼、最高兴的时候了吧,毕竟一年一次的大团圆早已让人望眼欲穿。当年过完,儿女们又要再次踏上各自的征途时,他们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袋袋的东西,那些袋子红红绿绿的,甚至带些淡淡的泥土味或鱼腥味,但是却很轻易地就装满了一整个车厢,也填满了我们的心房……车子启动了,我透过车窗回望,两个步履蹒跚的老者跟着车子,一直笑着,露出了参差不齐且发黄的牙齿,两只干瘦的手弯曲着悬在半空中缓缓地摇着,嘴里喃喃着似乎在诉说些什么。但为什么在那温暖的笑容里我分明看见了点点泪光?那两个佝偻的身影越来越小,慢慢地消失了……很多时候啊,我们总是走在最前面,朝着前方大步迈。但如果这时候回回头,你会看见,在某个地方,有一个或是两个人,一直在注视着你,带着满满的不舍和期待,从我们到这人世,开始。

  我也不禁想起自己,在家里,我总是低头玩手机或者玩电脑,不愿和她交流,她给我烧的青椒炒肉,我是多么不喜欢。偶然的一次,我看见她在厨房,仔细地将青椒一条一条地切开。夏日的厨房就像一个大蒸笼,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她额头上冒出来,但她却依旧不慌不忙地切着,直到把青椒切得很细很细。下锅后就更痛苦了。浓浓的油烟,呛鼻的辣味,整个空气都油腻腻的,额上的汗珠不停地滴落下来。但她依然不厌其烦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调味,最后再端上餐桌。那一次,我才明白她为我做的远远不止那一盘我认为极其普通、随意又不好吃的青椒炒肉,这一盘菜中,蕴含了一个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疼爱。她每一个细腻的动作,都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房,让我为以前只知嫌弃的自己感到羞愧。那一次我吃下了一整盘的青椒炒肉,她很高兴,也很诧异,欲言又止。我看着她,对她说:“很好吃,谢谢你。”

  当我们渐渐长大,告别父母,踏上属于自己的道路,这路上的艰辛,沿途的风景,都要自己闯,自己看。父母,就站在这路的开端,目送着我们渐行渐远的背影——摔倒,爬起,前行……眼里是经历大半生风霜后的不舍与不忍。他们很清楚这条道路上的艰难与困苦,他们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独自承受,独自疗伤。但是啊,成长,总要义无反顾;伤痛,更不可避免;而梦想,定要执着追求。

  《目送》这本书,让每个人都能产生共鸣,让每个人都心有所感。

  “再多的遗憾都知不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的释怀与生命的和解。”让我们展开翅膀去飞翔吧,但不要忘了回头,看看自己的父母,他们一直都在。

  《目送》读书笔记8

  床头柜上静静的躺着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每天闲暇之余,都会翻上几页,轻轻的读出声来,细细咀嚼,慢慢体会,“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初次读到《目送》是在初中的语文课上,那时候的我,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关系,还不能对这篇文章有深刻的了解,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当我重读这本书时,我似乎恍然间明白了作者所要描述的那种对父母、对子女、对朋友以及对人生和生死的豁达以及怀念的浓情。

  书中的第一个故事讲到了,逐渐长大的儿子,一次又一次的离别,留给作者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背影。字里行间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对孩子离开的不舍之情,可同时她又是一豁达开朗的母亲,她知道,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自己,她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就像她在书中说的那样“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虽然父亲读书不多,但对我的学习却很重视,回想起读书上学的那些年,一直有父亲的陪伴与鼓励。记忆中,每次结束假期即将返校的前几天,父亲都会再三地嘱咐我,“到学校里,要记得吃饱穿暖,喜欢的东西就自己买,钱不够就打电话给我,给你寄钱,一个人在外面读书,要好好照顾自己。”坐上前往学校的大巴车,挥挥手与父亲告别,我暗自庆幸不会再听到父亲唠叨的话语。然而,现在想起来,父亲那时候怀着怎样的心情送别我离开家,离开他的身边,当时目送我离开的父亲,一定也充满了对孩子的担忧和牵挂。当看着父亲的鬓角一点点变白,皱纹爬上额头的那一刻,我才知道,那个曾经高大威武的男人在慢慢地变老……

  世上有多少婉转的歌声,却唱不出父亲的温暖,世上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却描绘不出父亲的爱。都说,父爱是深沉而伟大的,他的爱没有隆重的形式,没有华丽的包装,却一直默默的伴着我们成长。岁月匆匆,时间就像指尖抓不住的流沙,而我能做的就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常回家看看,陪父亲吃吃饭、聊聊天,用心照料他的生活起居,用爱陪伴他的喜怒哀乐,用事业感激他的精心培育。

  《目送》读书笔记9

  《目送》这本书,龙应台用平实的词汇描写出母亲同时也是女儿在面对亲情时的无奈,同时又敢于直面生活带来的无奈。虽然文字朴实无华,但近乎诗句的意景写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学,有点像《论语》,用对话而且只用对话,只不过龙应台将对话换成了描写,平铺直叙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昨天有读者把龙应台与季羡林比较,我更提高到与孔子比较。

  另外,我觉得龙应台的文字不太适合男性阅读,文字太过细腻。我注意到发言的女性产生共鸣的比较多,而男性发言比较少而且感受不深,我觉得这是因为龙应台是女的,这是必然的,我感觉散文是不是会分性别。

  目送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龙送儿子的离别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己与冷漠的儿子形成了对比,深情的“目送”没有换来不舍的“回头”,而作为女儿的她对待父母我个人认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因此有了心理误差,我认为这是男女之间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儿子可能更喜欢对外界的探索、冒险,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男人更决绝,女人则多愁善感。

  文章描写的龙应台就像现在被人诟病的“直升机妈妈”,整天徘徊在儿子的头顶,其中还涵盖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因此作为龙应台来说包容的不仅包括男女之间的差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别外,而且还中西文化的差别,这就让龙作为跨国母亲付出更多努力。

  《目送》读书笔记10

  龙应台是我最爱的作家,而《目送》正是我爱上她的最初理由。《目送》里,龙应台是她儿子的母亲,也是她爸爸的女儿。

  她送儿子去上学,儿子望了她一眼,然后“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她送儿子出国交流,儿子过了机场的海关窗口“倏忽不见”了,一次头也没有回。儿子长大了,常常戴着耳机听歌,“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孩子长大了,渐渐有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越来越不是属于父母的孩子了。

  这样的落寞,还有另一面。父亲送她去大学,不肯因为自己的小货车让她丢脸,远远地就离开了。父亲失去意识待在医院里,她要赶去工作,不舍地看着父亲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自己慢慢成熟,有了更多责任和任务。父母却渐渐老去,离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目送》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目送》读书笔记12-11

目送读书笔记精选12-11

目送的读书笔记10-16

目送读书笔记06-23

《目送》读书笔记05-27

《目送》的读书笔记12-18

《目送》读书笔记范文01-04

《目送》的读书笔记2000字04-18

《目送》的读书笔记300字04-17

目送读书笔记1000字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