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时间:2022-09-24 10:55:11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1

  一、总结

  本章以“让爱融入生活”为主题,从倾听自己及他人、乐于互助两方面着手,引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NVC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简单的8个字呈现在眼前,背后却是漫长的刻意练习,这练习期间会有欢欣雀跃、会有颓废沮丧、会有心灵清洗的涤荡、也会有内心波涛汹涌的暗流,让我们开启这扇大门,进入我们新的别样人生体验。

  二、“让爱融入生活”感悟

  本书这一章标题,让爱融入生活。此刻,我想到的是,你愿意让爱融入生活吗?

  曾经我有一种认识,工作与生活是不同的。生活是日常柴米油盐、妻儿老小、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生活作息……面对的有耄耋老人、有稚口小儿,所有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事件、人物、情感、时间等;而工作则是一群有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情操、能力互补的青壮年,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合作完成一件事。

  持着我的“认识”,我践行着让爱融入家里的每个生活角落,我感受着先生、孩子、父母、手足的爱,也感受着给予他们由衷爱的暖流,我的心在感受到暖流之际都将被爱快要融化了!然而,在工作中,我却感受到了我的僵硬、我的不由自主的强势、我的急躁、我的压抑与容忍限度。我开始困惑、反思,是什么原因?我本不是这样的人啊!

  伴随着个人成长的一次次深入学习,我终于明白:《非暴力沟通》中“让爱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囊括了生命体的时时刻刻;而其中的“爱”,即是感受的体会和体察、需要的觉察和感知,体会自己、体察对方;觉察自己、感知对方。在这里,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对自己的爱!

  爱自己,是《生命的重建》中的核心,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核心,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核心!

  当我明白了“生活”、“爱”这两点时,我从内心深处放下了对待工作间合作、同事、领导的旧有的“认识”。我们都在不同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无论角色怎样切换,我们所有的一切,从感受和需要出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爱!爱自己是让爱融入生活的必要条件。

  三、感悟点

  1、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感受和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体会和觉察;对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的体察和觉知。爱自己,能够让我们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依然能心存爱意。

  2、通过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

  倾听是爱自己的方式,倾听自己、倾听他人。听听自己的内心、他人的内心,带着觉知、感知去体会和觉察,有意识的、刻意地去练习,这是实现爱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3、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乐于互助。施者由衷的给予与受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施者因该行为产生价值更欣赏自己,施者与受者同时受益。

  4、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觉察,多练习!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2

  非暴力沟通,是利用语言及思考方式的改变,来优化表达沟通的方式。

  不论在对于应对个人内在的负面情绪,还是对于外在的话语刺激或行为冲突,它都有自己的优势。而优势在于,它通过沟通的技巧,发现自我情感需要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不是推脱逃避责任。

  随着沟通方式的转变,带来的是更加明确的情绪表达和深入的有效交流。

  总结起来,它的套路是:当你/我听/看/想/感受到…(表达具体事件),你/我觉得……(内心具体感受),因为你/我看重……(内在价值),你/我是否愿意……(提出要求)?

  我想,在套路背后,是更多深刻的思考,你是否想努力知道自己和别人话语背后的目的,而不是忍受语言背后隐藏的谩骂和侮辱?你是否想用平和有效的方式达到顺畅沟通的目标,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或者将语言变为利剑刺痛他人和自己?

  阅读这本书,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是一位勤劳踏实乐观开朗的女人,但是有个我非常不喜欢的地方。那就是,说话时常常把别人想成她希望的样子,当别人达不到她心中的标准时就会心里失衡或者指责他人。此外,喜欢因为一件不顺心的事或他人的行为,就将他人推向审判席,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他人。更重要的是,她如果对某件事不满,会牵涉到以往的事或人,甚至是身边的亲人。

  刺耳的语言,有时候就是锋利的刀刃,它真的可以刺穿人的心。

  记得曾经看过东南亚某个国家一则公益广告语,大意是说:要经常对家人说“谢谢”“我爱你”“你真好”……等等暖心礼貌的词语,不要觉得多余。当你要对家人发怒时,当你难听的话要吞口而出时,当你把情绪发泄在家人身上时,请你问问自己,你平时是这么对待陌生人的吗?连陌生人和熟人你都可以做到彬彬有礼,为何面对你深爱的人,你却展现你丑露的面目,忍不住用一把语言的刀向他们挥去?

  好好说话,学会如何表达情感,也是建立在知识和深刻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的。

  对于许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暴力或谩骂就是表达情感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哪怕受过不错的教育,但是没有反省力的人来说,他们或许从来不觉得需要转变说话方式。

  无论如何,要做到非暴力沟通,我们首先具备的素质是,成为一个愿意思考改进且内心平和的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有效改善沟通交流方式,才能大胆说出来。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3

  出于提高沟通技巧的目的拜读了这本书,却发现自己的目的一开始就被它否定了。

  作者认为一切的沟通技巧都是为了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与人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的理解、接纳和爱,而不是强化沟通技巧本身。

  作者在书中探索出了自己的“非暴力沟通模式”,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个模式的主要原则有点类似于儒家的推己及人,重视体会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意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源于内心的需要而非外界的干涉,因此,对自己和他人内心声音的倾听是无法替代的,没有做好倾听就无法了解对方或自己的感受,更无法了解对方或自己的需要,以最终达到加深彼此联系、减轻双方痛苦的目的。

  我个人觉得文中有两点很值得提起。第一,观察不同于评论,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我们往往对眼前的人或事做出评价而不是单纯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而评价,无论是哪方面的,都会有过于抽象和体现自己价值观的弊病,在与他人交流中,如果首先表达自己的评价,很可能遭到对方在价值上的抗拒,从而增加彼此的隔阂。第二,区分请求和命令是有必要的,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很容易区分,其实不然,区别的关键不在于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是在对方听到你的问题后你的第二个行为对他的影响,譬如,你想对女朋友说,今天能不能陪我去看电影,她在听到你的请求之后表示很累,想在家里休息,如果你对此的反应是,你对此很失望或者指责她的自私,那明显不属于请求而属于命令了,对方即使答应去看电影,也是出于内疚或者担忧的心情,而不是放松和乐意的心态。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4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总结下来一个关键点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说当出现问题之后,不要去指责他人,要先考虑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导致了这个问题,不论你是老板还是员工,你是上司还是下属,都不要一股脑把问题都归结到对方身上,这样既可以让自己从激动、暴怒的情绪中冷静下来,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时激动产生冲突。相当于一个尖锐的利器变得柔和,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

  一、观察:区分观察和评论,若将其混为一谈,他人就会倾向于自己听到的是批评,并反驳我们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从而对沟通造成障碍。正确的观察应该是:不带评论的观察。也就是只观察,单纯描述事实,不妄加评论,比如说“你的衣服上有污渍”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脏!”且要注意减少“总是”“从不”这样过于绝对化的词语,因为这样的词语会使我们的表达过激。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言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二、感受:除了我们自己的感受,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一下别人的感受,就像是我们社会工作者在接触案主时,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有同理心,当我们自己经历过,就会明白对方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简单的一句“你不要难过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三、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标注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我们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我们认为案主需要什么。假如说案主的亲人离世,案主当下最紧迫就是通过哭来宣泄自己的悲伤,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们说“不要哭了,要走出来”

  四、请求:

  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被请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要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通过拒绝来提出请求,人们的反应常常是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然而,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就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

  最后将作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藉由这本书,依稀间遥望到梦寐以求的美丽世界,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5

  生活中,工作上,暴力的沟通方式无处不见,这种双输的沟通方式似乎有瘾,跟吸鸦片一样,明明知道不好,却一直戒不掉!原因是我们找不到很好的的方法,这本书讲述的沟通方式浅显易懂,但是关键还是在于自我实践,但是只要愿意尝试,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恋爱关系,甚至是婆媳关系,非暴力沟通方式都有很好的解答,遇到问题,我们一向是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更不要提对方的需要了!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口的评价和结论给别人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样的沟通方式,只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社会越来越无情!亲情关系越来越破例!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不断反思,有时候我是伤害别人的角色,也有时候我被别人伤害,其实我们可以做到不去伤害别人,也可以做到很好的保护自己,在关键的时候,尝试让自己冷静几秒钟,静静感受自己!冲动是魔鬼,这个魔鬼虽然可怕,但是他生存的时间有限,你的反应越迅速,可能被他伤害的机率就会越大,关键时刻能够让自己冷静下来真是一项需要锻炼的本事了!

  本书还有一个观点很赞同,就是爱自己,倾听自己,理解自己,是的,没有什么比爱自己更重要了,一切好的沟通方式,其目的都是避免冲突带来的伤害,伤害别人和伤害自己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先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6

  《非暴力沟通》一书,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写,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我一直以来比较排斥读外国人的书,尤其是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作者去难民营中的一个清真寺讲解非暴力沟通时,遭到一个穆斯林男子的怒吼,许多听众随声附和,现场一片混乱,尴尬至极。可是,作者神情自若地与该穆斯林男子进行非暴力沟通,对话持续了近二十分钟,“穆斯林”的情绪稳定下来,作者与之成为了好朋友。一个小时后,这个原先称作者为“谋杀犯”的男子竟然诚恳地邀请作者去他家享用丰盛的斋月晚餐。真的是太神奇了,刚刚还是水火不容,转瞬之间“化敌为友”,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奇效。我认为,作者的成功之处,在于专注于彼此的观察,用心倾听对方每一句话所包含的情感和需要。并顺势引导对方认识到:美国人有很多,善恶并存,而“我”是来帮助穆斯林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表达,让别人看出我们的善意,这是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条件。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圣·路易斯地区的一个女教师,因为帮助学生学习,而下班迟了。空荡荡的教室里,她正在收拾东西。这时一个陌生的男子闯进来,大声吼道:“快脱了衣服”,意欲强暴她。这位女教师急中生智,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之交流,那位男子每听一次她的反馈,冲动的欲望,就减弱一点,最后竟然感觉很羞愧,灰溜溜地逃之夭夭。这个女教师幸免遇“难”,启发我们,在危急时刻,神情慌张,剧烈反抗,反而会激起对方的怒火,悲剧难免会发生。反之,运用非暴力沟通法,倾听对方的需求,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赏,从对方的立场出发,为对方着想,那么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真是一种神奇的沟通方式啊!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总之,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可以化解很多一触即发的矛盾冲突,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各种各样的学生沟通,如果沟通能力强,各方面力量就会调动起来,形成合力,班级就会和谐发展。反之,就会怨声载道,矛盾丛生,工作无法开展。所以,我建议大家多读《非暴力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正如一位南京大学一位教授所说:“优秀的班主任都是沟通高手。”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7

  沟通是一门表达和倾听的艺术,与非暴力沟通所对立的是爱心缺失的”暴力沟通”,这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出于自义心的道德评判,出于虚荣心的比较,出于自私心的逃避责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强人所难,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不仅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而通过非暴力沟通,可以使我们心存爱意,增进关系,改善生活。

  非暴力沟通具备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我尝试将四方面展开,首先是观察,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纯粹的观察需要的只是眼睛和心灵,而不带评论的观察也被称为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还需要注意自身和对方感受,在此我们要避免将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正确地体会和传达感受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表达感受时:比如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很多被动的词语其实也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等等。我们也需要避免使用“很好”,“很差”这样的模糊词汇,每个人对好坏的标准不一,这很难让对方明白我们的实际情况。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来跟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流畅。

  真实的表达感受,常常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和弱点暴露给对方,这是一种积极的示弱,当然这并不是在说自己某方面能力或素质的缺乏,而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信任,是培养亲密感的关键。

  第三点是需要,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好像也导致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感受,但我们需要明白,感受的根源是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们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并不是我们产生感受的起因。我们需要勇敢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因此我们常常会用一些错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常常藏在对他人的指责,评判和评论中,而当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对方的申辩和攻击。人际交往中,直接的提出需要所当跨过的门槛是我们的面子和一些并不正确的旧观念,这是我们所当要去克服的。

  最后一点是请求,和描述感受有些类似之处,我们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是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当对方对我们的请求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则倾听他的感受和需求。

  前面四点主要是围绕当我们是一个表达者展开,那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呢?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要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还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当我们做一个倾听者时,我们还需要评估自己的状态是否合宜,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先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有的时候,谈话的气氛很沉闷。我们体会不到说话的人有怎样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对我们有什么期待,此时我们需要“打破僵局”,必要的打断说话者,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是被人当作负担。如何礼貌地打断?书中提到了两种方法:第一是尽量提醒别人留意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以这两点为基础,打断的方式应该都可以。

  作为倾听者,常常还会遇到第三种情况,我们说了心里话,很想知道对方的反应,却发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们也许会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在别人保持沉默时,我们一般会觉得有些别扭,而很难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或许我们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说错了什么,或许急着纠正回转,或许是引开话题转移注意力。但作者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我们的表达可能引起了对方的思考,不是针对我们的行为,而是联想到了其他的事情,从而做出了我们没有预想到的反应。此时我们需要耐心等候观察,通过提问来确认对方的想法再做出下一步反应。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工具,总的来说它通过两种方式来改善沟通,一个是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另一个是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爱是生命的真谛,爱也是非暴力沟通的发动机。在爱的推动下,通过非暴力这样一条管道,爱更好地融入生活,主导生活。

  最后回到前言所谈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为了生存,我们真的必须不择手段吗?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以拳头和武力,无休止的拼命来对待难关只会激化矛盾,而无法解决问题,这种狼文化所主导的世界丛林法则必然失败,就像《狼和冰刀》,狼最终死于自己的贪婪和野心。而书中所倡导的是温柔的羊文化,当然它并不意味着温顺听话,任人摆布,它更不是软、弱的代名词,而是怀着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以爱为武器,来和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抗衡。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8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沟通非常常见,人们经常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人进行评判,一味的比较,威胁他人,以不得不为幌子来回避责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最近读了一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书中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来教导我们如何避免出口成伤。

  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现在可能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此时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对解决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帮助。最后说出请求,明确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在生气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将错误归结给他人,这种无谓的发泄并不利于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通过对这《非暴力沟通》一书的阅读,我在慢慢改善自己与其人的沟通方式,对于与其他人在沟通中出现的一些暴力沟通,也能够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并且及时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和坚定,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非暴力沟通,需要时间来践行。要把非暴力沟通作为工作、生活中的一项修炼坚持下来,做一个平和的人。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9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多年前就买了,对于一个爱读纯文学类书籍的我来说,干货满满的工具书读起来有点困难。因为高一年级的老班们有一个读书会,于是责令自己两天读完——有压力才有动力呀,终于在读书会前1个小时读完。虽然有一种囫囵吞枣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确帮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导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外国人写的心理学的书还是会存在文化的差异,语言翻译的转换让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内容阅读的时候就直接略过。作者重点谈到日常生活的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看到这,谁不想继续看下去,究竟什么是爱的语言,难道我们对最亲的人说的话不是“爱的语言”吗?作者一语蔽之:非暴力沟通就是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作者在书里用了十三个章节来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如何才是“爱的语言”。

  1.观察和评论——观察源于客观,评论源于主观。人太喜欢进行“道德评判”,太喜欢主观的标签化,而作者所说的观察是不带任何情绪的'准确的表述。

  2.体会和表达感受。中国人的内敛总会羞于表达感受,于是在揣测中参杂了各种主观情绪和臆断,这时候你需要闭上眼睛体会自己的情绪,然后准确的表达出来。句式应该是这样的:我感到……因为我……

  3.请求帮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要清晰明了且具体。

  4.倾听的力量。当有人求助的时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说解决的办法,而是倾听,体会。

  5.爱自己。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别的告诉我们,“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学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学会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这样的句式帮助我们探寻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达愤怒。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你需要体会,发现自己的需要,然后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时候你的愤怒才会有价值。

  应该说翻完这本书,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思我们日常沟通的状态,哪些还需要改进,比如对孩子、对学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论,标签化。在和别人的沟通时,尽量不带着预设立场和感受,尽量保持冷静客观地聆听对方想要表述的内容。一语蔽之,这本书让我们平和心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舒适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10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该书已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实践之父。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还可以作为自我人生追求方向的不断提醒。

  所谓的暴力沟通,并不是单纯地说通过人身攻击等方式进行沟通,迫使对方满足我们的需要。异化的沟通方式有:

  1.道德评判: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比如说:你太自私了。你太过分了。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然而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难得到满足。

  2.进行比较:在比较时,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活得很惨。

  3.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然而,我们会使用类似于“不得不”、“你让我”比如说你让我伤透了心等词语。比如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痛苦,孩子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然而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类似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使用的是推脱责任的语言而不是负责任的语言。

  4.强人所难:对别人的要求里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而非暴力沟通倡导的是专注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是用异化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举文中的一个具体的例子,一个妈妈在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之后,看到儿子把家里弄的乱糟糟的。异化的沟通方式,可能是把儿子骂了一顿。而非暴力沟通呢?小明,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关于非暴力沟通要素的注意点

  1.观察:我们需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评论:懒惰。观察: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评论:愚蠢。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2.感受: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我觉得不公平,我觉得他很负责任,等等。感受一般和以下词汇关联:兴奋,高兴,感激,害怕,沉重等等。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的言行的看法。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3.在请求帮助的时候,需要注意用具体的语言替代抽象的语言,区分请求和命令。例如,我们可以说:请帮我打开窗户好吗?而不是说:请打开窗户。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自责自己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第二种是指责对方。就是反过来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样说,我一直很在乎你的感受。在争吵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感受到恼怒。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会想他伤心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和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关于以上四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是自责,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陷于自我憎恨中无法自拔。而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面对挫折时,体会内心的渴望,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方法,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第二种表达方式指责对方。如果我们满脑子是非对错,把某些人看作是贪婪的人、不负责任的人、骗子或其他类型的坏人,我们就很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作者建议我们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未满足的需求,而不是情绪宣泄。作者在书中跟大家介绍了一种表达愤怒的方式:

  1.停下来,呼吸。

  2.留意我们的指责,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体会我们的需要。

  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运用非暴力沟通,进行有效地沟通及建立人际关系,同时平静内心,不断地提醒自我人生追求的方向。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11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他通过采用神奇而又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来让人们获得爱、和谐与幸福,下面我来分享一下读书心得。

  1、非暴力沟通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观察、表达观察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告知具体的请求。在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话往往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十有八九是因为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对。如果你从刚开始的谈话中就就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与情绪,对方很可能不愿意对你展开心扉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区分评论和观察。

  2、批评往往暗含了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表达了我们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很可能获得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比较可能获得积极地回应。比如说我觉得你很差和我希望你努力变好带来的效果就是不一样。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

  3、学会倾听。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需要的。

  4、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但是”“可是”这类的词。

  5、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成长。尽量避免对自己说“应该”,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说“应该”只会使自己更加自责。相反,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怎样的满足,这样我们就可能从自我评价中受益,比如说比赛获得第二名,很多人都会说我“应该”再努力,都怪自己懈怠了,但是如果能从第二名中找到满足自己的点,就不会产生自责的情绪,总有人要第二名,结果已经很不错了,下回再努力就好了。

  6、愤怒其实是由于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就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不同的感受。对他人的指责就是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7、往往正确表达愤怒有四个步骤:

  ①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也不做。

  ②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③体会自己的需要

  ④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其实我们想一想,我们生气就是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不然生气干嘛。

  我在读书的时候还摘抄了一些我比较喜欢的语录,跟大家分享一下:

  1、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2、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么没好啊。…每当我们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

  3、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这本书适合老师和父母阅读,在面对小孩子的调皮捣蛋时,如何控制情绪理性沟通,这需要我们慢慢地学习,也适合处理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12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的避免暴力。通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的一个方面:通过四个要素,诚实的表达自己

  (1)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要点:清楚的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

  (2)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3)说出哪些需要那样的感受。

  (4)具体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另一个方面:借助它们关切的倾听。

  (1)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

  (2)聆听他们的请求,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他们。

  保持对这两方面的关注,并帮助他们也这么做,双方便可持续互动,直至情意想通: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你的请求是什么……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13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14

  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心中要有爱,对他人有爱,对自己有爱,非暴力是爱的外在形式。在沟通过程中通过一种结构化的方式解读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体会各自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合理地表达出来,使得双方能够互相理解,最终实现和谐的、充满爱的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基本前提是假设人感受的一致性以及同理心,即人的基本感受是相同的,正因为人类的感受相通,所以才能相互理解。

  读这本书一方面能够学会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这种方法,另一方面读书的过程也是对心灵治愈的过程。书中对人心理需要和感受的剖析之精准,时常让人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如果早点知道这些该多好啊。在此,我非常感激本书作者和译者,让我们知道应当多注重自己内心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表达这些需求使沟通能够愉快地进行,下面列一些令我感触较深的点,谈不上感受,权当杂记吧。

  1)外在的驱动力是压力,内在的驱动力才是真正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总是以“应该”做什么来要求自己、命令自己,那他一定会偏离自己的内心,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就像恋人刚开始是出于对对方的喜欢,所以一切关系都很融洽。而当热恋期过了,出于让对方幸福这一责任方面的考虑,爱情往往变得沉重起来。

  2)喜欢使用暴力的人,无论是肢体暴力还是语言暴力,是因为他内心的平静遭到了破坏,尤其是被暴力所破坏,所以他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自己内心的和平。但暴力从来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因为暴力不是人内心最终的需求。

  3)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需要,故而真诚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靠、更长久。

  4)向别人倾诉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有些东西在你你说出来的时候你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理解它。在痛苦的时候,合理的倾诉能够避免自己被充斥在头脑里的各种想法所束缚。

  5)最后,这本书值得时常拿出来看看,当作一碗心灵鸡汤吧,需要的时候治愈一下自己的内心。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15

  《非暴力沟通》与其它沟通类的书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沟通类型的书籍主打场合式的沟通技巧,而这本书讲的是从人的情感诉求出发,说话前三思,并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来进行交流的温和式沟通。

  初次看到书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沟通难道是武力解决问题吗?相对而言,非暴力沟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吗?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暴力沟通指的是语言暴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语言伤害性往往比肢体暴力更严重,也更持久。书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与冲突就是因为这些被长期忽视的语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做到的是,学会观察对方与自己,讲究内心的需求与感受,并用温和的语言表达出来。

  艾提·海勒的日志中写道:“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我们常常在第一眼的时候就妄自下了批判与看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就往往导致双方之间产生误会。

  非暴力沟通就是突出强调这一点带来的伤害性有多大,书中介绍了实用的沟通模式。首先,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是随便地批评指责别人。第二,关切地倾听别人,而不是在未细心观察上解读为批评指责。人们容易混淆观察与评论,倾向于听到批评而反驳对方。比如,他是个懒惰的人。这就是评论。他是个四五天都不出门的人。这是观察。有人认为他不经常出门就认定他是懒虫。但未曾细想,几天不出门的人就是懒人吗?强加自己的价值观念于人就是一种暴力沟通的表现。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对方;责备自己;体会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体会对方的需求与感受。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自己的见解,人们的反应常常是为自己辩驳。相反,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求与感受,人们就比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而在提出自我需求时,要具体明确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比如,“我想要每个星期出门三天”,而不是“我想要自由”。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和感受,帮助我们在倾听同时与他人建立联系。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16

  暴力!这个听起来就很暴力的词!

  沟通!这个社会交际必备的技能!

  理解中的暴力就是动不动就动手打架、大声吼叫,甚至是战争等等,总之就是不和谐,很不文明,让人很不舒服的行为方式!而用这种方式去与人沟通,那无疑是非常不好的一种方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清楚她的不妥之处,但是,我们身边乃至于我们自身却经常如此,那些无情的语气话语即使不动手却伤人更深!唉,无比的感慨!多少次,自己也陷入这个冷暴力的漩涡当中!

  幸好,幸好我是一个相对理性的,给自己点个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己都能够快速脱离这个冷暴力的氛围,然后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真的非常庆幸读到这本书,非暴力沟通真的是爱的语言!只要在沟通的时候注意规避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多现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用心去感受爱的语言,那么,沟通的效果势必会比想象中好很多,幸福指数也会提高不少!一定要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去深刻感受爱的根源并请求帮助,那么你就将成为非暴力沟通的高手!

  书中总结12个关键字——懂观察,讲感受,谈需要,提请求!营造好沟通的氛围,学会使用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17

  在我们的生活里,特别是和亲密的家人,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语言暴力。逃避解决问题时采用“冷暴力”,一时气上心头不能自制时就会用狠毒的语言中伤对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

  1、观察而不评判;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的毛病,妄加判断,添油加醋地加入个人主观判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他人“贴标签”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毕竟我们是有情绪的个人,允许有情绪,但直接表达就好,不必用过分偏激的语言或者行为来提醒对方我很失望、生气、愤怒

  3、个人的需要/价值观念;静下来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念导致我会有现在的情绪,不去责怪他人的行为,而是将”矛头“指向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而导致会这样看待他人的行为,是自己的需求和观念导致了自己的情绪。

  4、请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注意语气委婉。女生爱玩”你猜猜猜“的游戏,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请求,至少曾经我是这样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当的,因此会起很多不开心。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一种沟通模式,实践下来也会带来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再怨气冲天负能量地去抱怨指责他人,而是在自我观察剖析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样,当他人在抱怨指责时,我们平静地去倾听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争论也能平息。

  我想这本书将把我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转变,和影响到别人。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 篇18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沟通非常常见,站在制高点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一味的比较,威胁他人,以不得不为幌子来回避责任。其造成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教会我们如何避免出口成伤。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无助于解决你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最后说出自己的请求,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是凡人,皆有七情六欲,在生气时会自然而然的批评、埋怨他人,这种发泄并不利于我们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打雷听声,听话听音”,真诚的倾听他人的感受,进行反馈。

  很高兴你能看到这里,这说明你已经开始准备做出改变了不是吗?祝愿你既能摆脱情感的束缚,又能不麻木可憎,成为生活的主人,遇见更美好的生活。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读后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8-26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7-13

非暴力沟通个人读后感04-24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5-13

《非暴力沟通》精选读后感08-11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篇02-26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篇01-09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篇01-15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