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文章赏析

时间:2021-06-19 13:20:36 赏析 我要投稿

阿长与山海经文章赏析

  关于阿长与山海经文章赏析小编已为大家整理收集,欢迎阅读,同时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阿长与山海经文章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文章赏析【1】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

  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认为和她说了没什么用处,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说明“我”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一辈子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别人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却居然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的眼中,似乎“有伟人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个准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5、提问:综上所述,作者详写买《山海经》的意图很明显了。

  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件事呢?

  这件事更能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也能表现长妈妈对—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

  这怎么能不使作者怀念呢。

  阿长与山海经文章赏析【2】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的《狂人日记》﹐充满了对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封建道德传统的批判精神。

  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力。

  中国当代

  鲁迅著名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人称“文教思革”。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

  原名周樟寿,又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

  笔名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

  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境衰败变得贫困。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此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新文化运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

  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1]命”的人。

  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野草》,《朝花夕拾》《彷徨》《华盖集》《呐喊》等。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人。

  与胡适相媲美。

  共分七件事:

  长妈妈的名称来历 2.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 3.睡觉摆“大”字 4 .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5.讲“长毛”的故事(或长毛攻城,她被掳去守城) 6.谋害“我”的隐鼠(可忽略) 7.给“我”买《山海经》

  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1——2小节)介绍阿长的身份及称呼的由来(简介长妈妈)。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不同人对长妈妈的称呼以及长妈妈名称的由来。

  “我”的家庭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庭,即使对一个保姆的称呼也是长幼有别的,祖母最长,所以叫她“阿长”,母亲与阿长平辈,依着孩子称她为“长妈妈”,“我”是晚辈,则亲昵地叫她“阿妈”。

  文章第一句所谓的“已经说过”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猫·鼠》中提到过长妈妈,那是一个害死隐鼠而又以谎言欺骗小主人的女工,给人的印象似乎并不太好。

  所以文章开篇,作者就在不经意间暗示了曾经有过的对长妈妈的不满情绪。

  接着作者在文章第二小节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长妈妈”的称号原来是顶替了“我家”先前一个女工的绰号而来。

  这真让我们感到她比孔乙己还要可悲,人们毕竟知道孔乙己还有个属于自己的姓,而长妈妈连自己姓什么也不为人知,直至三十年后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仍不知长妈妈姓什名谁,可见长妈妈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

  鲁迅曾说过,旧中国的妇女,数千年来没有争得做人的地位,她们“连羊还不如”。

  连姓名都被人忘却的长妈妈不正是千千万万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吗?!

  第二部分

  (3——18小节)写“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这种敬意消失”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3——5小节)写“我”讨厌阿长

  这里作者主要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对长妈妈的讨厌,一是厌长妈妈罗嗦(“常喜欢切切察察”),甚至怀疑长妈妈在家中挑拨是非(“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的行动(“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这些事情完全是从小孩的角度写的,换一个角度也许就不能说她讨厌。

  “常喜欢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说明长妈妈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人吗?“不许我走动”不是正表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负责吗?“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是不是因为白天劳作太累了?这不正说明了长妈妈的勤劳吗?

  第二层次(6——12小节)写“我”烦厌阿长繁琐的细节

  这一层次主要写烦长妈妈的许多“规矩”和“道理”,重点写的是过年的规矩。

  从压岁钱说到祝福语再到吃福橘,写得非常详尽。

  这些在小时的“我”看来是太烦了,但在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看来,就要当民俗来欣赏了。

  鲁迅曾对日本友人增田涉说,在他的《朝花夕拾》里,“有关中国风俗及琐事太多,不加注释恐怕不易了解”。

  鲁迅这样对中国特有的源远流长、神秘奇异的民风民俗的描写,使作品产生了特有的魅力。

  第三层次(13——18小节)写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而对阿长产生“空前的敬意”。

  这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因为“我”觉得这件事和 “我”毫不相干,“我”并没感到可怕。

  但当长妈妈讲到她们一排女人脱了裤子,竟能阻止“外面的大炮”“放不出来”时,“我”“不能不惊异”,“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这是由“厌烦”到“敬重”的第一次转折。

  但这种敬意随着“隐鼠事件”的发生而逐渐淡薄甚至“完全消失”。

  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隐鼠事件”,可见这件事在幼小的鲁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那么,“隐鼠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开篇之作《狗·猫·鼠》中介绍说,隐鼠是鲁迅小时侯非常喜欢的一种小老鼠,一天,他发现隐鼠不见了,长妈妈告诉他,“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于是,“我”就从此痛恨起猫来,后来,“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从此“我”就特别记恨长妈妈,对长妈妈的所言所为也就特别厌烦。

  作者在写敬重长妈妈的两个故事中间,再次穿插这个“隐鼠事件”,一是为使文章顿起波澜,二是与下文写敬重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部分

  (19——29小节)写因长妈妈为“我”买来了的《山海经》而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

  这第二次敬意的缘由是远房祖叔对《山海经》的生动介绍,那“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对幼时的“我”该有多大的诱惑啊!就在“我”想一睹为快时,祖叔却不知这本书“放在哪里了”,因为祖叔很“疏懒”,“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别人询问,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压岁钱去买,书店离家又很远,即使去了,书店又关着门;长妈妈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虽对她说了,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所以,“我”认为“说了也无益”。

  可就在“我”几乎完全无望的时候,长妈妈却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这一部分的蓄势是非常充足的,这就使得长妈妈《山海经》的到来不同寻常。

  “我”不仅“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而且要满怀感激地说:“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慨叹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

  如果说,前面写长妈妈脱裤子挡大炮的“神力” 不免含有难以全信的嘲讽之意的话,那么,这里用“确有”来修饰“伟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达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由此可见,《山海经》一事在“我”与长妈妈的交往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彻底颠覆了“我”原先对长妈妈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终于由“厌”长妈妈、“烦”长妈妈到“敬”长妈妈。

  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经》,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众多事件中选择《山海经》与“阿长”一起放在文题中了。

  第四部分

  (30——31小节)哀悼长妈妈,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之情。

  行文至此,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于言表,他终于不自觉地用“阔气一点”的 “我的保姆”来称呼长妈妈了。

  接着用看似平实的语言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长妈妈辞世已三十年了,说明时光流逝之快;二是表示自己对最敬重的长妈妈的姓名和经历至今仍然一无所知,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三是从仅知道的长妈妈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猜测长妈妈是个青年守寡的孤孀,表现了对长妈妈不幸身世遭际的同情。

  最后一小节,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祈使句,改用第二人称,表达了对长妈妈的由衷的祝愿:“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里所说的“地母”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坟墓”(因为它是“黑暗”的),阿长在那里休息;二是指“大地母亲”(因为它是“仁厚”的)。

  在鲁迅的心目中,阿长与“地母”已经融为一体了,她的灵魂已在那里“永安”了。

  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

  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

  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

  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

  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是颇见功力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善抓细节。

  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写小说需要如此,写记人散文又何尝不需如此呢?鲁迅就是善抓细节的高手,为了表现长妈妈爱罗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有关“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写也十分生动,“我”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当“我”忽而记得了隔夜长妈妈的提醒喊“阿妈,恭喜”时,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这些细节都传神地写出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祝福。

  详略有致。

  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

  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

  第二部分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罗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这一部分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第三部分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

  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

  欲扬先抑。

  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罗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

  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

  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

  我们再回过头来探究一下本文的题目,看看作者有没有什么玄机在其中。

  “阿长”是作者在憎恶长妈妈时才这样叫的,因此,“阿长”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

  “山海经”事件是彻底改变“我”对长妈妈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为有了“山海经”事件,“我”才真正由“厌烦”长妈妈变成了“敬重”长妈妈。

  因此,“山海经”是敬重长妈妈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经”代表的就是文章后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

  那么,本文题目“阿长与山海经是否隐含着“从‘厌烦’到 ‘敬重’”的意思呢?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阿长与山海经》赏析的全部内容。

【阿长与山海经文章赏析】相关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的赏析02-27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02-27

《阿长与山海经》的赏析02-27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02-27

阿长与山海经的赏析02-27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02-27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02-27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02-27

阿长与山海经的句子赏析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