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中的目光技巧

时间:2018-02-07 08:41:00 人际交往 我要投稿

关于人际交往中的目光技巧

  人际交往中的目光技巧

  目光是人在交往时,一种深情的、含蓄的无声语言,往往可以表达有声语言难以表现的意义和情感。“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如实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良好的交际形象,目光应是坦然、亲切、和蔼、有神的。

  不同的目光,反映着不同的心理,产生着不同的心理效果。有种种表现:一旦被别人注视而将视线突然移开的人,大多自卑,有相形见拙之感。无法将视线集中在对方身上,并很快收回视线的人,多半属于内向性格,不善交际。听别人讲话时,一面点头,一面却不将视线集中在谈话者身上,表示对来者和话题不感兴趣。说话时,将视线集中在对方的眼部和面部,是真诚的倾听,尊重和理解。只注意自己手中的活计,不看对方说话,是怠慢、冷淡、心不在焉的流露。仰视对方,是尊敬和信任之意;俯视他人,是有意保持自己的尊严。伴着微笑而注视对方,是融洽的会意;随着皱眉而注视他人,是担忧和同情。面无悦色的斜视,是一种鄙意;看完对方突然一笑,是一种讥讽;突然圆眼瞪人,是一种警告或制止;从头到脚地巡察别人,是一种审视。彼此心存好感的两人说话,更注视对方的眼睛,以示寓意通达;话不投机的人相遇,一般都尽量避免注视对方的目光,以消除不快。有人在交际中,喜欢戴太阳镜,即使在室内或阴影下,也不将眼镜摘下,是因为他不愿让别人从他一双眼睛发现他的秘密。但是,戴着深色眼镜与人交往,目光不能等同的接触,会造成一些隔膜和不悦。

  注视时间

  在整个交谈过程中,与对方目光接触应该累计达到全部交谈过程的50%~70%,其余30% ~50%时间,可注视对方脸部以外5~10 米处,这样比较自然、有礼貌。

  注视区域

  场合不同,注视的部位也不同。一般分为公务凝视、社交凝视、亲密凝视。

  (1) 公务凝视。在洽谈、磋商、谈判等严肃场合,目光要给人一种严肃、认真的感觉。注视的位置在对方双眼或双眼与额头之间的区域。

  (2) 社交凝视。这是指在各种社交场合使用的注视方式。注视的位置在对方唇心到双眼之间的三角区域。

  (3) 亲密凝视。这是亲人之间、恋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使用的注视方式。凝视的位置在对方双眼到胸之间。

  注视方式

  无论是使用公务凝视、社交凝视或是亲密凝视,都要注意不可将视线长时间固定在所要注视的位置上。这是因为,人本能地认为,过分地被人凝视是在窥视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私。所以,双方交谈时,应适当地将视线从固定的位置上移动片刻。这样能使对方心理放松,感觉平等,易于交往。

  眼神和心理,是交往中引人注目的一个课题,注意在实践中领悟的运用,是有价值的。如果你希望给对方留下较深的印象,你就要凝视他的目光久一些,以表自信。如果你想在和对方的争辩中获胜,那你千万不要把目光离开,以示坚定。如果你不知道别人为什么看你时,你就要稍微留意一下他的面部表情的目光,便于对策。如果你和别人碰面,觉得不自在,你就要把目光移开,减少不快。如果你和对方谈话时,他漫不经心而又出现闭眼姿势,你就要知趣暂停,你若还想做有效地沟通,那就要主动地随机应变。如果你想和别人建立良好的默契,应60%-70%的时间注视对方,注视的部位是两眼和嘴之间的三角区域,这样信息的传接,会被正确而有效地理解。如果你想在交往中,特别是和陌生人的交往中,获取成功,那就要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对方的讲话,不卑不亢,只带浅淡的微笑和不时的目光接触,这是常用温和而有效的方式。

  如何让上级觉得你是个人才

  一、让你的主管认为你常有好主义。如果你的主观征求你的意见,而你总是拿不出什么好主义,或者一问三不知,那你的主管就不会“麻烦”你了,而你也因此失去依靠。你不但要有问必答,而且要言之有物。在适当的时候,还要勇于进言。

  二、如果你与你的主管或你的同事发生意见分歧,要尽力去排除。这样你会有很好的人缘,人家会“拉拢”你,而不是排斥你。一旦有晋升的机会,同事会为你捧场,主观会为你开路。

  三、要适当强调你的个性。你对形势的观察,应立足于事实,而不是个人的偏好。在处理事情时,应尽量避免受个人情绪的影响。

  四、发现你的主管最需要协助的是什么,并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

  五、明白地表示,你随时都可以接受任何特别交办的任务,并让你的主管知道,你在做什么。

  如果你按照上面五点和你的主管相处,而效果依然很糟,那么,问题在你的主管而不在你。这时,应三十六计走为上。

  时间管理101招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作中,每个人都要在某种程度上支配自己的时间。你做事的先后顺序,对你能从生活中获益多少,有着深远的影响。大部分人都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从而使工作格外有效,休闲时光更加充实。本书指导你如何有效地支配时间。书中包含了丰富而实用的建议,而散见于全书的101个简明的小诀窍进一步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指导。这本书从检测你通常是如何支配时间开始,再把目光转向你有待改进的地方,然后告诉你如何使用快捷而容易的方法来进行改进。改进的内容从怎样处理文件到如何使用高时效的手段进行通讯。本书的最后一节会教你如何用学到的知识来帮助别人更有效地支配时间。

  ●了解时间

  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通过分析我们时间的使用情况,才有可能掌握适于工作场所内外,最为有效的时间使用方法。

  1.每天要回顾,急事需优先。

  2.对于很棘手的任务,先从一小部分入手,立即处理。

  3.考虑一天的日程安排,采用相应的工作方法。

  4.不值得去做的事,派下属代劳。

  5.工作日化整为零,每段30分钟。

  6.重温日程安排,评价工作效率。

  7.安排日程时,留点时间用于思考。

  8.预测工作用时,看看是否准确。

  9.要随时做日程记录,单凭记忆不大可靠。

  ●制订计划

  如果你不知道明天的行动方向,你就不能决定今天要干甚么。改进时间支配的任何方法都有赖于对目标的清楚了解。

  10.化长远规划为一周、一日的行动计划。

  11.绘出工作履历表,计划下一步干甚么。

  12.几项任务难分先后顺序,另辟蹊径寻找第二方案。

  13.协调你与上级在工作安排的先后顺序上存在的差异。

  14.要及时发现与同事在工作安排先后上的矛盾。

  15.把日志中的所有工作按重要性分类。

  16.如果你的工作表上全是A类任务,委托别人或重新分类。

  17.根据情况的变化和新信息的出现,不断变更工作的优先级。

  18.讨论应该简短,避免没有结论的提问。

  19.每天给自己有段安静的时间。

  20.不要担心电话机没有搁好。

  21.记录你的体力、脑力出现高峰的时间,了解它们能持续多久。

  22.留些精力给家庭生活和工作之后的消遣。

  23.建议公司以弹性工作时间运作,以提高工作效率。

  24.挑选一种看起来美观,用起来称心的日志。

  25.你的日志里永远放枝笔,随时记录信息和日期。

  26.用彩色笔标示出任务的不同重要性。

  27.确定的期限要合乎实际,定期限为的是促进你完成任务而不是要制造紧张。

  28.委托该委托的工作,无论那是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工作。

  29.工作按时完成后,应该自我奖励。

  30.在日志上制订计划,不要超前一年。

  31.要保证你每天至少办了一件令你愉快的事。

  32.晚上的最后一件事,读篇你最喜欢的作者的文章。

  34.使用电子记事簿列出自己的弱点,然后计划逐一加以克服。

  35.写字桌上没用的东西清理走,只把现在的工作留在手边。

  ●立即做出改变

  这里有许多实际的工作可以去做——无论是清理写字桌并使其保持整洁,还是使计算机内的文文件分类清晰,都可以在短期或长期内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36.留心告示贴”式的便条,小心丢失。

  37.每天都要清理干净,不要把脏乱留到明天。

  38.文件z里的特别关键处要做标记以加快重读时的速度。

  39.办公室z里放一架钟,你和客人都能看见。

  40.每隔几个月,重新检查档案系统。

  41.建立一种档案系统,它将与你和你的生意一起发展兴隆。

  42.定期查阅你的存盘,把不再需要的文件丢掉。

  43.将较难归类的文件统一放入一档案夹中,贴上“其它”卷标。

  44.只把将来要参考的重要文件存盘。

  45.打给你的电话首先由秘书或同事接听。

  46.拿起电话听筒暗示会议结束。

  47.如果有人跟z着你走进办公室,你不要坐下来。

  48.如果门开z着,你的座位不要放在别人的视野之中。

  49.把你认为不需要的信息都扔掉。

  50.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站z着碰下面──以便能随时离开。

  51.只为那些需要知道的人员复印信息资料。

  52.停止订阅你不再阅读的杂志。

  53.取走你希望保存的报刊,存盘留作参考。

  54.写字桌上只留最重要的读物。

  55.评价每条信息与正在进行的工作的相关性。

  56.在打断别人之前要想到他们的时间与你的时间同样宝贵。

  57.其它的选择行不通时,才考虑召开会议。

  58.不要对同事随意猜测。

  59.在你打电话之前,做一次放松的深呼吸。

  60.打电话时要避免精力分散,集中精力听对方在说些甚么。

  61.你在打电话时,把另一件工作放在手边,以防你要久等。

  62.告诉别人甚么时候可以给你打电话。

  63.为了避免被打断工作,你可以换一条电话线路。

  64.千万不要把要写的材料向后拖--这样会越积越多。

  65.在你必须阅读的报告上划出关键的句子。

  66.快速阅读报纸的标题。

  67.把重要的参考材料与其它文件分开。

  68.每月一次清理你计算机里的不需要文件。

  69.仔细考虑你的计算机配置。

  70.确保你的电子邮件简短,地址准确。

  71.要鼓励别人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他们的观点与你的相反。

  72.要多听少说,使会议开得简短。

  73.如果日常例会超过了一小时,请同事去“紧急”打断它。

  74.对议程中的每个专题都要分配一定的时间。

  75.鼓励人们只参加会议中与他们有关的部分。

  76.在会议的备忘录上记下会议通过的事项。

  77.旅行之前评估这次旅行是否必要,钱花得是否值得。

  78.如果可能,把你需带的每件东西全都塞进一个小手提箱z里。

  79.带点工作在候机楼z里做,以防飞机延迟。

  80.按目的地的当地时间拨好手表。

  81.在打电话之前,核查酒店对电话的收费。

  82.核查你的电子装备在国外使用时是否需要适配器。

  83.每年要安排二到三个短的假期,而不是一干到底。

  84.定期留出一点时间来追求业余好,和享受休闲放松的乐趣。

  85.志在每天尝试新东西

  ●支配别人的时间

  为了把你的时间安排得尽善尽美,同样你必须要支配好职员、同事和下属的时间。学会授权或委扥他们去替仔办事、分担任务,掌握好同上下级相处的艺术。

  86.要保持很高的期望值,人们会将努力付诸实践。

  87.劝说别人的时候要用事实,而不是用感情。

  88.关心别人想得到甚么。

  89.听到和聆听是不同的,要学会聆听。

  90.当你把任务授权别人去办的时候,确保你把目的说得相当清楚。

  91.留点时间来做你一个人可以做的事。

  92.要有一张核查表,帮助你监察已委托工作的进度。

  93.奖励要慷慨,训斥要适度。

  94.对授权别人的任务要设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完成时间。

  95.不要让同事用不重要的事来分散你的精力。

  96.在同事的办公室z里召开会议,这样在你需要的时候则可以离场。

  97.专门留出时间,让你的办公室向全体人员开放。

  98.只有当你有不止一个疑难问题需要讨论的时候,才去请教你的同事。

  99.揣摹老板的工作模式,并试图采纳。

  100.询问老板的家庭生活——这将有助于你与他建立好关系。

  101.记住时间是最民主的,没人比你的多,也没人比你的少。

  心境如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永锡将开始另外一个阶段的线上课程,我称之为幸福行动家线上课程,我会努力的写,一方面深入研究时间管理,一方面也分享给大家,我们结伙攻顶,事半功倍。

  第一单元,我要讨论的是“心境如水”,很多人都把心比喻成水。我的时间管理导师“David Allen”说“Mind like water”,知名华人武术家“李小龙”则说“Be water”,老子《道德经》中也提到“上善若水”。他们都用“水”作比喻,去表达一些概念。水虽然是天下之至柔,却能够驰骋天下之至坚(改写老子的话),本单元会讨论心境如水与时间管理的相关,我们这就开始。

  (1)David Allen的“Mind like water”

  把一块石头丢进平静的水面,水面会产生涟漪,涟漪的大小和强度会完全反应出石子入水的冲击大小,过了一阵子,水波渐缓并逐渐回复平静,就像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一样。

  –David Allen

  这是“David Allen”形容当我们心中出现一件杂事时,要就状况做出适当的回应。我一直觉得这段文字写的很好,令人深思。

  这些天,我在推动彰化县英文演讲比赛的筹办事宜时,遇到几个困难,但是我的心情很平静,几块不小的石头丢进我心湖中,并没有溅出太多的水花,反而可以幽默的和青商的会友讨论一些后续事宜的处理方式。回家后,打电话请教前会长下一步行动是否合适,并赶紧处理后续事宜。晚上时,心情已经回覆平静,睡得比前几天还熟。

  “Mind like water”数年前我的翻译是“心止如水”,后来网友D.L.怀特建议翻成“心智如水”,经过这几年的体会,我将之翻译成“心境如水”,应该算是不错的翻译了。

  (2)姚仁禄老师的“静、净、镜、敬”

  姚仁禄老师在“创意姚言”这本好书中提到“如何在动中,保持清静的智慧?”。

  答案是“静、净、镜、敬”四个字。

  我也这四个字延伸为心静如水、心净如水、心镜如水、心敬如水。

  心静如水:表示要先停止外界环境对我们的干扰。

  心净如水:表示沉淀后才能清净。例如一杯混浊的现打苹果汁,静置一阵子,就会分离成两层,一层是苹果果粒,一层是干净的水。

  心镜如水:这时候,我们的思虑非常清晰,可以藉此观察自己的内心。例如写晨间日记,利用早上时间检视自己等,因为那时的头脑最清楚。

  心敬如水:当我们能做到上述三个阶段的时候,就会自然浮起一份恭敬之心,知道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因缘聚会,没有好坏的问题,此时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不会随随便便。

  由心境如水,延伸到心境的四个不同阶段,是我从看姚老师文章中的体会,也在此分享。

  (3)李小龙的“Be water”及老子的上善若水

  Be water, my friend. It is just like water. When you pour it into a cup it becomes a cup; when you pour it into a tea pot it becomes a tea pot.

  –李小龙

  李小龙大学就读于华盛顿州立大学哲学系,他崇拜的东西方哲学家,有中国的老子、庄子,德国的尼采,法国的萨特。他很喜欢用“水”作比喻,他觉得那是武术的最高境界。

  水放入杯子中就成为杯子形状,水放到茶湖中就成为茶壶的形状,说明了水的柔弱。但是“水刀”却是利用马达将封闭的水加压,经过孔径很小的喷嘴喷出,力量可以切割混凝土等坚硬的材质,从中看出水的坚强。至柔如水,却能克至刚,李小龙体会到抓到水的本性,就能发挥极强的力量,是以要他的徒弟等人以“Be water”为目标。

  “上善若水”是老子的人生哲学。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话说明了老子为人处事的`原则,我常常提到以“建立30年人际联盟”为目标,自然要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虽然相当不容易,但也因此激励我们继续成长及学习

  我们研习时间管理,但是时间管理和“心”这个字很有相关。管理好我们的心,才能管好行动、管好时间,有一个强韧的心,才可以面对外面环境的挑战一一克服。

  名人的“成功秘诀”

  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谈到“成功秘诀”时说:“我没什么才气,但运气还算不错,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二十年,怎么着也得弄点东西出来。”说没才气,那是自谦;说运气好,也不为过;说舍得下力气,则恰如其分。

  先说才气。这世界上真正有大才气的人不多,无怪乎谢灵运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有一斗。”再说运气。张说的诗文“得江山助”,越写越好;王勃当初要是没赶上滕王阁盛会,说不定就难有出头露面的机会,这就是运气。至于力气,孔圣人的“韦编三绝”靠的是力气,名儒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凭的是力气,李白的磨杵成针,苏秦的悬梁刺股,匡衡的凿壁偷光,也大都是力气活。

  钱钟书是公认的才子,博闻强记,才华横溢。其实他的成功,也多半靠力气。考进清华园后,他的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拼的就是时间和力气。在西南联大时,恃才傲物的钱钟书曾口出狂言:清华没人配带我读研究生。但他最崇尚的仍是力气和才气。当然,他的运气也不错,考大学时,虽然英语和国文极佳,但数学是零分,好在招生人员破格录取了他,要不然,他后边的路还不知怎么走呢。

  鲁迅的文学成就可以说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可是他自己说:我哪里有什么天才,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也用来学习罢了。他的英年早逝,大概也与他平时花费力气太多甚至透支有关。有人来请教“弄文学”的门道,他老老实实地说:“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忍,(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

  渴望成功的青年朋友,一定要记住这样的道理:才气是稀缺资源,运气则可遇而不可求,惟有力气,取之不尽。一个人可能才气不大,运气不佳,但只要坚忍、韧长,持之以恒,同样会取得成功。

  如何对待最讨厌的人?

  向最讨厌的人学习

  讨厌,很感性;学习,很理性。

  《论语》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不觉得别人讨厌是修身,向讨厌的人学习是修行。

  明星、公众人物、名人、15分钟名人、博出位者,被“明恋”的同时,也被另一部分人“暗厌”。当信息量和信号的强度变得超出需求时,就会一看都烦、一听就笑。但讨厌的对象身上,也有你欠缺的正面品质。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标尺,检阅着你的宽容、气度和自信。

  此外,职场之间、阶层之间、城市之间、国家之间,“讨厌模式”正在妨碍社会的进步。竞争对手的进取心、上行阶层的发展路径、所讨厌城市的活力、所讨厌国家的成功营销、山寨产品的野蛮创新,你不能视而不见。

  讨厌是刹车,学习是踩油门;讨厌只是一种姿态标榜和心理平衡术,学习则使人进步。学习最讨厌的人,学习其寸之所长,学习其闪光点,有助于自我前行。向最讨厌的人学习,也是学习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如何对待最讨厌的人?

  最讨厌的人是世界的另一个我。如何对待最讨厌的人形成一种新的人际关系学,它既是关于自身的心灵学,也是关于他人的哲学思考,还是社会学意义的助推器、动力阀。

  人的身上有两条虫:一条是可怜虫、一条是讨厌虫。可怜虫发作的时候带来怜悯,讨厌虫发作的时候带来反感和不喜欢。谚语说了上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它缺了下句:讨厌的人必有可学之处。

  对讨厌机制的研究,心理学家说:“当我们讨厌某个人时,往往因为对方身上拥有和我们相同的缺点。”对方将我们的缺点暴露出来,所以我们也将讨厌他的情绪表达出来。这是讨厌发生的秘密。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推翻了前人的经验,即优秀领导人身上一定具备卓越的品质,类似于“成功管理者的十大优点”云云。坚毅、勇敢、不屈不挠、决断力、情商高、 沟通力、抗压力等美好词汇简直是领导人的化身,人们也一直这样认为,为什么对方是上司和老板,而自己是下属和打工者,是因为领导人身上具备自己所不具备的 优良品质。错!德鲁克的研究发现,那些所谓全能类型的人,实在是太难找了,有个别虽然符合条件,表现出来却是工作效益极低。德鲁克发现卓越领导者之间的差 别,就跟医生、教师和小提琴家等其他职业一样,有不同的类型,唯一的相同点是他们常常不具备赞美之词所描述的那样与众不同。

  完美的化身是不存在的,人们必须面对与他人的种种不适。

  讨厌:一种未被改良的社会情绪

  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媒介社会的来临,不可避免地将人群按传播价值分级:最值得传播的群体、可传播的群体和受众群体。前两者在后者身上所造成的作用是“信号的放大”,当信息量和信号的强度变得超出人们的需求时,这个人就会变得“讨厌”了,看着都烦、可笑。

  明星、公众人物、名人、15分钟名人、力图博出位者,或多或少,在被一部分人“明恋”的同时,也被另一部分人“暗厌”。赫伯特·斯宾塞在《社会静力学》一 书中描述说:“每个人的自由只受一切人同样自由的限制。”这是他的“第一原理”。幸福的标准难以确定,就要寻找其他途径来间接的寻求。讨厌作为一种负情 绪,受到媒体的暗示之后,便被释放出来,人们以自我为转播载体来对抗大众媒体的传播与表示不屑,以此寻求一种信息交流的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阶层与阶层之间的“讨厌模式”正在妨碍社会的进步。犹太人说过:“即便你是穷人,也应该站在富人堆里。”但当阶层逐渐清晰之后,优裕阶层在 社会资源的分配和获取中,占有绝对优势,从而自发地使阶层趋向稳固,阶层之间的流动变得漫长而困难,富二代形成之后,在教育、职业、城市的选择上,中下阶 层面临更难进入主流社会的问题。所以,为富人代言的房地产商任志强会成为买不起房者最讨厌的人,穷人经济学家茅于轼 则被指以道德代替经济学。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者和代言人,他们之间也相互讨厌,而没有采用学习的心态了解对方,倾听对方。

  在民族主义者与全球化的背景之间,也存在这样一种非理性的态度,最明显的例子是北京奥运会传递火炬期间,中国民众对法国人的不满,原因在于火炬传递在法国 的受阻,从而引发中国人在北京抵制法国企业家乐福的一幕。这是典型的“互厌型”,它发生在中国人与法国人之间,甚至是国家级的事件。

  除此之外,价值观、生活方式、认同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细数身边,总会有最讨厌的人存在。豆瓣网上有人建立了个小组,名字叫“我讨厌XX ”, 小组的介绍很好玩,说:“把你讨厌的生物/事物说出来,我们一起唾弃他/她/它”,创建者幽默的补充一句:“为了,为了扩大阴暗面,聚集怨气”。人们在上 面抒发着对明星、电视台、杀毒软件、聚会、商场活动、冬季长跑、堵车、星座等日常事件、人选及话题的讨厌之情。这个小小的讨厌者联盟,成为发泄负面能量的 窗口。

  就连传播学巨擘麦克卢汉也坦承,他曾受到讨厌的困挠:“有许多年,直到我写《机械新娘》,我对一切新环境都抱着极端的道德判断的态度。我讨厌机器,厌恶城 市,把工业革命与原罪划上等号,把大众传媒与堕落划上等号。简言之,我几乎拒斥现代生活的一切部分。”但后来,他将这种负面情绪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动力,他 说:“但是我逐渐感觉到这种态度是多么的无益无用。”他开始意识到20世纪的艺术家(济慈,庞德,乔伊斯,艾略特等人)发现了一种迥然不同的方法,这个方 法建立在认识过程和创造过程合而为一的基础上。他意识到,艺术创作是普通经验的回放(playback)——从垃圾到宝贝。“我不再担任卫道士,而是成了小学生。”麦克卢汉最后说。

  从讨厌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

  在没有氧气的地方,厌氧菌就会横行。学习就是给氧和杀菌。

  刘索拉有一本书叫《活着就是为了寻找同类》,这是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活着绝不是为了讨厌异己,罗素说:“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有评论家说:最讨厌的人是世界的另一个我。此话不假,最讨厌的人的优点是有待发现的幽灵。

  有个著名的禅宗公案是讲苏东坡和佛印禅师,苏东坡问佛印禅师看他像谁,佛印说看他像佛,苏东坡则讥笑道:我看你像一堆牛粪。佛印不语。苏东坡高兴地回家说 给苏小妹听,苏小妹说:哥哥,你这次又输了,你看别人是什么,你自己就是什么,你的看法是内心的投射。讨厌是一种感性的说法,如果我们理性地看待,几乎最 讨厌的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之处。人们的普遍应激反应是同情弱者、讨厌强者。强大者必有讨厌之处,最讨厌的对象往往是因为强大而“获罪”。美国哲人爱默生讲 了一句话,他说:“所有的英雄最后都令人讨厌。”人们用讨厌的模式来取得某种平衡和平等,从而适应“强者生存”的达尔文生态环境。

  抛开这一点不说,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话,最讨厌的人只是少数派,他们的存在具有清道夫的功能,能够让人看清楚存在与不足。从讨厌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是对待周遭事物最好的方式。

  在异己和类己之间,异己最容易成为最讨厌的人。无论是国家、城市还是个人,观念的不同很容易造成分歧、谩骂与讨厌。如何对待异类分子,是宽容、借鉴、欣赏、接纳,还是怀有偏见?这绝非是成功学的选择,而是基于一种心智的成熟。

  尼采这样说:“如果我们不能胜任善,善就令我们讨厌。”他解决了一个哲学问题,我们讨厌的对象,是我们所不能胜任的事物,哪怕它是善。如果我们不能胜任学习,学习也会令我们讨厌。之所以有最讨厌的人存在,因为那也是个我们不能胜任的人。没有任何道理不去学习他。

  伯特兰·罗素评述尼采时则说:“我讨厌尼采,因为他喜欢冥想痛苦,因为他把自负上升为一种义务!”但这并未影响罗素对尼采的学习,他甚至是因为无法做到像尼采那样冥想痛苦、把自负上升为一种义务而懊恼。

  想想我们身处的娱乐环境,郭敬明、宋祖德、陈凯歌、杨二……总之,列出来会是新浪名人博客的一长串单子,会在“最讨厌的人评选”中都有点击量,摒弃世俗的 眼光,心平气和地思考,他们真的一无是处?恰恰相反,他们的许多能力、努力、耐力倒真值得我们学习。学无定规。那些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开启的是学习模式。 可人们也会担心,“我终于变成我所讨厌的人”,这种风险也是存在的,因此有人打趣道:“当你变成你所讨厌的人时,你就成功了。”讨厌是刹车,学习是踩油门,在经济提速的历史快车道,讨厌使人清醒;而在如今金融危机的滞速车道中,学习则使人进步。

  没有人可以取悦所有人,最讨厌的人也是相对的概念。记住一句有用的话:“请你最讨厌的人吃饭,而不是请你最喜欢的人。”你喜欢的人很快就会消失不见, 而你讨厌的人则拥有一种神秘的能量,你越是讨厌他, 他就越会在你面前出现。

【关于人际交往中的目光技巧】相关文章:

1.关于人际交往中的目光接触

2.人际交往中的目光接触的分析

3.浅谈人际交往中的目光接触

4.在人际交往中的目光接触

5.有关人际交往中的目光礼仪

6.关于人际交往中的谈话技巧

7.关于人际交往中的技巧

8.人际交往中的谈话技巧